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东方文化圈特有现象,始创于中国的周朝,秦朝时一度中断,到西汉恢复后一直沿用至清亡后十数载,前后绵延逾2900年。谥号制度创设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帝王将相、皇室女性生前的功绩、品行等情况,用一两个宏大含义的字词,来作盖棺定论,意在贬恶扬善、警示后人。

网上图片

制度不仅实行于中国,在受中华文化影响极深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也曾长时间使用。按照颁布形式不同,谥号又分官谥和私谥两种。其中官谥由官府制定和颁行,对象主要为帝王将相、皇室女性,属于统治阶层,但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统治阶层的公众人物、社会贤达或贞洁烈妇等等。

至于私谥则是对官谥的一种补充,由民间制定和使用,对象为官谥中没有涵盖到的部分名人或隐士,比如东晋、南朝宋的诗人陶渊明,就被私谥为「靖节先生」。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些原属统治阶层的大人物,比如末代皇帝溥仪,死后被私谥为「愍」。

陶渊明画像 (网上图片)

谥号最常见、也最被关注的适用群体还是帝王。普遍情况下,如果一位帝王不是因政变被推翻,或因生前作恶太多被杀、被废,一般都有四个表示身份的称号,即生前的年号、尊号,死后的谥号、庙号。而谥号,是在帝王驾崩后,继任者按照逝去帝王生前的功绩、品行等情况,命礼部拟定数个合适的词汇,经大朝会商议后,所选择的一个最恰如其分的称号。

因为帝王有好坏之分,所以谥号自然也有美谥(又称上谥)、中谥、恶谥(又称下谥)之分,如经纬天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慈民爱物曰「仁」、安乐抚民曰「康」,「仁、武、仁、康」便是美谥;至于执义扬善曰「怀」、在国遭忧曰「愍」、年中早夭曰「悼」、恭仁短折曰「哀」则是中谥;而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乱而不损曰「灵」、好乐怠政曰「荒」等便是恶谥。

网上图片

因为谥号有惩恶扬善、警示后人的作用,是要载入史册、千古传扬,古代特别著重名节,很多帝王非常关心自己死后的谥号,例如楚共王芈审和魏武帝曹操便是典型。

《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在春秋时期,楚共王临终前跟大臣讲自己治国无方,跟晋国交战一败涂地,实在是辱没先祖,所以等到他死后:「从先君于称庙者,请为『灵』若『厉』。」要从这两恶谥中选择一个,千万不能用美谥。大臣听后面面相觑,连番苦劝数次都没用。结果等到他薨逝,执政子囊考虑到共王虽然治国乏善可称,但却有政治担当,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有悔过之心,便力主放弃先王所说的两恶谥,而改用美谥「共」(即恭,既过能改曰恭),朝臣也表示赞同。

到了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一代枭雄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事实上已经有皇帝的权力,当年在面对群臣拥戴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如此看来,曹操对世子曹丕唯一的期冀,是希望他称帝后,能给自己一个「文」的谥号,千万不要「武」,曹操也怕背上「篡逆」汉朝的骂名。到了曹丕即位,偏偏为曹操加「武」的谥号,让天下诽谤的言论集于其父一身。

影视中的曹操 (网上图片)

不单是帝王,很多公卿大臣也很在意自己的谥号,例如西晋开国元勋贾充。《晋书·贾充列传》载,他虽然位极人臣,但由于有弑杀魏帝曹髦的大污点,生活作风也不端正,很害怕死后得到恶谥。侄子贾模为人耿直,直接对他讲是非功过自有公论,贾充听后更忧心忡忡。

贾充死后,按照惯例,家中要为其向朝廷请求谥号。在朝会商议时,博士秦秀等很多人力主给他一个「荒」的恶谥,因「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但武帝考虑到贾充的功绩后没有采纳,而是听从博士段畅的意见,谥为武。很多有识之士不敢明言,但内心满是讥讽之意。可见谥号不可乱加,必须要名副其实,否则欺骗时人容易,欺骗后世很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