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講的是野生動物,離我們日常生活非常遙遠的野生動物,保護了,然後呢?可以觀賞,然後呢?


當你向大地索取的時候,大地予取予求;但是當大地向你索取的時候,你同樣無法拒絕。--遲卉《無窮無盡的大地》

因為野生動物本就應該生活在這片大地上。

人類雖然是生物圈中的霸主,但肆意妄為的傷害其他物種,最後的惡果也終將由自己承擔。

雪豹也同樣是高原生態系統中的霸主,可隨著人類活動對雪豹棲息地的侵入,曾經的高原霸主現在也瀕臨滅絕。

而雪豹作為高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頂端,一旦滅絕,將會對該處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打擊,保護雪豹這一個物種,就是保護雪豹和處於同一生態系統下的所有動植物。

這一生態系統,同樣包括人類,因為在雪豹的棲息地中,有著許多世界重要河流的源頭,保護這一地區受益的不僅僅是野生動物們,更有處在這些河流下游的數十億人口。

而那些處在食物鏈低端的物種滅絕,也同樣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假設蜜蜂這一物種滅絕,那絕大多數通過授粉傳精的植物都將無法繼續繁殖,會使大氣含量中的氧氣濃度降低。

產生的直接影響是只有體型更小的動物才能夠生存下去,或者人類的體型進化的更小。

但不論是哪一種變化,都會對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前五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最直觀的改變也是大氣環境的劇烈變化。

人們現在之所以沒有多大的感受,是因為這種改變目前還處在可調節範圍之內,但是量變最終會產生質變,因為蝴蝶效應毀滅世界也是存在可能性的事情。

保護野生動物,不僅僅是停止我們對於大地無窮盡的索取,更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回饋。

在過去地球共經歷過六次生物大滅絕,而距離我們最近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我們正身處其中,隨著1800年後工業化革命的開啟,人類的活動導致物種的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

根據Wilson的理論估算,平均每一個小時就有三個物種消失在地球上。

這些物種的消失對於地球來說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對人類來說,這是人類無法接受的生態變化。

我們不僅僅是在保護野生動物,更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在騰訊公益平台上,就可以看到有許多「保護人類自己」的項目。

前文提到的高原雪豹,有著「守護雪山精靈雪豹」的巡護員們的保護,在這個寒冬,他們依然會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即便驚險的雪崩就發生在面前,對於它們來說也不過是幾十年來「巡護的日常」。

有人一年行走四萬公里,與盜獵分子鬥智斗勇,讓向海自然保護區中的丹頂鶴回家。

有人終日與虎作伴,讓僅存的東北虎有了繁衍的機會,卻險些葬送虎口。

也有人另闢蹊徑,通過另一種方式保護野生動物,

他們走遍萬水千山,拍下我們從沒見過的神奇動物,也將它們面臨消失的絕望傳遞給人們。

他們推動法制的進步,讓馬戲團的動物們,不再終日蜷縮在狹隘的籠子中。

他們讓金絲猴從最初1700多隻,增長到了現在的3000多隻。

他們也在守護著,西雙版納中比人類大許多倍的亞洲象。

雖然很艱辛,可也只有這樣的努力,才能夠讓野生動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因為保護野生動物這項公益,從來都不是一件短暫的事情。

保護野生動物,除了要保護它們的多樣性之外,我們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因為僅僅是生物多樣性這一個理由,沒辦法讓人們在利益與公益之間理性的選擇公益,也無法激起保護野生動物更深層次的動力。

畢竟突如其來的熱血湧上心頭,很難讓野生動物們的處境發生大的改變。

理性公益中的理性,即是人類走出原始森林的第一步,也應該是人類保護原始森林的第一步。


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環境及地球,保護生態平衡都是為了保護人類及人類自己的未來。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單獨生存,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聯繫、共同生活的。在自然狀態下,物種滅絕的種數與新物種出現的種數基本上是平衡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這種平衡已經受到破壞。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由許多複雜的生態系統構成的。大規模動物的滅絕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後果。


生物多樣性這個弱爆的理由……我都不知道說你什麼好,這樣還不夠嗎?


抑制像新型冠狀肺炎一樣的新型致病性的出現,保護人類自身。

以下是個人一些非專業的感知與看法。

保護野生動物的根本在於維持自然平衡。什麼是平衡?假如一畝地的草能承受(養活)50隻羊,50隻羊能承受(養活)一隻狼。這就是平衡,羊多了,草受不了,連草根都要被拋出來吃掉,羊群要活命;狼多了,羊受不了,羊要被吃完,狼要活命;草多了,地受不了,地也要活命。

每種動物(包括人類)體內封印著不同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經過漫長的進化,動物宿主(包括人類)的跟病毒種群已經能和諧共存,比如蝙蝠(體溫40度以上)跟冠形病毒。特別是野生動物,歷時悠久,是自然選擇、自然進化和諧的結果,野生動物體內封印很多上古、上古變異的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一旦某種動物宿主陷入生存困境,個體減少,該動物宿主體內的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也將面臨滅亡的危險,類比人的求生欲(其實進化的必然),病毒種群必須找到新的宿主才能延續種群的存在,新型病毒、新型細菌也就產生了。

在病毒、細菌尋找新宿主(變異跟轉移)的過程,為什麼人類是最大的受害者?原因有二,一是人類大多是物種滅絕的元兇,因果循環,天道昭昭,欠的債,總是要還的。二是,人類族群最大,更容易接觸到,也更適合當宿主,病毒種群、細菌種群一旦能跟人類共生,在人類滅亡前,該種群就不會滅亡消失的危險了。

由此可見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的重要性,另外,人類活動的快速性、交流性,打破了生物族群的地域性,往後退50年,絕大部分人,在哪出生,在哪死去,活動範圍在百里以內,如今卻大大不同,不同人的足跡遍布全球。有大人不能嚼食兒為小孩兒的說法,原因在於兩類人體內的細菌種群不一樣,大人受得了的病毒種群、細菌種群,小孩兒受不了,就出現了致病性。同理,不同地域的動物種群(包括人類)身上帶的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也不一樣的,人類活動的快速性、交流性大大促進了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的融合、變異,從而產生新的致病性。這也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新型病產生、傳播的原因之一。

人類大融合、大繁榮的過程,也是病毒種群跟細菌種群大融合、大變異的過程,既然這種歷史大趨勢如此,保護野生動物、保護自然成了人類自我防護比較行之有效的策略。

什麼是保護野生動物,保護自然?就是人類在活命的同時,不能不讓其他生物種群活命,凡事得有個度,適可而止。

這是個浩大、艱難的歷史大事,大事就得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比如拒絕野生皮草,拒絕野味野貨,節約紙張、塑料袋等等。


以前有一個理論,一個人基本上通過5~6人脈,就可以聯繫到你想要聯繫到的任何一個人。反之也一樣,一個人死,也不可能徹底銷聲匿跡沒有人注意。

野生動物也是一樣,一個物種的大量減少,甚至不需要滅絕,都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你覺得保護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和你非常遙遠,沒有關係。

恕我直言,沒有蜜蜂你只能喝西北風。

而蜜蜂,又和我們種什麼花,用什麼殺蟲劑,除什麼草,養什麼寵物以及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生態圈一環扣一環,和人類社會的道理。

感覺你對自然沒什麼了解,想當然之前,多看書,實在不行,百度也可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