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賀蘭山沿山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引發山洪災害。截至22日6時,被山洪圍困的200餘名羣眾獲救,5000多名受災羣眾被安全轉移安置。圖為在寧夏賀蘭山岩畫遺址保護區,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工作人員正在從漸漸減弱的洪水中搜尋被沖走的部分巖畫。為此,寧夏氣象臺、自治區水利廳於21日20時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風險3級預警,於22時升級為1級預警;寧夏氣象局於21日23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Ⅱ級應急響應。圖為被山洪沖刷後的寧夏賀蘭山岩畫遺址保護區。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羣:軟殼翼龍胚胎[組圖]

2013-06-14 09:08 來源:新華網 http://tech.gmw.cn/2013-06/14/content_7953787.htm

熱河羣(Jehol Group)的義縣組(Yixian Formation)和九佛堂組(Jiufotang Formation),也許這樣說有點陌生;但是如果說起發現的大量的狼鰭魚的遼西地區,那恐怕中國大部分古生物和化石愛好者沒有哪個不知道的,這裡發現的生物羣就被稱為熱河生物羣(Jehol Biota)。今天我就要簡單的介紹一下這裡讓人驚異的生物羣,不過因為篇幅有限所以不再介紹那些充斥市場的狼鰭魚和總是見於報道的帶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我們來說一點別的。

  翼龍胚胎(汪筱林等,2004)

這裡還要介紹的是遼西地區發現的翼龍蛋化石,世界上只有三枚翼龍蛋化石,其中兩枚就是在中國遼西地區的義縣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IVPP V13758和錦州古生物博物館的JZMP 03 03 2。IVPP V13758是由汪筱林等人最早報道的,這塊化石的旁邊還保存了一個小狼鰭魚,彷彿好奇的關注著這個即將破殼的小生命,但是它永遠也不可能破殼了;對IVPP V13758胚胎的肢骨形態和比例的分析認為這是一個鳥掌翼龍科的蛋化石,很可能是屬於秀麗郝氏翼龍的;而且翼龍的蛋很可能是軟殼的。

  凌源潛龍(Buffetaut等,2006)

滿洲鱷,顧名思義發現在中國的東北,因為當時國外稱呼中國東北為「滿洲」;滿洲鱷最早是日本科學家遠藤隆次命名的,唯一的種是楔齒滿洲鱷(Monjurosuchus splendens),但是他認為滿洲鱷屬於「槽齒目」("Thecodontia"),後來遠藤隆次又和鹿間時夫根據同一地層採集的化石命名了「東方喙龍」("Rhynchosaurus orientalis"),後來「東方喙龍」實際是滿洲鱷的同物異名(Huene, 1942)。楊鍾健先生等人認為滿洲鱷屬於喙頭目(Rhynchocephalia)或稱楔齒蜥類,後來才由高克勤等人歸入離龍類(Gao et al., 2000)。

  滿洲鱷的特徵包括額骨細長,上顳孔小等。根據幾件保存完好的滿洲鱷推測,其體表有類似類似鱷蜥的大型鱗片,四足具蹼,而其體型和生活方式也和鱷蜥類似,可能是水生或者半水生的,是兇猛的掠食動物;滿洲鱷體長在四十釐米到一米左右,個體最大超過一米;從滿洲鱷比較大的體型來看,很可能是當地河流裏的霸主,性情甚至遠比比自己略大的潛龍更加兇猛。

  楔齒滿洲鱷(北京自然博物館)

  汪筱林和張玉光在2005年的《科學通報》上報道了滿洲鱷嗜食同類的材料,比此前已知最早有可靠證據的同類相殘的晚白堊世凹齒瑪君龍(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or "Majungatholus" atopus)早了大約5千萬年。這件編號IVPP V13761的標本產於遼寧省西部義縣金剛山早白堊世義縣組上部湖相沉積,根據頭骨形態學特徵其腹中的七個小型頭骨也屬於滿洲鱷,因為幼年的滿洲鱷全部包含在成年個體的腹部範圍之內,所以證明是成年滿洲鱷嗜食同類而非胎生或卵胎生。

伊克昭龍

  楔齒滿洲鱷嗜食同類(汪筱林等,2005)

的意思是來自伊克昭的蜥蜴,因為最早發現的地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伊克昭龍廣泛分佈在我國北方和蒙古,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孫氏伊克昭龍(Ikechosaurus sunailinae)和高氏伊克昭龍(Ikechosaurus gaoi),遼寧省的皮家溝伊克昭龍(Ikechosaurus pijiagouensis)和蒙古的馬氏伊克昭龍(Ikechosaurus magnus or "Tchoiria" magnus)。

