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然界現存的物種還有許多未被人類發現或描述過,或是雖然描述了但未能識別為新物種。基本上,對任何已經被人「仔細」研究過的地區來說,進一步研究總能找到過去沒有描述的物種。例如,你從農場里抓一把土,裡面就有數萬種生物。

在不計算病毒的情況下,地球上現存的生物物種數保守估計超過一萬億[1],絕大部分物種數來自原核生物,現代技術難以有效地對這樣多的原核生物進行發現和分類。

簡單感受一下原核生物的種類之多:

  • 2016年,美國科學家在科羅拉多州發現了新的龐大地下微生物種群,並對這些微生物進行了基因測序,報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網路版上。
  • 研究人員在科羅拉多州賴夫爾鎮附近一個地下蓄水層採集了沉積物和地下水樣本,對從中發現的2500多種微生物進行基因組重建。這些微生物基因組涵蓋了近80%的已知細菌門類,還有47個新的門級細菌種群,加上2015年發現的35個,使當時已知的細菌門類數量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要強調「不計算病毒」:

  • 雖然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大量吹鬍子瞪眼睛說病毒是生物的人,但在很長時間裡,有許多學者是拒絕的。他們為地球碳基生物設置了「區分生命與非生命的關鍵是擁有核糖體以及進行翻譯的能力」這樣平時你不會遇到的標準,將病毒排斥在生命之外。
  • 2020年2月以來,科學家已經發現很多大型噬菌體擁有這種翻譯機制[2]——是真的很多。再加上核質巨DNA病毒目的多種病毒能獨立表達一部分蛋白質,顯然這個標準是不能用下去了。「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模糊了。
  • 目前生物學並未對絕大部分病毒嘗試進行細緻的分類。目前看來,地球上病毒的物種數遠遠多於其它生命的物種數,光是針對已經有細緻分類的174萬種細胞生物的病毒就有約1億種。病毒的數量保守估計在2E31個以上,其中DNA病毒和RNA病毒各佔一半。稍微激進一點的估計就會得到將原核生物遠遠拋在後面的數值。

其次,地球上未曾有過的新物種在持續不斷地生成,不同地區的產生速度各不一樣。2020年有一項研究發現,在物種多樣性較低的地區,新物種生成的速度比傳統上認為物種多樣性較高的地區更快[3]

「生物多樣性危機」在消滅一部分物種的同時,也會推動另一部分物種的種化,產生適應人類改造過的環境的新物種。

再者,關於「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預測往往是模糊而不均勻的。尤其是近年來提出的「滅絕債務」(從生態系統破壞到生活在該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的滅亡之間存在幾十年、幾世紀甚至更久的延遲)或「死支漫步」的概念太過模糊,其實很難測定。

例如有研究認為愛沙尼亞草原自1930年代開始退化、17%到70%的物種瀕臨滅絕——這和「0%到100%」沒太大差別,對比利時出現類似情況的同類草原進行的研究並沒有發現滅絕債務的跡象。歷史上,許多被人們誤以為已經滅絕的物種後來又被人們再次發現——原來根本就沒有滅絕。

過去十年間,人類沒有完全達成聯合國在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計劃中提出的「遏制全球生態破壞的20項目標」中的任何一項。無論是治理污染還是保護珊瑚礁,形勢都非常糟糕。自然棲息地面積在繼續減少。大量物種被認定瀕臨滅絕——同時,水母、櫛水母之類古老生物在大海里的數量明顯增加了,讓人有一種即將夢回寒武紀的錯覺。

  • 將20項目標細分為60個項目的話,有7個項目已經實現,38個項目取得進展,13個項目沒有進展,2個項目的情況目前還沒解析出來。
  • 世界各國未能履行保護17%的陸地生境和10%的海洋生境的承諾,但44%的重要生物多樣性區域還是得到了保護,比2000年的29%有所增加。
  • 人類從約200個島嶼上剷除了入侵物種——比起保護,我們擅長的還是破壞。

新冠病毒推遲了計劃於今年在昆明舉行的、商議今後十年定什麼指標的會議,估計要到2021年召開。這次可能會要求保護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三十。有激進的學者提出,人類根本就不擅長保護其他生物,應該乾脆將陸地的一半左右面積扔給自然界自己處理。

  • 這樣的意見並不奇怪。根據2020年一項發表在《Conservation Letters》上的研究,研究人員比較不同物種隨時間推移所取得的保護進展,研究了保護措施對它們的影響。結果顯示,自1993年以來,動物保護措施拯救了至少28個、至多48個物種。

網路上的吃瓜群眾紛紛表示這數量也太傻球了,至多48個,對得起你們燒的錢嗎?

此外,環保領域的新聞有時候報道得太誇大,讓你產生了錯誤的印象。

例如,2020年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聲稱自1970年至2016年,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該機構跟蹤了近21000個種群(屬於近4000個物種)的脊椎動物在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認為其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最大,達到84%。

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以及糧食生產方式是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最大的威脅之一,例如人類為擴張田地而砍伐森林。

照例,這在新聞報道里被吹噓為「人類50年消滅三分之二動植物」——他們觀察了什麼植物?無脊椎動物也被開除出動物界了?

參考

  1.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3/21/5970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81843
  3. ^https://www.cas.cn/kj/202012/t20201216_4770947.shtml


因為,這個星球上現在仍有可能有很多現存的物種是人類尚未發現的。我們只不過運氣好,歷史上我們在近幾千年內碰到其中一些並記錄下來。但我們只是碰到了其中一些,很可能還有更多的物種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還沒有碰到。


發現新物種是因為之前無法入庫。

人類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一個星球的物種全部找出來,這就導致了人類已知的物種數總比實際存在的數量要少上那麼一節。

所謂的新物種,更多是新發現。


這與人類活動範圍和科技發展有關。

地球上最初沒有城市、鄉村、道路等,只有原始地貌和自然環境。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實踐、總結、發展這些。這就是科技的發展,之後反過來用這些科技世界改造自然。

有巢氏教我們造屋、燧人氏教我們用火、神農氏教我們農耕... ...人類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有了自然群落、村莊、城市等。

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在不同環境中發現不同的新物種。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到達之前到達不了的危險環境。如深海、洞穴、荒原、高山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更好的認識世界、辨識不同物種。如有一些被歸為同類的物種、其實不是同一物種。這些就是我們為什麼會發現新物種的原因。

人類的壯大、發展,不斷擠壓其它物種的生存空間。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大,收到影響的物種就越多。這就是物種不短消失的原因。

當地球所有地方(現在人類無法到達的地方,如地心等)都被人類踏足之時,我相信還會有新物種被發現和消失。當人類真正踏足宇宙時,一樣會有新物種被發現和消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