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的强烈运动的反复,对大脑活性化的效果更高。

比如全力骑自行车,到信号灯处小憩,然后再全力骑...的反复;跳绳跳2~3分钟,休息后再接著跳,3次反复。要点是「全力」和「休息」的切换。

——日本筑波大学的征矢教授的研究结论

简单来说,就是

和ToDoList一起必须同时制定No ToDoList(不做事项)。

比如,昨晚睡前考虑的今天的ToDoList:

1、听30分钟英语;

2、阅读30分钟;

3、为了项目,2小时翻阅资料;

4、为了节约,自己做饭。

......

思考这个ToDoList的同时,我也一并制定了No ToDoList。

比如,

1、为了达成ToDoLst的第1~3条,我定下了「下班回家后不上网、除了回信之外,不触碰手机」的No ToDoList事项;

2、为了达成ToDoList的第4条,我定下了「除了生菜之外,其他不买」的No ToDoList事项;

......

制定好ToDoLiist,开始执行时,常常会发生2个问题点:

1、重要的事放在后面做,造成拖延。

—>这主要是没有管理好要做事的优先顺位,把本末颠倒了。

2、没有消化完(完成)的任务成了负担,越积越多,身心就会疲惫。

—>和ToDoList一起设定No TodoList,最大效率地可动员自己的自制力。、

毕竟只要自己把不做的事条文化,加上可视化的明确的不做规则和限制要做行动的因素,就能比较容易地让无效的时间浪费不再发生,并且营造出学习工作集中的环境。

另外,执行No ToDoList比完成ToDoList要容易和简单,完成时的舒心可以帮助自己更容易地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是一切学习工作的动力源泉。

美国的乔治·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能清晰自己不能做什么,可以有效地提升效率,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

也就是说,能向著目标,一点集中努力的只是刚开始的时候,长久的努力则需要养成习惯,排除无效的做事方法,才能一直保持高度的集中。

就像这样,「想养成什么习惯」,或者、「想实现将来的什么目标」等,需要长期化努力的场合,通过同时作成No ToDoList,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因为No ToDoList会削减无效的行动,提高时间的密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