  皮家溝伊克昭龍(化石網網友)

  伊克昭龍屬於新離龍類,這是一類比較進步的離龍類。新離龍類的代表是北美洲和歐洲上白堊統到始新統的鱷龍屬(Champsosaurus),新離龍類的指(趾)式均為2-3-4-4-3,薦前椎25到26個,頭骨的上下顳孔都很大,鼻孔細長;新離龍類體型類似鱷類,具有較長的口鼻部和圓錐形的牙齒,是高度特化的水生動物。

因為熱河羣發現的翼龍類太多,所以不能詳細介紹,這裡只介紹一下古神翼龍科。古神翼龍科主要發現在中國的遼寧省西部,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摩洛哥,特點包括頭骨短高,鼻眶前孔大等;但是其最大的特點是其鼻眶前孔或眼眶之前的前上頜骨和鼻骨,以及下頜的齒骨前部都有發達的嵴,其形狀多變,一般是原始的種類比較簡單,進化的種類複雜。這個嵴是古神翼龍科的標誌,之前也有人認為古神翼龍科齒骨的嵴可以用來撥開海水,而鼻骨的嵴作用類似帆可以藉助風力,但是一些實驗表明古神翼龍要是真打算那麼做一定會把脖子弄折,現在一般認為這個嵴很可能和性別炫耀有關係。

  季氏華夏翼龍(化石網網友)

  熱河羣發現的大部分翼龍類的翼展都在幾十釐米到兩米之間,部分種類超過兩米。其中最小的隱居森林翼龍翼展只有25釐米;最大的是顧氏遼寧翼龍的頭骨推測長達六十釐米左右,而正型標本為青年(亞成年)個體的楊氏飛龍的頭骨也有四十釐米,推測都屬於翼展兩米以上的大中型翼龍。

  隱居森林翼龍(汪筱林等,2008)

  凌源潛龍(北京自然博物館)

  潛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相當多,還發現了一些幼體和蛋化石,從蛋化石推測潛龍的蛋是像龜鱉類那樣的軟殼蛋。在2006年法國巴黎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比弗託(Eric Buffetaut)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建軍等人研究了一個大約7釐米長的潛龍胚胎或者幼體,比弗託認為這是最早的雙頭畸形化石(Buffetaut et al., 2006)。

  秀麗郝氏翼龍(中國古動物館)

  巨爬獸(胡耀明等,2005)

  爬獸已經具有牙齒數目已經開始減少,頰齒開始發生前臼齒和臼齒的分化,眼眶中壁封閉等進步特徵;但是同時也具有很多似哺乳爬行動物的原始特徵。不過這些並不是它們出名的原因,它們出名的原因聽起來有一些嚇人:因為它們竟然喫恐龍。

  在一個強壯爬獸標本IVPP V13605的胃部發現了一團骨骼,因為這隻爬獸喫的太著急,沒怎麼咀嚼,所以胃部的化石保存較為完整,從修理的牙齒可以推測出被喫掉的是一隻幼年的鸚鵡嘴龍,爬獸身體強壯,I3(第三上門齒)和C(上犬齒齒)很發達,所以襲擊喫掉小恐龍很正常。雖然我們知道哺乳動物襲擊恐龍很可能是發生過的,不過有化石證據以後更讓某些「哺乳動物本位」者,很興奮,不過我要給他們潑潑冷水:要知道爬獸欺負幼年的鸚鵡嘴龍還可以,但是不用讓它和暴龍比,就是它遇到義縣組的中華美羽龍或者華夏頜龍都是要被喫掉的;所以說爬獸證明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很猖狂,就像今天一個巨蜥喫了個老鼠,有人說:「不得了,爬行動物要消滅哺乳動物。」一樣愚蠢了。

  強壯爬獸(胡耀明等,2005)

  強壯爬獸復原圖(小凪)

  沙氏中國袋獸和攀援始祖獸分別是現在最主要的哺乳動物後獸次亞綱和真獸次亞綱的祖先,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袋鼠和人類的老祖宗;從始祖獸(Eomaia)這個名字我們也能看出來:Eo是曙光的意思,而maia是母親,意思是說它是原始的真獸次亞綱。攀援始祖獸雖然具有真獸次亞綱的齒列和腕跗結構,但是也具有大部分真獸次亞綱不具備的上恥骨。

