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世間的任務又是什麼?既然本來我們已經那麼好了,為何來這世間呢


中小學老師慣用話術:「某某某這孩子本質不壞。」

說你自性圓滿就是說你「本質不壞」,潛臺詞就是你現在的狀態雖然不招人待見,但是還有救。

本質不壞和你曾經特別好是兩回事。

你要是真的特別特別好,那你就不會出生在這個宇宙。

情不重不生娑婆,也就是說曾經的那個你嚮往這個慾望橫行的宇宙,於是你來了,於是你墮落了,於是你在這裡兜圈子。

按照菩薩的說法,這個小宇宙的管理者會用一些小把戲把域外的生命體騙進來,一步一步讓他們陷入這個宇宙的輪迴中。

簡單來說,你因為無知而被「構陷」,於是來到這個宇宙。


複次四顛倒。是佛所說。謂

無常謂常。 是故生起 想顛倒 心顛倒 見顛倒。

以苦謂樂。 是故生起 想 心 見 倒。

無我謂我。 是故生起 想 心 見 倒。

不凈謂凈。 是故生起 想 心 見 倒。

如是等名為四顛倒。


爾時佛告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世間一切眾生 妙明元心。本來清凈 無諸垢染。圓滿十方 湛然寂靜。猶如虛空本無塵翳 寂然清凈眾生眼病 空華髮生。華生華滅 病眼所見。眼翳既消 空華亦滅。清凈虛空本來不動妙明元心亦復如是。本來清凈 無諸垢染眾生顛倒 背覺合塵。於諸塵境 分別心生。眼見於色。耳聞於聲。鼻嗅諸香。舌嘗於味。身受諸觸。意了法塵。此六根識 各各自偶諸塵境界。於諸塵境 妄想執著。便生愛染 造種種業業成受報 墮諸苦海。生死輪迴 受大苦惱。如旋火輪 無有休息

如來大慈憐愍一切。設諸方便說奢摩他 三摩缽提 禪那止觀法門 令彼攝心 漸漸燻修。證於佛果 免斯惡道。

善男子。諸阿闍梨。與諸世間一切眾生欲求菩提。用真實心 直行正道。若心行染欲 諂曲不實。是行邪道 希求菩提。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諸眾生心行善行 除彼妄想。無諸分別 了法空寂。無空見 無願見。不起妄見。無性見 無相見。無佛見 無菩提見。常行正見 種諸善根 菩提願足。如是之人身如無價珍。乃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盡行此道。而得菩提 名為解脫。


佛陀的修行方法是:看到所有活動(「諸行」,尤其是「五取蘊」)的「過患」(《相應部12.52》等),覺知所有活動的不可愛、不值得捉取,所以不去承擔它的重,不去與它作情感上的連接(「愛」、「喜貪」)。這樣的修行,完全不牽涉「有無自體、自性」的思維。這也是為什麼經典裏,處處有光是修「不凈想」、「食厭想」就證得解脫的案例(《長老偈1.18》等)(「不凈想」——觀察欲愛對象的不可愛;「食厭想」——觀察身心「汲取、依賴滋養品」的過患)。這些解脫者,往往不具備複雜的哲學思辨能力,只是純樸地直覺到「抓取的沉重」、「迷戀對象的醜陋」…,就能徹底止息痛苦,斷除心黏著於境界的關鍵。

大乘以為,能「現見無自性」就能開悟;然而,當代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常能做比大乘更精闢的「無自體」思辨和觀察,但是就沒見過哪位量子物理博士,能在電子顯微鏡旁邊,因為「現見現象無自體」而「解脫」。而類似大乘「諸法唯假名」的見解,在西方哲學裡的言語學說和認知論都有提出,卻不必然、也無從推演延伸出佛法解脫道的結論。

這其中關鍵在於,若沒有「厭離心」,就無從導向「離欲」和「滅苦」。反之,只要能培養「厭離心」,導向「離欲」和「滅苦」,這個人就算絲毫不懂「無自體」、「性空」、「唯名」,也完全不影響他證得解脫的成功率(「厭離心」——解脫道不可或缺、至關緊要的樞紐——某法師一個「只是順應印度苦行厭世風氣的權宜之說」,就將之抹殺,而抹殺的實是佛法的核心全部。《增支部8.53經》提到,確認是否是「真實佛法」、是否是「法、律、大師之所教說」的最關鍵處之一,就是是否服膺「遠離」、「離欲」)。

「厭離」是選擇不再把某一個狀況當作是汲取快樂的來源,不再把某一狀況當作是安穩的、親愛的。這不是哲學的立場,而是透過禪修的手段,在直覺上做苦樂的評估和調整,所培養出的心情。然後,內心自然而然因為會分別「什麼是有累贅和沒累贅的」,而越來越傾注於沒有累贅的方向。這是佛陀解脫法的關鍵,絕不是印順法師所形容的:佛陀對古印度厭世文化的隨順。

佛陀更加不會去作甚麼「人無我」、「法無我」的無益分別(大乘和某些部派以為它把「解析自體」的工程做到更細,便能夠達到「否定五蘊有自體」的「法無我」的更高哲學;殊不知那已經是脫離了佛法的方向了)。原始佛經從未講過「否定實體」、「性空」的修行方法,更甭談「否定實體」要否定到甚麼程度纔算「性空」。(請注意:《相應部22.122》和《經集1.1》等處所提到的「空」不是「自性空」,而是指「空洞」、「匱乏」、「膚淺無味」等義)。

但是因為原始佛法這樣的踏實、務實講法,聽起來好像沒有後代哲學那麼深奧,所以,後代很多佛教徒,用哲學深不深奧的角度來判定什麼是小乘、什麼是大乘,認為所謂的大乘就是講得比較深奧的東西。這在佛法裏是很不幸的發展。佛法的高低,變得是建基在哪一個是對實相更深奧的描述,而不是建立在哪一個是更有用、更能下手、更有效率地幫助去除痛苦。

這也是因為後代的佛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了對實相的論述競爭。像中觀跟唯識之間的辯論,部派阿毘達摩跟般若、跟中觀之間的辯論,往往爭的就是實相的最終發言權。原始佛經完全不在乎實相(宇宙本體的終究)的問題,那不是佛陀教法的目的。甚至「實相」一詞在原始經典中是找不到的。佛陀的教法內容,從來不認為解脫是要建立在對實相的全知或開悟。


別糾結這個問題。 別在這個問題上浪費時間。

其實金剛藏菩薩代我們問過這個問題,佛陀也做了解答。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矇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_《圓覺經》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又如空花復結空果。

用我們凡夫的輪迴心去研究、思考、探討這個問題,得到的必然也是輪迴的見解,和不輪迴的真心自性一點都不兼容。

又如同得了眼疾,見空中有花並結出了果實,等我們病好了以後,這果實對我們來說有任何實際意義存在嗎?

輪迴的知見就算得出了浩海如煙的結論,也不過是夢裡說夢而已。就如同天生的盲人研究顏色,白費力氣。

當然,佛也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不了本心,先別糾結這個問題,也別在這個問題上浪費時間。真修實幹,這個問題本來也不是個問題。

最後把這段經文的偈子貼上來,共勉。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本是大海,為何流向百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