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病逝後,爲何不願葬在八寶山?臨終遺言說出真實原因

  文|布衣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主席首先向前剷土,緊隨其後的是朱老總和賀龍,第四人就是粟裕。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消滅國軍超過44萬人,奠定了全國解放的基礎,粟裕被讚揚立下了頭功,由此可見粟裕的指揮才能和地位。

  粟裕的功勞如此大,按照通常情況下,在他病逝之後,理應享受葬在八寶山的榮譽,可是粟裕爲何不願意這樣做呢?先來看下粟裕的基本情況。

  粟裕是湖南會同人,1925年他在省立中學讀書時,受到革命思想影響,帶領師生參加愛國運動,之後就被安排到葉挺的部隊。1928年粟裕在湘南起義之後來到了井岡山,他從一名警衛班長,晉升到營長,團長,紅七團參謀長等職務,帶領紅軍輾轉多地作戰。

  抗戰時,粟裕在皖南,蘇南等地與日僞作戰,到了1944年時,粟裕率領的八路軍已經解放了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山東和華中的解放軍快速連爲一體。解放戰爭,粟裕指揮的出色戰役更多,比如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以及著名的淮海戰役,這裏都有粟裕高超的指揮藝術。

  1955年粟裕被授予開國大將軍銜,這是對他輾轉全國各地作戰的榮譽和認可。此外粟裕還擔任瞭解放軍總參謀,率領代表團訪問諾曼底,在建設新型現代化軍隊上,粟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4年粟裕病逝,享年77歲。臨終之前他特意叮囑“請將我的骨灰撒在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我要與那些犧牲的戰士長眠在一起”,衆人聽後無不感動落淚,組織上尊重了粟裕的要求,因此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粟裕的墓地,人民紛紛前來悼念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