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8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希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东方ic/图)

  研究发现,物理奖获得者成果产出时年龄更年轻,化学奖成果产出时间最晚;但是从成果到获奖之间的等待时间则刚好颠倒过来,物理奖等待时间最长,化学奖等待时间最短。从时间纵向发展看,获奖者产出诺贝尔奖成果的时间,以及等待的时间似乎都在变长了。

  诺贝尔奖共有6项,除了文学奖、和平奖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以及经济学等其他4项科学奖因为共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已成为评价科研成果的最高荣誉。在各类大学排名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尤其是科学类奖项数量,通常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那么,什么学科能更快获得诺贝尔奖呢?

  丹麦技术大学科学家拉斯穆斯·比约克(R. Bj?rk)通过分析17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材料,发现不同学科获诺贝尔奖所需时间和成果有明显差别。

  物理出成果更早,化学等待时间最短

  抛开复杂的影响因素,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一共分几步?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步骤,首先,要产出堪获诺贝尔奖的创造性成果,其次,等待成果被检验、被认可。

  以往很多人更喜欢关注获奖者年龄,但诺贝尔奖并不是按年龄论资排辈,科学奖主要还是看科研成果,所以成果产出时间、产量和影响力才是关键。

  拉斯穆斯·比约克分析了178位科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材料,发现所有获奖者平均在44.1岁时产出日后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但物理奖获得者成果产出时年龄更年轻,平均为42岁,化学奖成果产出时间最晚,平均为46.5岁。

  但是从产出成果到获奖之间的等待时间则刚好颠倒过来,物理奖要等的时间最长,平均要23.5年,化学奖等待时间最短,为20.8年。

  考虑到178位获奖者区分到四个学科,每个学科也就几十个人,这些平均值的参考价值有限。以物理学为例,虽然平均42岁产出诺贝尔奖成果,但对实际的个体而言,年龄相差可以超过20岁。

  这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3月在线出版的《科学计量学》杂志(Scientometrics)上。虽然分析的样本不算全,但相比以往类似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认定更准确。研究所依据的获奖材料来自诺贝尔奖基金会出版的文献,可以更准确地获知评奖时主要参考了哪些成果。由于获奖者在学术生涯中往往会在同一领域发表许多成果,以往主要凭主观估计遴选,有可能会有误判。

  不过,由于起始出版时间不一致,这178位有详细获奖背景信息的科学家并非完全处于同一时期。其中物理学和经济学开始于1995年,化学奖开始于2000年,生理或医学奖开始于2006年,2018年获奖者信息未包含在内。

  经济学奖所需成果最多,物理学奖最少

  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年龄小,通过对评奖时参考成果数量的分析,物理学奖实际所需成果数量也最少,平均仅5.4篇论文,经济学奖最多,平均达到17.3篇,化学奖平均为8.1篇,生理或医学奖为9.8篇。总的来看,要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平均需要9.6篇论文。

  但数量并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仅凭一篇论文获奖。这点上,20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作为史上第三位女性物理学奖获得者,当获奖消息传出时,人们惊奇地发现,59岁即将退休的她只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要凭借学生时代的一项成果,与导师一同获奖。

  显然,所需成果的数量和等待时间,与成果被检验的情况密切相关。仍以经济学奖和物理学奖为例,颁奖时前者的获奖成果通常表述为“对什么进行了分析”“对什么理论有贡献”,而后者则经常表述为“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而提出并推动一个经济理论使之获得学界认可,比物理学家在某年发现、发明了什么,通常需要更多时间。

  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与物理学奖类似。相比化学奖“研究了什么”“对什么的贡献”“开发了什么方法”“发现了什么”等多元化获奖成果表述,生理或医学奖则几乎全部表述为“发现了什么”。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获奖特点,生理或医学奖评选史上留下了一个十分悲情的故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32次被提名,但从未获奖。1936年,他的朋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甚至提名他获文学奖,当然,也没有获奖。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认为他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工作没有被证实的科学价值。

  拉斯穆斯·比约克对178位获奖者的分析也有一个不足,正如其本人阐述的,虽然分析了获奖所引用的论文,但这些成果的重要性并未被区分。平均9.6篇论文中,哪些是最具代表性的,对获奖起着关键作用的,并没有被特别分析。而这对探究获奖者在什么年龄产出最重要的成果其实是一个重要信息。

  产出诺贝尔奖成果的年龄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所获得的巨大的国际声望,研究获奖者特点以及获奖规律的尝试一直存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视为杰出人才的典型代表,很多研究者相信,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时间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要素。在此之前,最常被引以为例的启示来自物理学奖,确切来讲,是二十世纪前30年量子力学发展中,德国人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英国人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奥地利人泡利(Wolfgang Pauli)分别在24岁、23岁、25岁,开始产出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爱因斯坦甚至说过“如果一个人在30岁之前没有做出大的科学贡献,那么日后也不可能做到”。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果的分析早已证实爱因斯坦这句论断有些偏激,但年龄就是优势,开创性研究要趁早,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而从时间纵向发展来看,获奖者产出诺贝尔奖成果的时间,以及等待的时间似乎都在变长。1950年代,华盛顿大学马尼切等人曾对前50年共16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出代表性成果的年龄进行分析,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的出成果时间平均分别为35.4岁、38.3岁、41.9岁。物理学年龄最小与近20年的情况是一致的,但这个平均年龄比最新研究中统计的情况小了不少。

  2011年美国西北大学的本杰明·琼斯(Benjamin F. Jones)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分析了1901年至2008年的获奖情况,产出获奖成果的整体年龄已经比前50年有所升高。当把1905年以前、1985年以后的成果进行对比的话,年龄差距更明显,1985年之后产出诺贝尔奖成果的平均年龄普遍比1905年以前大近10岁,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分别达到50.3岁、46.3岁、45岁。

  这些统计显示,产出诺贝尔奖成果的年龄似乎越来越大了。这种差异在2018年最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身上具有了象征性意义。65岁产出诺贝尔奖成果后,1922年出生的他在96岁时获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百多年前,191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当时仅有25岁。25岁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年龄。相对而言,化学奖的最小年龄为35岁、生理或医学奖最小为32岁。经济学奖年龄最小的获得者则达到了51岁,这与所需成果最多的现象可能有直接联系。

  当然,虽然最新研究显示,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的平均产出年龄为44.1岁,但这只是整体情况。除了规律,科学研究更信奉的是“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勇于探索的人都可能创造奇迹,成为个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