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贺兰山沿山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引发山洪灾害。截至22日6时,被山洪围困的200余名群众获救,5000多名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安置。图为在宁夏贺兰山岩画遗址保护区,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在从渐渐减弱的洪水中搜寻被冲走的部分岩画。为此,宁夏气象台、自治区水利厅于21日20时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3级预警,于22时升级为1级预警;宁夏气象局于21日23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图为被山洪冲刷后的宁夏贺兰山岩画遗址保护区。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软壳翼龙胚胎[组图]

2013-06-14 09:08 来源:新华网 http://tech.gmw.cn/2013-06/14/content_7953787.htm

热河群(Jehol Group)的义县组(Yixian Formation)和九佛堂组(Jiufotang Formation),也许这样说有点陌生;但是如果说起发现的大量的狼鳍鱼的辽西地区,那恐怕中国大部分古生物和化石爱好者没有哪个不知道的,这里发现的生物群就被称为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今天我就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里让人惊异的生物群,不过因为篇幅有限所以不再介绍那些充斥市场的狼鳍鱼和总是见于报道的带羽毛的恐龙和早期鸟类,我们来说一点别的。

  翼龙胚胎(汪筱林等,2004)

这里还要介绍的是辽西地区发现的翼龙蛋化石,世界上只有三枚翼龙蛋化石,其中两枚就是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义县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IVPP V13758和锦州古生物博物馆的JZMP 03 03 2。IVPP V13758是由汪筱林等人最早报道的,这块化石的旁边还保存了一个小狼鳍鱼,仿佛好奇的关注著这个即将破壳的小生命,但是它永远也不可能破壳了;对IVPP V13758胚胎的肢骨形态和比例的分析认为这是一个鸟掌翼龙科的蛋化石,很可能是属于秀丽郝氏翼龙的;而且翼龙的蛋很可能是软壳的。

  凌源潜龙(Buffetaut等,2006)

满洲鳄,顾名思义发现在中国的东北,因为当时国外称呼中国东北为「满洲」;满洲鳄最早是日本科学家远藤隆次命名的,唯一的种是楔齿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但是他认为满洲鳄属于「槽齿目」("Thecodontia"),后来远藤隆次又和鹿间时夫根据同一地层采集的化石命名了「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后来「东方喙龙」实际是满洲鳄的同物异名(Huene, 1942)。杨钟健先生等人认为满洲鳄属于喙头目(Rhynchocephalia)或称楔齿蜥类,后来才由高克勤等人归入离龙类(Gao et al., 2000)。

  满洲鳄的特征包括额骨细长,上颞孔小等。根据几件保存完好的满洲鳄推测,其体表有类似类似鳄蜥的大型鳞片,四足具蹼,而其体型和生活方式也和鳄蜥类似,可能是水生或者半水生的,是凶猛的掠食动物;满洲鳄体长在四十厘米到一米左右,个体最大超过一米;从满洲鳄比较大的体型来看,很可能是当地河流里的霸主,性情甚至远比比自己略大的潜龙更加凶猛。

  楔齿满洲鳄(北京自然博物馆)

  汪筱林和张玉光在2005年的《科学通报》上报道了满洲鳄嗜食同类的材料,比此前已知最早有可靠证据的同类相残的晚白垩世凹齿玛君龙(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or "Majungatholus" atopus)早了大约5千万年。这件编号IVPP V13761的标本产于辽宁省西部义县金刚山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湖相沉积,根据头骨形态学特征其腹中的七个小型头骨也属于满洲鳄,因为幼年的满洲鳄全部包含在成年个体的腹部范围之内,所以证明是成年满洲鳄嗜食同类而非胎生或卵胎生。

伊克昭龙

  楔齿满洲鳄嗜食同类(汪筱林等,2005)

的意思是来自伊克昭的蜥蜴,因为最早发现的地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伊克昭龙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蒙古,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孙氏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sunailinae)和高氏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gaoi),辽宁省的皮家沟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pijiagouensis)和蒙古的马氏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magnus or "Tchoiria" magnus)。

  皮家沟伊克昭龙(化石网网友)

