從前我在挪威奧斯陸生活過一段時間,那裏鄰居們往來都比較頻繁。有一天我發現有位鄰居一連好幾天都沒有露面,就問我的房東是否知道是怎麼回事。

房東說那一家到山裏去了,我問是否去旅遊。房東說不是旅遊,就是去山裏住一個月,這是許多挪威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不喜歡城市,還是嚮往從前深山老林裏的日子,所以要定期回去加加油、充充電。

我當時聽了真是比較吃驚,因爲從我眼裏看來,奧斯陸就是一個大鄉村,沒有什麼高樓大廈,大多是那種童話裏的小屋子,到處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如果連這樣的“都市”生活都不能適應,那讓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北上廣”的人情何以堪。

不過,從挪威回來,我對那些嚮往着“詩與遠方”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畢竟人們進入城市生活才幾千年甚至幾十年,同之前漫長的叢林生活相比,只是彈指一揮間,有不適感是必然的。但是,再怎麼喜歡山林,我們最終還是得回到城市。

從很大程度來說,城市化就是現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幾十年來,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問題可能有更深切的認識。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我們正身處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程度最激烈的城市化運動中,而這已經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環境,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作與認知方式。

對於城市化的問題,本期的“深度”《生物多樣性躍然城市間》提供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視角。通常我們可能比較關注城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生物的傷害乃至滅絕。

但是一扇門關閉,另一扇門打開,事情可能還有另一面,也比我們想象的更爲複雜。近年來,生物學家發現,部分野生物種對人工製造的都市環境有着不可思議的適應力,這既讓我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歡喜讚歎,也推動我們重新思考城市的功能與發展方向。

在高度集約化農業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當下,城市或許能成爲生物多樣性一個意想不到的庇護所。這對人類也有啓示作用,假如象鼻蟲、水蚤、飛蛾、金龜子等都能在城市裏發展出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新的物種,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完善自己,並把城市建設得更美好?

生物多樣性躍然城市間

達爾文進化論從未得到如此完美的印證:許多於城市中生活的動物和植物僅僅數代就在基因層面上完成了某些進化。除了野生物種和家養物種,如今又出現了新型的城市物種。對生態學家而言,這是天賜之禮,也使人們重新審視城市:在密集型農業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當下,城市或許能成爲生物多樣性一個意想不到的庇護所。

宇宙塵埃:萬物之源

繼苯與富勒烯之後,終於又有第三個環狀分子在外太空的金牛座被發現。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爲這個叫做“苯甲腈”的分子,也許正是聯繫宇宙起源的氣體以及構成世界物質的宇宙塵埃所缺失的那一環。

月球可能有衛星

爲何不可?兩名美國天文學家提出了疑問。這個僅在理論上存在可能的情形確實會發生!是的,一顆行星可以有衛星,衛星也能有自己的子衛星。就從地球的衛星月球說起吧。

2100 年:氣候不再宜居?

氣候學家方纔意識到該現象的嚴重性:全球變暖導致氣溫上升,也使得空氣溼度有所增加,而一旦超過某個闕值,溼熱連鎖反應將會給包括人類在內的諸多生物帶來致命打擊。

智人的崛起離不開眉毛

通過研究自古以來人類眉毛的演變,研究人員證實,眉毛對於智人的進化功不可沒。

人類基因有多少?

人類基因組有20000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但還有許多基因被視作毫無用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地球投影之爭

去年夏天,Google 地圖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雙雙啓用新的世界地圖,摒棄了誤導大衆450 年,將格陵蘭島畫得和非洲一樣大的墨卡託投影地圖。但這一偏差實屬無奈之舉:將三維地球投射到二維平面,自然需要在某些方面進行改動。怎樣的改動?幾何學和意識形態孰輕孰重?地圖之爭纔剛剛開始。

蒙娜麗莎畫中抱恙

《蒙娜麗莎》畫作的原型患有甲狀腺疾病——一位美國醫生在近距離研究畫作後做出了這一大膽假設。

WIMP 的七大候選:誰纔是暗物質?

近40 年來,WIMP(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一直是物理學家眼中最有希望將神祕的暗物質具象化的粒子模型。然而,儘管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始終沒能找到這種粒子。如今,研究人員開始另闢蹊徑。

軍事智能化的博弈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各個軍事大國都致力於實現軍火庫的全自動化。這些智能新武器在實戰中擁有顯著優勢,將徹底顛覆當代戰略戰術,以至於有數百名研究人員警示,這麼做或許是在給機器派發殺人執照。

類器官開啓醫學新紀元

21世紀,生物學爲探祕人體提供了一種全新路徑:在實驗室中培養包括心臟、肝臟甚至大腦在內的微型人體器官。這些“類器官”開啓了再生醫學和個性化醫療,目前已被用於自閉症、癌症和其他疾病研究。

動物過冬 各顯神通

對動物來說,要度過寒冬可謂是困難重重!好在它們各有妙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