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撕逼文:【译】设计中不能承受之「同」

这两篇Medium上的文章分别陈述了不同观点:同质化还是个性化?个人觉得不能极端化考虑,不同领域适用不同情况,这篇文章里提出的「小步快跑」式的创新值得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作者

最近「设计同质化」这个话题又掀起一股讨论热潮,这很酷,每个人都能各抒己见展现自我。但在我看来,我想就产品设计方面做几点说明。

首先要申明我是一个「纯视觉动物」,我享受于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但是……

在数字化产品设计中,建立广泛适用的行业规范是非常合理的(我认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仍要提醒一句)。用户开始期望那些确定的行为或交互方式,因为在许多情景中他们已经习惯那样做:下拉刷新,滑动取消,导航模式,甚至是每个链接下的下划线。所有这些存在于设计师素材库中的交互和风格通常会让用户立刻领会它们的代表含义和使用方式。这很棒,我们可以共同指导用户如何使用各种数字化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在协同工作。是啊,这确实意味著你的App可能会和别的App有点相似,但没什么大不了的。夹克衫长得也都差不多,这样我才能轻易地找到夹克衫口袋在哪啊。

有趣的是,我从没见过有人抱怨图书目录或者ATM界面的同质化。人们不抱怨是因为这些设计已经被长久而广泛地使用,为什么突然要改?换句话说,每个电视机制造商都想著做一些独特而创新的遥控方式和界面设计,可谁希望买了新电视还要再重新学习怎么用呢?

数字化产品设计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视觉传达,还包括复杂的人机交互方式。设计师们创造的交互方式和构件就像全球化语言的一部分,你肯定不想让一种语言支离破碎、产生各种分支吧?和机器的交互也同样如此。

在数字化领域设计产品意味著你要放弃部分「自我」。设计一个流畅而造型与众不同的首页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我的唯一目标。我的第一目标是确保用户理解并享受我的页面,对于品牌化而言,让产品在外观上与竞品拉开差距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能以牺牲可用性和功能性为代价,因为糟糕的使用体验比千篇一律的界面更可怕。还记得Ello吗?那就是个例子。

我理解那些关于Dribbble的抱怨,它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而说它煽动了行业内同质化的风气。举个例子,色彩设计的同质化并不是因为Dribbble,而是由产品本身的特质决定的。产品设计师需要考虑可用性和一致性,比如链接和按钮的颜色,错误状态、确认状态等等。数字化产品中大量对蓝色的应用和时尚设计中的黑色是一样的——这种颜色确实可用。当你想要设计一款健康型产品指南时,我敢打赌你会首选亮黄色。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应遵循规范与框架设计然后就此打住,当然不是。产品设计的个性化非常重要,但个性化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视觉设计中,事实上还有很多表现形式:微交互、副本、微动效等。一个屏幕设计即使在外观风格不能过于独特,也还可以通过文案副本、动画或者错误状态等向用户提供惊喜。

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在于明白何时应该打破常规设计模式,它就像一件压箱底的秘密武器,只能在合适的时候才能拿出来。如果使用得太频繁,就会打破常规的使用模式,造成混乱,产生问题,从而使用户失去对产品的信任;如果从不使用,用户也会对产品失去信任,他们会认为设计师没有努力去创造愉悦的使用体验,甚至完全没有设计。权衡这其中的差别很困难,需要设计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经验。

人们经常指责产品设计师没有找出」更好的方案「(比如更好的设计或更佳的思维方式),但我觉得这种指责有点幼稚。如果我知道某种让用户感到愉悦的设计模式,那我就要冒险去让他们感到快乐吗?当你使用你的银行App时,你是希望体验一场无与伦比的交互盛宴,还是仅仅希望查看余额和转账呢?

80%的时间内,产品的设计点应集中于让用户尽快完成他们的目的,而剩下的20%,我们致力于让用户「会心一笑」。但不能让这些独特的设计影响功能可用性。(数字是为了方便理解,并没有科学论证)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创新。生活中(或产品设计中)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如果你想要创新,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来。确保创新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为了「搞个大新闻」。你也许会提出一个独特的交互方式、一个新的隐喻、一种新的布局,并把它增加到规范中。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同于平面设计或传统的内容驱动型网页设计,这种创新完全由无数种审美来共同决定。

所以暂时放下你的自傲吧,为了用户和企业的利益,尝试著稍微接纳同质化。我们讨论了那么多设计师所需的「同理心」,那么这也是同理心的一部分:学会接受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

业余翻译,连猜带蒙;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原文地址】In Defense of Homogeneous Design – Yaron Schoen – Medium

medium.com/@yarcom/in-d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