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第三種偏向是,不讓學生讀「閑書」。

前面說到課改所體現的閱讀教學理念,其實新課標有明確的指示,就是讓學生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語文素養才能提高,光靠做題是不行的,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這裡要特別講講學生讀「閑書」的問題。現在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一般都不太贊成學生自主選擇閱讀,不讓讀「閑書」。這種偏向是不對的。「閑書」指的是學生選擇的課外書,包括某些流行讀物。讀「閑書」也是一種閱讀,可以引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更重要的,這是學生的「語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老師對學生的「語文生活」有所了解,能籍此與學生對話,那麼語文閱讀教學便可能別開生面,並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去年我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兩點:一,凡是喜歡語文,形成了閱讀習慣的,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二,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轉入大學的學習方式也都比較難,視野窄,思路不太開展。第二類學生佔有相當比例,他們往往是高分低能。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要兼顧一些,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鬆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溝通課內課外的閱讀,是需要探索解決的重要課題。前面講到現在某些新編教材存在不講梯度等缺失,但也有長處,就是普遍都有閱讀探究的「鏈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應當好好利用這種「鏈接」資源,鼓勵課外閱讀。老師家長應當放長遠一點來看問題,看到學生有課外閱讀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為考試而扼殺這種興趣。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有所關心和一定的指導,但沒有必要過多的干涉。學生有他們的「語文生活」,有他們的語文「圈子」與表達形式,包括他們的課外「閑書」的閱讀交流、上網、博客、QQ,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又關係到語文興趣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形成。我們也許不能完全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但應當給予尊重和必要的關照,儘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那肯定會加倍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起讀書的習慣。應當看到現在的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的,學生除了課本和教輔,再沒有興趣讀書。這是可悲的。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並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應建立這樣一種觀念: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這次課標修訂也強化了對於課外閱讀的指導,強調在閱讀問題上「尊重天性,培養興趣,提高能力」。這三句話很值得琢磨。在課內要注意引起閱讀的興味,學生課就會主動找書來看,慢慢形成習慣。

現在語文教學幾乎完全指向高考,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學生中學畢業了,卻沒有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除了課本與教輔,沒有讀過幾本書,閱讀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優雅有趣的事情。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

語文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一個人成年後不管從事什麼工作,無論貧窮富貴,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甚至基本上不怎麼讀書,就很難實現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素養。培養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

課改指導下的閱讀教學,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如果能從培養一種完善的生活方式這一角度去理解,閱讀教學的改革就可能獲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