  伊克昭龙属于新离龙类,这是一类比较进步的离龙类。新离龙类的代表是北美洲和欧洲上白垩统到始新统的鳄龙属(Champsosaurus),新离龙类的指(趾)式均为2-3-4-4-3,荐前椎25到26个,头骨的上下颞孔都很大,鼻孔细长;新离龙类体型类似鳄类,具有较长的口鼻部和圆锥形的牙齿,是高度特化的水生动物。

因为热河群发现的翼龙类太多,所以不能详细介绍,这里只介绍一下古神翼龙科。古神翼龙科主要发现在中国的辽宁省西部,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摩洛哥,特点包括头骨短高,鼻眶前孔大等;但是其最大的特点是其鼻眶前孔或眼眶之前的前上颌骨和鼻骨,以及下颌的齿骨前部都有发达的嵴,其形状多变,一般是原始的种类比较简单,进化的种类复杂。这个嵴是古神翼龙科的标志,之前也有人认为古神翼龙科齿骨的嵴可以用来拨开海水,而鼻骨的嵴作用类似帆可以借助风力,但是一些实验表明古神翼龙要是真打算那么做一定会把脖子弄折,现在一般认为这个嵴很可能和性别炫耀有关系。

  季氏华夏翼龙(化石网网友)

  热河群发现的大部分翼龙类的翼展都在几十厘米到两米之间,部分种类超过两米。其中最小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只有25厘米;最大的是顾氏辽宁翼龙的头骨推测长达六十厘米左右,而正型标本为青年(亚成年)个体的杨氏飞龙的头骨也有四十厘米,推测都属于翼展两米以上的大中型翼龙。

  隐居森林翼龙(汪筱林等,2008)

  凌源潜龙(北京自然博物馆)

  潜龙在辽西地区发现的相当多,还发现了一些幼体和蛋化石,从蛋化石推测潜龙的蛋是像龟鳖类那样的软壳蛋。在2006年法国巴黎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比弗托(Eric Buffetaut)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李建军等人研究了一个大约7厘米长的潜龙胚胎或者幼体,比弗托认为这是最早的双头畸形化石(Buffetaut et al., 2006)。

  秀丽郝氏翼龙(中国古动物馆)

  巨爬兽(胡耀明等,2005)

  爬兽已经具有牙齿数目已经开始减少,颊齿开始发生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眼眶中壁封闭等进步特征;但是同时也具有很多似哺乳爬行动物的原始特征。不过这些并不是它们出名的原因,它们出名的原因听起来有一些吓人:因为它们竟然吃恐龙。

  在一个强壮爬兽标本IVPP V13605的胃部发现了一团骨骼,因为这只爬兽吃的太著急,没怎么咀嚼,所以胃部的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从修理的牙齿可以推测出被吃掉的是一只幼年的鹦鹉嘴龙,爬兽身体强壮,I3(第三上门齿)和C(上犬齿齿)很发达,所以袭击吃掉小恐龙很正常。虽然我们知道哺乳动物袭击恐龙很可能是发生过的,不过有化石证据以后更让某些「哺乳动物本位」者,很兴奋,不过我要给他们泼泼冷水:要知道爬兽欺负幼年的鹦鹉嘴龙还可以,但是不用让它和暴龙比,就是它遇到义县组的中华美羽龙或者华夏颌龙都是要被吃掉的;所以说爬兽证明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很猖狂,就像今天一个巨蜥吃了个老鼠,有人说:「不得了,爬行动物要消灭哺乳动物。」一样愚蠢了。

  强壮爬兽(胡耀明等,2005)

  强壮爬兽复原图(小凪)

  沙氏中国袋兽和攀援始祖兽分别是现在最主要的哺乳动物后兽次亚纲和真兽次亚纲的祖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袋鼠和人类的老祖宗;从始祖兽(Eomaia)这个名字我们也能看出来:Eo是曙光的意思,而maia是母亲,意思是说它是原始的真兽次亚纲。攀援始祖兽虽然具有真兽次亚纲的齿列和腕跗结构,但是也具有大部分真兽次亚纲不具备的上耻骨。

