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都過著沒有界限感的人生,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同樣的是,都會感到痛苦。

《歡樂頌》里的樊勝美,明明賺錢很多,卻被媽媽和哥哥拖累得不成樣子,承擔了過多的家庭責任,自己不堪重負。

演員蔡少芬,18歲進軍演藝圈,拚命賺錢幫助母親償還賭債。直到35歲,才決定終止這種不正當母女關係,選擇過回自己的人生。

被譽為「香港的女兒」的梅艷芳,四歲半賣唱,十四歲輟學在歌舞廳賺錢養家,一直充當母親和哥哥的搖錢樹。甚至患癌去世後,母親還去責罵她的蠟像,嫌她把遺產捐出去。

我們似乎特別害怕和母親關係不好,想要證明母親是愛自己的。不管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即使本來那不是我們應該承擔的,為了所謂的「孝道」,我們也要硬著頭皮承擔下來。為了不想與母親有「間隙」,為了太想要的「親密」,我們喪失了界限,多承擔了太多。「親密無間」這個詞恰當的表達了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追求,和對於間隙的排斥。似乎只有大家放下界限,兩個人才能真正融合、親密起來。

可是沒有界限,就容易失去自我。

在注重集體意識的文化里,個體的存在意識被削弱了。子女感到很委屈,父母也感到委屈。在老一輩人里,尤其是媽媽們,為了家庭,犧牲自我的現象太普遍了。媽媽們放棄了對於自我的追求,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如果和丈夫的關係一般,重心則全部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她的生命,孩子是她的全部,沒有人問問她,她自己去哪兒了呢?於是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從孩子是嬰兒時期開始,都是由母親一個人關懷照顧,一切都是由母親包辦,孩子上幼兒園了還學不會自己吃飯。

孩子已經青春期了,母親不敲門就走進卧室,翻看孩子的日記,監督孩子的情感狀況。

孩子上大學去了,母親心裡空落落的,一天要詢問三遍孩子是否吃飽穿暖。

在這樣的母子關係里,母親為了追求和孩子親密無間的的關係,把母子之間的界限生生破除掉,恨不得讓二人融為一體,一旦孩子想要掙脫,母親便萬般痛苦、耍賴抗拒。

在這樣的親密關係里,孩子真的快樂嗎?母親為了你都犧牲了自我,你還不好好孝順她嗎?情感的壓迫向你襲來,你想要逃離,可是又不敢逃離,因為一旦想要逃離,就要背上沉重的道德壓力。

你接受了她沒有界限的愛,就要承受她沒有界限的控制。如果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不會不會寧願選擇不要她那犧牲了自我的愛?

伴侶之間,亦是如此。當他(她)舍掉自我,向你擁抱的時候,你可能是享受的,甚至是沾沾自喜認為他(她)離不開你了,滿足了你的安全感的需要。可是當這份愛伴隨的控制欲來襲的時候,你是否能招架得住?

電影短片《他為我褪去皮膚》就講述了女主要求男主完全「坦誠相見」,男主真的這麼做了,為她褪去皮膚。剛開始女主十分享受男主的付出,可是時間一長也會討厭男主因為沒有皮膚而到處留下的血跡。男主有一天也想讓女主和他一樣褪去皮膚,這時女主的臉上卻流露出驚恐的表情。

02

為什麼有人願意丟掉自己和別人的界限?

因為他以為那樣可以獲得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東西,就像你的體溫。如果你自己不能產生體溫,總是依靠外界來獲得溫暖,這勢必是不能長久的。靠外界得來的安全感,需要付出的代價大,給不給還得看別人的心情,何必呢?我們明明自己就有力量的。

就像在冬天裡,一個裸體的人兒卑微的向別人討要擁抱,卻忘記了自己可以給自己穿上衣服。在這個過程中,他全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給別人帶來了困擾。

小花聽說男朋友工作中的困擾後,晚上擔憂得睡不著。男朋友的感受就是她的感受。

小李在和女友分手之後,就陷入巨大痛苦中,他覺得只有被女友愛著才是有價值的,他完全不能接受沒有女友的事實。

看,沒有界限感,多可怕。

這是因為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換來的安全感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傷痛。

我有一個朋友深受母親控制的困擾,內心非常反感母親,表面上卻又不得不迎合,非常糾結。直到有一天,他不再被自己厭惡母親的情緒所控制,開始思考母親為什麼會這麼做,他這才發現,母親除了他無所依靠,除了管控他,也無事可做。

