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上下游,最終都會匯入大海---佛性!

二,以緣起性空,畢竟空轉識成智就是如來藏。心經是不是說的楞伽經的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不是說世俗諦勝義諦本質不二嗎?


其實說到底,說穿了,說個究竟。

世尊偏重的是什麼?

般若嘛,三乘都是圍繞般若的。

般若講的是空,認為一切法無自性,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能做主宰的。

但是般若吧,太深太難了,是要修證的,一般人理解不了,不敢接受「諸法無我」這種真相,會覺得「無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實這種說法只能算安慰,再絕望一點,正如法嘉宗智所說,六根六識緣不到空。)所以,才說如來藏法門。

如來藏講的是有,認為存在一個恆常不變的真心,能生萬法。這種如來藏呢,看起來是有個恆常不變的我,實際上,還是沒有的,認為有,那就等同外道了,所以說,「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不要扯那些沒用的了,把如來藏拿來用就完事兒了。


一切法無自性性,你這真正自性是什麼勞什子?學雜了。

心經是般若法門經典,你又把般若義理和唯識攪到一起了。你能不能好好學一下般若、唯識的基礎知識。然後有的放矢的提問,纔有助於你的修學。


也是佛陀開悟時說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的如來智慧德相。

您的問題可能需要分成三部分:

1.

究竟一乘寶性論的寶性:這應該是世尊所說的【一佛乘】,一佛乘的原始文獻來自【妙法蓮華經】的【譬喻品第三】。在該篇經文裏,世尊用三界火宅形容了眾生遊戲人間,不知輪迴的痛苦。而佛法之精;深,世人很難到達,於是他慈悲的將求佛的歷程簡單的分為三個部分:即小乘;中乘;大乘。並分別用羊車,鹿車以及牛車來形容。但是世尊還是一再強調:最終還是要通過大乘(即菩薩乘)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2.

轉識成智:這部分是所有修行人最難的部分,所謂【度】,其實就是自己心念的轉動;也就是【轉】。您可以參考【大方等大集經】【十方菩薩品第十三】。世尊在這篇文章裏讓我們要學習五十校計。以下節錄二小段經文:

原始經文:

佛言:

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

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釋義:

佛陀說:很好!很好!這個問題;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成佛的如來都說:必須仔細;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心;意;識,眼;耳;鼻;口;身。

這說法,眾佛是一致的。如果眾生能夠仔細;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這六種感情。就可以得到佛陀的智慧啦!

原始經文:

問曰:當校計黠,當校計癡者云何?

佛言:已校計癡,便能校計黠。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癡!欲校計 得黠者,有五十校計。

知五十校計中 細微罪;便得黠。

釋義:

大家又問: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正確的呢?

佛陀說:只要真正計較,就能夠知道啦!接著;佛陀又說:眾生有108種愛,讓眾生變得愚癡。想要認真對待自己的修行之人,必須清楚。這有50個方面需要比較。只有真正去計較這50個方面,纔有辦法獲得智慧。

---------------------------------------------------------------

世尊把【心;意;識】擺一塊兒,其次是眼;耳;鼻;口;身,所以稱之為【六情】,然後教弟子們如何【轉】。

簡單說:過去意,未來識,現在貪。

複雜點說:個人覺得這篇經文非常寶貴,其中讓我頓然開悟的是這句話:【中有五陰;中有習】!

詳細請看完該篇經文之後,再討論。

3.

四諦法:這是聲聞眾需要修習的,苦;集;道;滅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做了一張圖如下,請參考:


還在字相上出不來,如來藏,佛性,空性,自性,好累呀。

修空性?已經無一物,還要怎麼修?轉識成智,你就在這些虛妄的文字中轉吧,轉到老也連門都沒見到。


從前有個有錢人要蓋樓。

請來了工人。

然後開工的時候,

有錢人說,

我只要最高的那一層,最底下的地基還有最高層以下我都不要。

然後………

沒有然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