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西安奔馳女車主引擎蓋哭訴維權的事件有了初步結果。據@西安發佈,市場監管部門已對“利之星”立案調查,責成儘快退車退款。但隨着該名女車主與奔馳4S店高管溝通錄音曝光,買車過程中的另一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錄音中,女車主反覆質問:在購車時,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取了1.5萬元的奔馳金融服務費,通過微信二維碼掃碼支付,進入某個私人賬戶,全程未有任何服務。

  媒體調查得知,所謂的“金融服務費”,事實上和“金融”並無關係。即在此案上,奔馳汽車金融並未主張向消費者或者4S店索取該項費用。而是汽車銷售公司爲了增加利潤所巧取的收費名頭。

  近年來,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時常會遭遇到一些買車需要額外支出費用的場景,這些費用大多不是出於消費者的主觀意願。類似“金融服務費”的場景其實經常出現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車過程中,並以名目繁多的理由讓消費者“無法”拒絕。消費者無法拒絕,是因爲一旦拒絕其中某一項費用,他們很可能就沒法買到自己所心儀的車輛。

  比方說,車輛捆綁銷售。自2017年7月,商務部發布了《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要求“應明示產品價格和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之後,過往常見的汽車加價營銷就以其他形式存在。然而,市面熱銷的各類車型,消費者往往很難買到這一車型的最基礎版本並不選裝任何配件。汽車經銷商往往會告訴消費者,店裏只有高配版或基礎版本沒有現車需要長時間等待,只有重新裝潢過或加裝了一些配件的基礎版。

  由於汽車廠商直接售賣車輛給消費者會極大增加廠商的銷售成本和售後服務成本,出於利潤等因素考慮,目前國內的汽車銷售多爲代理經銷方式,加之車型產量、庫存等關鍵數據不被消費者所知,什麼時候能提到新車,只能由經銷商說了算。

  因而消費者往往只能接受經銷商的“建議”,額外花費數錢到數萬元,爲自己購買的新車加裝或裝潢一些根本沒有必要的配件和裝飾。智能手機早已實現地圖導航多年,而汽車經銷商給你加裝的功能簡單的車載導航往往需要數千元,這樣的做法不是變相加價又是什麼呢?

  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勝枚舉,汽車經銷商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在廠商的指導基礎價上,額外再賺取利潤。雖然中國早已成爲世界汽車消費大國,但汽車消費市場仍未成熟,依舊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買方市場。故而,出現此次案例奔馳車主無法合理維權,甚至在並不知情的情況被收取了大額費用,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

  而這樣的情況,甚至並不違法。就有法律專家表示,目前無針對金融服務費的規範文件出臺,因此纔會發生4S店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務而廣大消費者被收取該項服務費的普遍情形。雖然依據《汽車銷售管理辦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消費者可以拒絕該項費用,但或許在購車過程中將遇到“麻煩”。

  不是買方市場的汽車消費市場,讓消費者不論是消費還是維權都顯得極爲不易,如“金融服務費”這樣的問題已不是奔馳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市場的通病。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短期來看可以向一些電動車運營企業的直銷模式學習,讓價格更透明實惠;但長遠而言,政策如何在市場調控過程中,讓消費者既能夠受益又不給廠商帶來額外成本,恐怕還需下大工夫。而這些問題,是與消費者能夠順暢維權是緊密相關的。當消費者不爲買不到心儀車輛發愁,經銷商自然就無法趾高氣昂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陳城

  相關報道:

  “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當事人:有人說這是炒作,我無法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