理解了母親之後,他不再直接反抗母親的控制,而是主動向母親展示自己的生活能力,讓母親放心。並給母親找了興趣班,幫助母親建構朋友關係,讓母親的力量有處釋放,引導母親的目光回到自身。

幫助他人學會尋回安全感的正確方式,主動建構界限感,是擺脫他人控制的好辦法。就像幫助裸體的人兒找到衣服,引導他溫暖自己。這時候你們再相互擁抱,才算是相互取暖。不要貪戀別人的過度付出,命運所贈與你的一切,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03

如果你是一個界限感很弱的人,總是以模糊和他人的界限來交換安全感和親密感,請你審視自己,是否過於依賴他人?自己的情緒是否受到別人的一舉一動的影響?是否總想掌控別人的一舉一動?是否難以對別人說不?

如果是的話,是時候擺脫這種狀態了。通過以上的幾個提問,想必你也能看出來,與其說你總想控制別人,不如說你總是被外界控制。

你對別人拋棄界限,想要去控制別人,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被控制的其實是你自己。

外界的一點點風吹草動,總能引起你的焦躁不安,你的自我極其不穩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這就是自己的「心理皮膚屏障」不牢固,也就是界限感被毀掉的結果。

在父母那裡,他們的一句「你真沒用」,就讓你輕易受傷。

在朋友那裡,他們的一句「你怎麼那麼胖啊」,就讓你心生慚愧。

在伴侶那裡,他們瞥向異性的一眼,就讓你惶恐不安。

是時候好好區分自己和外界了。你是獨立於外界的獨特個體,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外界的評價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往往並不相符,你對別人的理解和評價與別人的實際情況也會相差甚遠。

來自別人的評價、期望、需要、情緒等,和你無關。你不需要為別人糟糕的情緒、過高的期望、急切的需要負責,同時屬於你自己該負責的那部分必須要負責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前提就是區分好自己與外界,重新建立界限感。

只有這樣當你面對來自父母、領導的過分苛責時,你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真的做的不夠好,你就會清楚你做的已經遠在合格線之上,他們之所以感到不滿意是因為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這是他們的事。

分清自我與他人,他人的不當言行就不會輕易傷害到你,你就不會不斷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中。當然,我們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即過於冷漠不會為他人考慮,但是我們應該清楚,以犧牲自我的為前提的過於為他人著想和考慮,是非常傷害自身的。更何況有很多人,並不值得你這份著想和考慮,另外一部分愛你的人,則不忍心你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沒有界限的人生是混亂的,因為你總是想要為別人負責,過得特別累,自身卻沒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你為別人的壞情緒負責,弄得自己患得患失,別人還很可能感受不到你的關心,認為那是「控制」。這時候你再嘴笨點,很可能這段關係都要斷送了。

04

放鬆點,讓自己做一個深呼吸,重新體會自己的存在,體驗自己的感受。

你並不是無足輕重的,你很重要,你的悲傷和失落更值得自己關照。只有自己的悲傷和失落被溫柔以待,你才有力量去關心你愛的人。

建立界限,才是為了更好的親密。

先關注自身,建立界限並不是不讓你去體貼呵護別人了,也不是阻止你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相反,建立界限感是為了能建立更良好、更積極的親密。

在一段積極、健康的親密關係里,是兩個人都穿著禮服在一起翩翩起舞。你和他之間的距離,是為了讓你們能更和諧地舞蹈,那不是不親密的象徵。

別害怕不親密。

我們早就不是襁褓中的嬰兒,不會離開母親的懷抱就會死去。每個成年人都需要適當的空間,這才是正常的需要。

如果你實在是害怕和對方有距離,可以把自己的這個擔心向對方大大方方的表明,我相信愛你的人是不會忍心讓你這麼擔驚受怕的,一定會抱抱你,摸摸頭。

約翰布雷蕭在《別永遠傷在童年》中提到:缺乏自我意識的人是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要樹立強烈的自我意識,方法之一就是為自己建立牢固的邊界。

身體的邊界會保護我們的身體,一旦有人靠的太近或接觸方式不當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告;

性的邊界保證我們在性關係上安全而舒適。性邊界不牢固的人,往往會在並非心甘情願的情況下與人發生性關係;

情感的邊界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之間的界限,並讓我們明確我們的情感何時關乎自己,何時關乎他人。

理智和心靈的邊界則決定我們的信仰和價值觀。

重新建立界限感,樹立自我意識,發現源於自身的安全感。

擺脫他人控制/放棄對於他人的控制,重掌人生主動權。

這是我們終生的修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