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国内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医时已届中、晚期,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医师侯明模表示,患者对传统标靶药物的反应率不到一成,平均存活期仅6至10个月。但根据刺胳针(The Lancet)最新发表的第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晚期肝癌患者对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药物反应率高达近两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长达近16个月,可大幅延长患者存活期,并改善患者于治疗期间的生活品质,突破过去晚期肝癌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

一名62岁林先生为B肝带原者,去年9月体重莫名在一个月内急遽减轻7公斤,经友人提醒后才前往就医,检查结果发现已届晚期肝癌,胎儿蛋白指数高达1,170,000ng/ml,肝脏肿瘤长达12.9公分并有破裂迹象,无法进行手术切除,须使用药物治疗,却又担心传统化疗会影响生活品质,治疗初期仅愿意接受栓塞治疗,不料却发生肺炎副作用,进而改采放射治疗,起初胎儿蛋白指数降至230,000ng/ml,且并发肺转移,此后治疗即陷入瓶颈,经医师评估,投以新型癌症免疫治疗药物搭配放射治疗,迄今治疗近一年,肝脏与肺部肿瘤完全消失,胎儿蛋白指数下降至约5ng/ml,控制在正常值,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侯明模医师表示,临床试验收治不同类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感染患者、C型肝炎患者以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结果显示,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对各种类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疗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响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另外,侯明模医师亦强调,目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第三期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医师也很期待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在未来能展现出更多可能性。

台北荣民总医院胃肠肝胆科黄怡翔主任表示,肝癌主要成因与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关,不过近年因为非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癌的比例逐渐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与三酸甘油酯过高,打破传统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会造成肝癌的迷思,成为新世代的肝癌危机。呼吁有糖尿病与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过高的肝癌高危险群,应定期安排健康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为肝癌,应配合医嘱,定期回诊追踪。此外,黄怡翔主任也提到,现今晚期肝癌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也有许多免疫疗法合并化疗、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相信未来肝癌不再是难解之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