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

“面向未来”系列讲座第七讲

主讲人:孙 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刘 岩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点评人:滕 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时间:2019年3月29日周五晚7:00 – 9:00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302

主办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孙柏,副教授,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与新媒体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研究、戏剧研究、文化研究。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戏剧社社长。著有《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摆渡的场景:从文学到电影》、《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等,同时在《电影艺术》、《读书》、《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概要

本讲题希望通过分析一组大众文化现象或文本(古生物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刘慈欣的早期作品《命运》,PNSO恐龙的图像学材料等等),来阐明恐龙的科学话语与某种生命共同体的未来想象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被放大了的时间标尺中,中国也在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叙述框架,以尝试将人类文明的未来命运和中国的历史责任重新整合在一起。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戴锦华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工作坊”。该中心积极应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坚持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再读与反思,紧密结合本土大众文化现象,力图从批判视角切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近些年,中心培养了一批具有敏锐问题意识和自觉批判精神的文化研究学者,先后举办“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与国族叙述”(2009)、“冷战谍影”(2010)、“再现:历史与记忆”(2011)、“想象未来“(2012)等研讨会,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清华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南南论坛”(South South Forum,已成功举办五届),策划出版“电影工作坊系列年书”、“拉美学术思想译丛”(与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等。

近些年,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众文化再次面临新 的技术革新和挑战,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生产机制,而且对人类 未来、文化消费等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回应技术与媒介、文化与社会 的变化,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拟邀请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于2018年举办“面向未来”系列公开讲座,已经举办第一讲《未来的维度:科技、媒介与现实的重构》(主讲人:戴锦华);第二讲《“面壁者”还是“破壁人”?——刘慈欣作品中的乌托邦愿景》(主讲人:王瑶);第三讲《科幻新浪潮的末世想象:以J.G.巴拉德的〈摩天楼〉为例》(赵柔柔);第四讲《:晚清科幻小说的世界梦想》(李广益);第五讲《重估20世纪:理解未来中国的三个文化座标》(张慧瑜);第六讲《“全球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实践:中非媒体合作的未来》(王维佳),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