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低敬業度如何造就最好效益賀方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10月19日 02 版)

在日前舉行的「2012江蘇人力資源服務高峯論壇」上,幾家單位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按企業類型排序,民營企業、外資合資企業、其他類型企業員工的敬業度較高,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員工敬業度最低。對此,有專家認為,國企的福利好、工作穩定等優勢,僅僅提高了員工的滿意度而非敬業度。(《中國青年報》10月18日)

有什麼樣的員工,就會有什麼樣的企業。通常來說,與工作績效直接相關的是員工的敬業度而非滿意度,即有敬業度高的員工,纔可能有更好的企業效益。統計數據也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員工敬業度佔前50%的企業與後50%的企業相比,客戶服務質量高86%,員工保留率高70%,生產率高70%,利用率高44%,安全性高78%。

既然員工敬業度和企業效益有一定的正相關性,那麼矛盾也就應運而生,為什麼國企員工敬業度最低,但國企效益並沒有受此影響,反倒呈現「逆勢上揚」的態勢?統計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有經濟產值平均增長速度高於10%。央企更是一枝獨秀,從2003~2009年央企發展數據看,石油石化、電力、電信企業營收年均增長18%,在實現利潤方面石化等企業年均增長10%。

驕人的企業業績和尷尬的員工敬業度在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也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國企取得驕人業績,靠的不是員工的高敬業度,而是員工敬業度之外的因素。考慮到再完美的發展戰略、經營模式和管理決策,都需要一個個高度敬業員工的配合才能落到實處,支撐國企驕人業績的重要因素,就只有其得天獨厚的壟斷優勢了。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使得企業哪怕是由一批敬業度最低的員工組成,也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業績。

而這樣的狀況反過來又會促使員工的敬業度進一步降低,因為企業業績不是由於員工兢兢業業的工作來實現的,自然在企業內部利益分配時,就有可能存在按照職務高低、進入企業早晚等條件「論資排輩」,而不是以敬業度、貢獻大小作為依據。在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的前提下,幹與不幹可能一個樣,幹好乾壞可能一個樣,劣幣淘汰良幣的局面,就會把所有員工的敬業度普遍拉低到同一程度。

前不久,管理諮詢公司合益集團的一項調研顯示,2011年全球員工敬業度為66%,中國員工的敬業度僅為51%。與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幾個「金磚國家」相比,是最低的。如此尷尬的調研結果讓人匪夷所思,因為中國人的勤勞是舉世聞名的。勤勞的中國人何以並不敬業?

因此,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提高員工的敬業度的途徑都是相同的,就是要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讓員工的付出和回報之間建立起直接關聯,使敬業者有更多的回報,不敬業者回報更少甚至沒有回報。自然,對於一些不可能打破壟斷的國企來說,如何剔除員工回報中的「政策性盈利」部分、理順內部付出和回報相當的分配關係,應當是下一步國企改革的重點所在。

相關文章:

南京市總工會調查顯示國企員工敬業度最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