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消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这首诗,是789年,韦应物作于苏州刺史任上,那时候刺史相当于太守,就一个地方的一把手。韦应物15岁就是唐玄宗的侍卫,后来发奋学习,一辈子见得世面够大的,也比未做过官的孟浩然要显贵些,评论说他继承了陶渊明的「」萧散冲淡」,也注入了「典雅、雍容」的气度,跟他的身份经历,是分不开的。

江南自唐以来(更早的我不知道)就是富庶之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吃饱穿暖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就会寻求精神追求。江南大学问家、大才子辈出,其来有自。「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这首诗的一些词、句,用的还是非常流畅、痛快的,充满灵气。「森画戟」,画戟森严,用这个倒装的句式,突出「森」,一下就不一样了,而且还不是简单的「戟」,是有纹饰的「画戟」,这就是韦应物「雍容」的地方了。上一句是杀器画戟,下一句跳到了「清香」,这厮真有情调,还薰香。

画戟,这个兵器,还蛮好看的:

海上风雨至,消遥池阁凉。本来说海风吹来雨水,天气凉快了,就挺好了。中间安插了一个「消遥」,这消遥不是「池阁」的名字,也没有啥修饰关系,天上掉下个「消遥」,反正就是消遥了,不寻「逻辑」,直抒胸臆。有点李白的流畅、爽的感觉!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喝酒,聆听金玉般的美文。这大概是群贤毕至,互相激荡,神采飞扬。紧接著「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飘飘欲仙,御风而飞,爽!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彦」,原来是英才的意思,真是个好词,有逼格。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本诗,作于784年冬天,韦应物离开滁州刺史任上。

校书,古代的校书郎是一个官职,负责校正书籍里面的错漏的。

扬子,指扬子口,应该是靠近瓜州的长江口。

广陵,扬州的古称。广陵区_百度百科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西北部一带为邗(han,二声,同「寒」)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蜀岗上筑邗城,并开凿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邗沟,沟通江淮水系,为扬州开发之始。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

沿洄安得住,沿,是顺流而下,洄,是逆流而上。

据赵昌平注解,韦应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离开滁州刺史的职务,经长江南下,到扬州过瓜洲渡、京杭运河到淮河,逆流而上,后来经过汝河(应该要走陆路?),到洛阳。

让后隔年又担任江州刺史,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想起来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说的就是九江。

韦应物写上面那首《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789年的苏州刺史任上,比本诗晚了5年。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思路:天冷,想基友——你在捡柴火煮茶吧?——遥敬你一瓢酒——但是,空山里哪去找你呢?

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滁州竟然是属于安徽的,离南京那么近,我以为是属于江苏的。

全椒县_百度百科

全椒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合肥市和南京市之间,紧邻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全椒是国家级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大滁城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

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南部,介于安徽省会合肥和江苏省会南京之间。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东依南京4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北邻滁州市区18公里,南距马鞍山70公里,距上海360公里。沪陕、沪蓉高速公路和沪汉蓉、京沪高铁均贯穿全境。四周分别与滁州市南谯区、南京市浦口区、马鞍山市和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肥东县相接壤。

来自高德地图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灞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天西安灞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这个地方挨著灞河,所以叫灞陵。

灞河,渭水的一个支流,如下截图。浐河,又是灞河的一个支流。 西安以前有个中超球队,叫西安浐灞,后来迁到了贵州变成了贵州人和,再后来又迁到了北京,变成北京人和。

汉文帝的霸陵,在今天的霸陵乡

缑氏(gou,一声),唐761-北宋1075年间复设为县过,后来又撤了,现在是缑氏镇,属于偃师市

灞河

浐河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逗,停留的意思,具体为什么有这个意思,没搞明白。《说文解字》上,不知道有没有。

这首诗,确实读起来挺畅快,尤其是最后2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让人想起《梦驼铃》这首歌,不知道这首歌里面的「攀登高峰望故乡」 和「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是不是借鉴的这首诗。

韦应物写这首诗,是783年从长安去滁州刺史的任上,在赴任途中所作。

盱眙县,xu 一声,yi 二声

盱眙县,在淮河南岸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这首诗的一些字,用的还是挺好的,很有文采,比较高级。另外一些字,用的比较拗口,比如「迹犹遽」,想说自己的行迹还是匆匆忙忙的,但是这个「遽」是在是生僻、拗口。

跼,本来是表示身体弯曲,这里指受到拘束。

旷清曙:旷,是宽广的意思,比如「心旷神怡」里面的旷。清,清朗,一种爽快的感觉。曙,是天刚亮的时候。这3个字,放在一起,就显现出了诗人的心情、才思。在诗意的状态下,才想得到这样的字片语合。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这个好。尤其是杨柳 还能「散」和风,本来画面应该是看到 杨柳被春风吹的摇摆飘摇,所谓「春风拂柳」的样子,但是这个把杨柳作为施动者,和风,还是它「散」出来的,这就拟人化了,就生动了。青山澹吾虑,这个「澹」字,现在的汉语中,用的少,但是几个诗人都用过。王昌龄在《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里面用过,王维在《青溪》里边也用过。澹,本来是形容水波纡缓的样子,或者形容恬然、安然的样子。放在这里,所谓「使动用法」,用的就比较有文采了。「使动用法」,真是个神奇的用法,往往富有文采,很牛的样子。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这个是一个对仗的结构。第3个字,都是动词,「霭」又是使动用法。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心,是「屡」止,就是多次达到平静的状态,而不是「渐」止。这是有区别的,说明诗人的心,在过程中,几次平静又起伏,这样下一句说「遵事迹犹遽」,就合理了——我喜欢这幽静,内心几次达到了平静安宁的状态,但是心里挂念著工作,行动还是有点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这个「直」是用的蛮有意思的。查了下字典,「直」好像跟这里的解释(赵昌平等多个版本的解释)最接近的意思是「简直」,但是直接翻译成「简直」又是不合适的。把「直可庶」整体翻译成「真正可以希冀」了,那「直」就是「真正」的意思,这样翻译挺有道理的——等我不当官了,在这里盖个茅屋,那时候我这一直羡慕陶渊明的夙愿,就真的可以实现啦。

这首诗不错,美丽的春景,写的好!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这是韦应物的大女儿结婚时(应是780-784年之间),送女儿时写的诗。真是情感真挚,倾诉而下。韦应物的妻子,在女儿小的时候就去世了(777年前后),估计那时候大女儿最多也就十五六岁。

韦应物又当爹又当妈,大女儿充当妈妈的角色照顾小女儿,韦应物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一家三口,想来也难免凄清冷寂的时光。

旧社会还是不如新社会,不仅是科技不发达,交通、通信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女人,地位太低。时代如此,难免受其束缚。「阙内训」「事姑贻我忧」「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诗人韦应物,在当时应该算是顶级才子了,也逃不掉儒家三纲五常这些吃人的玩意儿。想想一个姑娘远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身一人,要融入另外一家人的生活。嫁女儿,成为一件悲伤的事,并不奇怪。文化必须要革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砸掉吃人的礼教,是没有问题的。这种吃人的传统,有什么传承的必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