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12月以來,央行的一些列動作就引起了市場的注意,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再貸款、再貼現的額度等等,這時,很多自媒體、新聞開始高呼,貨幣寬鬆的時代來臨了。

那貨幣寬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引起大家的注意?它對我們的錢袋子到底有什麼影響?

貨幣寬鬆是什麼?

貨幣寬鬆這個詞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被提及最頻繁的一個名詞。貨幣資金就像水,貨幣政策就像水庫的閘門,貨幣寬鬆就是把閘門或者水龍頭放鬆一點,讓水多流出來一些。貨幣緊縮就是把閘門或水龍頭關緊一點,讓水少流出來一些。

聽上去好像很簡單,但是現實操作卻非常複雜。閘門怎麼松、送多少,都會關乎市場上資金量的多少、影響市場預期、市場情緒,從而影響經濟的冷熱。

貨幣寬鬆與否,是一個國際最重要的經濟政策。我們常常聽到的降准、降息、逆回購等等都是貨幣寬鬆的政策。很多人會從價寬鬆或者是量寬鬆來區分貨幣寬鬆政策,這就是我們說的量價寬鬆。專家嘴裡這些高大上的專有名詞,我們一般老百姓是如何理解的呢

對於這一複雜的問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用利率作為槓桿來判斷:

凡是在利率為正的情況下的貨幣寬鬆政策,就是從價寬鬆;凡是利率為零或者是為負的情況下的貨幣寬鬆政策,我們稱之為從量寬鬆或者是量化寬鬆。

其實從字面上也比較好理解。從價寬鬆就是央行通過調整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利率,來影響市場投資消費的傾向,增加市場的貨幣量;從量寬鬆,就是央行直接購買證券,給市場注水,增加貨幣量。

比如說,央行降息,就是降低利率,鼓勵大家花錢,屬於典型的從價寬鬆。平時聽到的美聯儲降息、央行降息,都屬於從價寬鬆。而從2008年到2104年,美聯儲直接在市場上購買各種債券、證券,直接向市場注水,釋放了4萬億美金的貨幣量,就屬於從量寬鬆,或者是量化寬鬆。

但是還有很多貨幣寬鬆政策具有迷惑性。如降准,就是降低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讓機構有更多的錢投降市場。還有逆回購政策,就是央行向金融結構購買一定數量的債券、政權,約定在某個特殊的日期賣出去。這也是想市場增加貨幣量的方法。

這兩個政策看上去都好像是想市場增加了貨幣量,似乎應該是量化寬鬆,就連很多金融評論員都這麼看,但是我們要牢牢記住:

1、 當利率為正的時候,資金的數量與價格是相關聯的。比如說逆回購,相當於央行增加了貨幣的流動性,這就會造成利率下行的壓力。同理,降准也有類似的作用,換句話說,在利率為正的時候,從價寬鬆和從量寬鬆的效果時一樣的。

2、 當利率為零的時候,貨幣的數量和價格的關聯就失效了。數量的增加並不會引起貨幣價格的變動。比如在2008年,美聯儲、日本央行實行逆回購行為,都是不影響資金的價格的,也就是純粹的量化寬鬆政策。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量化寬鬆只能是利率為零或者為負的情況下,採取的貨幣寬鬆政策。在利率為正的情況下,任何貨幣寬鬆政策,包括逆回購、降准,都是量價聯動的貨幣寬鬆政策。而不能單純的被稱為量化寬鬆政策。

貨幣寬鬆會產生哪些影響?

貨幣寬鬆被市場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強心劑,具體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不管是從價寬鬆還是從量寬鬆,都會增加貨幣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刺激投資消費,從而刺激經濟走強。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後,美聯儲先降息到零左右,然後又進行量化寬鬆,市場迅速反應,到2009年左右,很快各項經濟指標開始回暖,這和當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果斷的貨幣寬鬆政策有很大關係

第二, 提高資產的價格。貨幣寬鬆就相當於給旱田裡面注水,如果灌溉的好,那麥子就會茁壯,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水就會流向其他地方。央行加大貨幣供應流動性,是沒有辦法控制貨幣方向的,可以流向實業,也可能去搞投機,買股票、債券等等, 提高資產價格。

所以,無論是從價寬鬆還是從量寬鬆,都會刺激經濟,提高資產價格。但是,就像生病要治療一樣,從價寬鬆更像吃藥,從量寬鬆更像輸液,都可以治病,從量寬鬆見效快,卻存在過度醫療的隱患,在吃藥能治病的情況下,盡量不要選擇輸液。所以,從價寬鬆屬於央行的常規操作,量化寬鬆屬於非常規操作,常用於金融危機後的救助行為。

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

從2018年12月開始,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提振經濟,中國開始了一輪貨幣寬鬆,降准,但是遠遠沒有降息,更沒有直接入市,給市場注水。

中國的貨幣寬鬆還屬於微調和預調的階段,這與我國穩增長的大政策基調相吻合。至於下一步政策的走向,要根據貨幣寬鬆的動機和貨幣政策動態走向來看。

我國目前穩增長的大基調下,如果實行溫和的寬鬆政策,經濟觸底反彈塊,貨幣政策就會維持在謹慎寬鬆的狀態,如果效果不好,中央則會出台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經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反彈,但是預期的金融資產已經開始有了反應。從2019年1月到現在,故事已經從2450點漲到3000多點,是不是現實跟理論相吻合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