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


恰恰就是因為望文生義做不到約定俗成。
你能確定你望文生義出來的意思和我望文生義出來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望文生義沒有問題,很多詞在演變過程中意思都改變了,甚至完全相反,這在漢語、英語都存在。

語文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現在的意思,是以前的約定俗成,是以前古人望文生義出來的。而現在我們對其新的詮釋,隨著傳播,也將會被未來的人使用,但情景變了,未來的人將認為,我們的望文生義也不那麼望文生義了。

我們以「谷歌」為例,請你給我望文生義一個。

是山谷、稻穀,還是歌曲、歌詞?


你連「望文生義」都望文生義了


我們直接舉幾個「極端」點的例子吧:

鬣狗:狗嘛,肯定是個犬科動物啦;

狐狸:既然叫狸,那應該是一種狸貓嘍;

鱷魚:應該是一種長相兇惡的魚;

蘋果:「蘋」,草字頭,那應該是個草本植物;

西紅柿:又叫「洋柿子」,那肯定是柿科柿屬的多年生落葉果樹;

極值點:絕對是一個二維坐標;

陶瓷刀:材質肯定是陶瓷啦;

寫景文章:核心重點肯定是寫景而不是個人感受。

這些觀點都很荒謬,但也的的確確屬於望文生義,而且實際上也存在著(本人親眼見過)。


望文生義,原意 不是看見文,想到義字嗎?

語言本身就是約定俗成,若其約定含義使用頻率不高,傳播面積不廣,自然而然就會被傳播面積廣、使用頻率的其他含義(如望文生義)所漸漸取代。


望文生義在中文是有優勢的,明顯的特點體現在彈幕、一目十行上,是其他語言難具備的能力。

但望文生義在中文語境演變到現在又體現出了極大的劣勢,極易混淆概念。舉個例子分析一下。原文「平台有權力決定客人去哪家店」和「平台掌握影響客人去哪家店的能力」,兩句話看似在說一樣的話,然而概念完全不同,且往往夾帶私貨、偷天換日。權利、權力與能力概念千差萬別,切不可混淆。能力在不同時期不同個體不同方面都各有高低各憑本事,但權力、權利在現代文明語境下有明確的賦權主客體,且對賦權對象一視同仁,甚至會對弱勢對象有更多傾斜。

基本概念不能混淆,不然後面談再多都是無理。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