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上下游,最终都会汇入大海---佛性!

二,以缘起性空,毕竟空转识成智就是如来藏。心经是不是说的楞伽经的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是说世俗谛胜义谛本质不二吗?


其实说到底,说穿了,说个究竟。

世尊偏重的是什么?

般若嘛,三乘都是围绕般若的。

般若讲的是空,认为一切法无自性,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能做主宰的。

但是般若吧,太深太难了,是要修证的,一般人理解不了,不敢接受「诸法无我」这种真相,会觉得「无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实这种说法只能算安慰,再绝望一点,正如法嘉宗智所说,六根六识缘不到空。)所以,才说如来藏法门。

如来藏讲的是有,认为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真心,能生万法。这种如来藏呢,看起来是有个恒常不变的我,实际上,还是没有的,认为有,那就等同外道了,所以说,「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不要扯那些没用的了,把如来藏拿来用就完事儿了。


一切法无自性性,你这真正自性是什么劳什子?学杂了。

心经是般若法门经典,你又把般若义理和唯识搅到一起了。你能不能好好学一下般若、唯识的基础知识。然后有的放矢的提问,才有助于你的修学。


也是佛陀开悟时说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如来智慧德相。

您的问题可能需要分成三部分:

1.

究竟一乘宝性论的宝性:这应该是世尊所说的【一佛乘】,一佛乘的原始文献来自【妙法莲华经】的【譬喻品第三】。在该篇经文里,世尊用三界火宅形容了众生游戏人间,不知轮回的痛苦。而佛法之精;深,世人很难到达,于是他慈悲的将求佛的历程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即小乘;中乘;大乘。并分别用羊车,鹿车以及牛车来形容。但是世尊还是一再强调:最终还是要通过大乘(即菩萨乘)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2.

转识成智:这部分是所有修行人最难的部分,所谓【度】,其实就是自己心念的转动;也就是【转】。您可以参考【大方等大集经】【十方菩萨品第十三】。世尊在这篇文章里让我们要学习五十校计。以下节录二小段经文:

原始经文:

佛言:

善哉!善哉!十方过去佛;现在佛;诸当来佛,皆说:人能计心;意;识,眼;耳;鼻;口;身,皆说为同法。

佛言:人能校计六情

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释义:

佛陀说:很好!很好!这个问题;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成佛的如来都说:必须仔细;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心;意;识,眼;耳;鼻;口;身。

这说法,众佛是一致的。如果众生能够仔细;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这六种感情。就可以得到佛陀的智慧啦!

原始经文:

问曰:当校计黠,当校计痴者云何?

佛言:已校计痴,便能校计黠。

佛言:人有百八爱,令痴!欲校计 得黠者,有五十校计。

知五十校计中 细微罪;便得黠。

释义:

大家又问: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正确的呢?

佛陀说:只要真正计较,就能够知道啦!接著;佛陀又说:众生有108种爱,让众生变得愚痴。想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修行之人,必须清楚。这有50个方面需要比较。只有真正去计较这50个方面,才有办法获得智慧。

---------------------------------------------------------------

世尊把【心;意;识】摆一块儿,其次是眼;耳;鼻;口;身,所以称之为【六情】,然后教弟子们如何【转】。

简单说:过去意,未来识,现在贪。

复杂点说:个人觉得这篇经文非常宝贵,其中让我顿然开悟的是这句话:【中有五阴;中有习】!

详细请看完该篇经文之后,再讨论。

3.

四谛法:这是声闻众需要修习的,苦;集;道;灭是有因果关系的,我做了一张图如下,请参考:


还在字相上出不来,如来藏,佛性,空性,自性,好累呀。

修空性?已经无一物,还要怎么修?转识成智,你就在这些虚妄的文字中转吧,转到老也连门都没见到。


从前有个有钱人要盖楼。

请来了工人。

然后开工的时候,

有钱人说,

我只要最高的那一层,最底下的地基还有最高层以下我都不要。

然后………

没有然后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