  沙氏中国袋兽和攀援始祖兽的特征都显示出了对树栖生活的适应性特征,毕竟在恐龙横行的中生代来到地面上绝对不是什么明知之举,因为在义县组发现的多具中华龙鸟的腹部都发现了张和兽等哺乳动物的骨骼,说明很多小型的兽脚类肉食恐龙都是捕食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的,虽然一些证据表明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带有毒腺,但是同归于尽总不是办法,不过这些哺乳动物的后代最终还是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恐龙,而且开始研究自己祖先的那段历史。社会万象 老照片 城市 人文三维翼龙蛋化石首次面世 比鸡蛋略小一些(图)2014-06-06 15:37 来源:北京晚报 牛伟坤我有话说

  哈密翼龙复原图 赵闯 绘

  第一枚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带领的团队,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了一处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并在此首次发现了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这一成果刊登在了北京时间今天出版的国际著名刊物《现代生物学》上。

  翼龙是神秘的会飞的爬行动物,也是最早飞向蓝天的三类脊椎动物(翼龙、鸟和蝙蝠)中唯一绝灭的类群,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天空。此次研究,让我们离这个神秘族群更加走近了一步。

  风沙里「捡石头」近十年

  这差不多是汪筱林在新疆奋战的第十个年头了。

  200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员在哈密考察时,发现了几小块非常破碎的骨骼,带回北京经汪筱林鉴定后,确定为翼龙化石。自此,汪筱林与哈密开始结缘。

  受条件所限,在新疆工作期间,汪筱林一行每天需从100公里外的哈密市往返。「每天在路上就得走5个多小时。」

  最早的时候,科考地区连信号都没有,进入工作区,也就进入了「隔绝区」。方圆几里地不仅看不到人,连草都没有,更别提树荫了。有时,工作人员不得不躺在车底下稍微躲躲太阳。沙尘暴来临,眼看著轮胎瞬间被沙子埋住,眼睛都睁不开……

  通过在风沙戈壁滩近十年的探索,研究团队发现,哈密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翼龙化石分布最大和最富集的地方。

  三维化石还原翼龙蛋真容

  2008年10月,汪筱林团队发现了第一枚三维翼龙蛋化石。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

  汪筱林介绍说,此前仅有4枚二维压扁的翼龙蛋化石被报道,其中三枚来自我国辽西地区,一枚来自阿根廷。然而,压扁之后的化石难以展现蛋壳结构、蛋的形态大小等。

  惊喜接踵而至,最终他们总共找到了5枚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化石。

  「研究蛋的化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蛋壳,因为毕竟里面的有机质都已经分解掉了。此次发现的5枚蛋,结构都很完整,可以为我们还原翼龙蛋的形态、大小以及蛋壳结构。」

  翼龙蛋外面的硬壳比鸡蛋要更薄一些,而里面的薄膜则要更厚一些。与现生的爬行动物对比之后发现,翼龙蛋特征与蛇蛋非常相似。蛋长在60至65毫米,宽度在25至30毫米,比鸡蛋略小一些。

  突发灾难致集群死亡

  除了还原真容的三维蛋化石,更让汪筱林惊喜的是,这些蛋是跟自己的父母埋藏在一起的。「在一处地方,同时发现蛋和他们父母的化石,这是非常少见的。」

  汪筱林介绍说,化石发现区域曾经是一片大的湖泊,翼龙生活在湖边,以捕鱼为生。一场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如湖中突发性大型风暴,导致生活在湖边和翱翔于天空中的翼龙遭到毁灭性灾难事件而集群死亡,并和它们产在湖岸潮湿的沙滩软泥中的蛋快速埋藏在一起。

  此外,研究还为翼龙的性别特征做了鉴定。在发现的化石当中,一类头骨脊比较大,向前弯曲突出;一类则较小,没有明显的向前弯曲。汪筱林认为,这个特征区分了翼龙的雌雄。「现代生物界也有这样的现象,雄性为了吸引异性,会有一些性展示功能。此前美国也有研究提出过类似结论,但是当时的研究标本比较少。」

  本报记者 牛伟坤 J191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