  沙氏中國袋獸和攀援始祖獸的特徵都顯示出了對樹棲生活的適應性特徵,畢竟在恐龍橫行的中生代來到地面上絕對不是什麼明知之舉,因為在義縣組發現的多具中華龍鳥的腹部都發現了張和獸等哺乳動物的骨骼,說明很多小型的獸腳類肉食恐龍都是捕食這些原始的哺乳動物的,雖然一些證據表明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帶有毒腺,但是同歸於盡總不是辦法,不過這些哺乳動物的後代最終還是戰勝了貌似強大的恐龍,而且開始研究自己祖先的那段歷史。社會萬象 老照片 城市 人文三維翼龍蛋化石首次面世 比雞蛋略小一些(圖)2014-06-06 15:37 來源:北京晚報 牛偉坤我有話說

  哈密翼龍復原圖 趙闖 繪

  第一枚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帶領的團隊,在新疆哈密地區發現了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羣,並在此首次發現了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的翼龍化石遺址。這一成果刊登在了北京時間今天出版的國際著名刊物《現代生物學》上。

  翼龍是神祕的會飛的爬行動物,也是最早飛向藍天的三類脊椎動物(翼龍、鳥和蝙蝠)中唯一絕滅的類羣,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此次研究,讓我們離這個神祕族羣更加走近了一步。

  風沙裏「撿石頭」近十年

  這差不多是汪筱林在新疆奮戰的第十個年頭了。

  200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員在哈密考察時,發現了幾小塊非常破碎的骨骼,帶回北京經汪筱林鑒定後,確定為翼龍化石。自此,汪筱林與哈密開始結緣。

  受條件所限,在新疆工作期間,汪筱林一行每天需從100公里外的哈密市往返。「每天在路上就得走5個多小時。」

  最早的時候,科考地區連信號都沒有,進入工作區,也就進入了「隔絕區」。方圓幾裏地不僅看不到人,連草都沒有,更別提樹蔭了。有時,工作人員不得不躺在車底下稍微躲躲太陽。沙塵暴來臨,眼看著輪胎瞬間被沙子埋住,眼睛都睜不開……

  通過在風沙戈壁灘近十年的探索,研究團隊發現,哈密地區是目前世界上翼龍化石分佈最大和最富集的地方。

  三維化石還原翼龍蛋真容

  2008年10月,汪筱林團隊發現了第一枚三維翼龍蛋化石。這一發現讓他們興奮不已。

  汪筱林介紹說,此前僅有4枚二維壓扁的翼龍蛋化石被報道,其中三枚來自我國遼西地區,一枚來自阿根廷。然而,壓扁之後的化石難以展現蛋殼結構、蛋的形態大小等。

  驚喜接踵而至,最終他們總共找到了5枚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化石。

  「研究蛋的化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蛋殼,因為畢竟裡面的有機質都已經分解掉了。此次發現的5枚蛋,結構都很完整,可以為我們還原翼龍蛋的形態、大小以及蛋殼結構。」

  翼龍蛋外面的硬殼比雞蛋要更薄一些,而裡面的薄膜則要更厚一些。與現生的爬行動物對比之後發現,翼龍蛋特徵與蛇蛋非常相似。蛋長在60至65毫米,寬度在25至30毫米,比雞蛋略小一些。

  突發災難致集羣死亡

  除了還原真容的三維蛋化石,更讓汪筱林驚喜的是,這些蛋是跟自己的父母埋藏在一起的。「在一處地方,同時發現蛋和他們父母的化石,這是非常少見的。」

  汪筱林介紹說,化石發現區域曾經是一片大的湖泊,翼龍生活在湖邊,以捕魚為生。一場突發性的災難事件,如湖中突發性大型風暴,導致生活在湖邊和翱翔於天空中的翼龍遭到毀滅性災難事件而集羣死亡,並和它們產在湖岸潮濕的沙灘軟泥中的蛋快速埋藏在一起。

  此外,研究還為翼龍的性別特徵做了鑒定。在發現的化石當中,一類頭骨脊比較大,向前彎曲突出;一類則較小,沒有明顯的向前彎曲。汪筱林認為,這個特徵區分了翼龍的雌雄。「現代生物界也有這樣的現象,雄性為了吸引異性,會有一些性展示功能。此前美國也有研究提出過類似結論,但是當時的研究標本比較少。」

  本報記者 牛偉坤 J19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