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元帥是有權重的,雖然粟裕在解放戰中接近滿分的答卷,但是,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中,他的得分並不高,而這兩項評分在元帥評比中至關重要,有些人盯著解放戰爭不放,三大戰役在1949年初就結束了,從1946年中原突圍開始,不到三年啊。粟裕的高光時刻主要集中在解放戰爭,但是對於人民軍隊的成長,粟裕對人民軍隊主要起到了壯大的作用,打個比方,元帥是從0到1的過程,而粟裕是1-100,粟裕是典型的將才。作為對比,元帥中的賀龍,軍事能力一般,但是人家是真的能虛空暴兵,大革命失敗後能獨自拉出一支隊伍,生生在白區創建出紅二方面軍,這個能力,粟裕沒有。

以上十個元帥,無論哪一個,都是粟裕比不了的,但是羅榮桓靠這麼前我還是很意外,這個政工元帥一手創建了山東東北兩大根據地,排這麼前是經過考量的,這裡面的每一個元帥,都是人民軍隊的直接創建者或者黨和軍隊命運轉折點的功臣。

再看看大將

這一下子內味揪出來了,粟裕確實就是屬於這一檔啊,當年陳賡要不是被坑,386旅要是能分到新四軍那樣的地盤,暴兵速度是不會比粟裕差多少的,黃克誠,這個是大將中的政工元帥,也是參與創建山東東北根據地,徐海東,這個。。。陝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中央紅軍的恩人,如果陝北紅軍沒匯入八路軍,元帥是有機會的,其他的,張雲逸,資歷極深,王樹聲,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當時粟裕只是紅7軍團參謀長。即使是大將里,大多人的資歷都要比粟裕高的,粟裕能在解放戰爭中實際總指揮淮海戰役,說明我軍晉陞渠道還是很通暢的,能做到任人唯賢而不僅憑資歷。


忘了是從哪看到的轉載過來的,原作者如有看到覺得不能轉載,煩請聯繫告知我,謝謝。

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關鍵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武裝力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軍銜制,而級別最高的軍銜為元帥軍銜既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從這個字面的意思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元帥軍銜是屬於國家的最高榮譽既由國家授予的而不是軍隊授予的,因為其它軍銜都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X軍X將軍銜」而元帥軍銜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既然做為最高軍銜和國家最高榮譽,那麼他就嚴格而又苛刻的條件,他的條件是哪些了,我們可以通過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來看一看。

根據1955年2月8日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九條的規定:「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勛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就是說大元帥軍銜只能授予一個人,那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毛澤東當時是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既是黨的領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而且,毛澤東是全國人民武裝力量的創建者,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進行20餘年的革命戰爭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雄才大略,居功至偉。所以,按照《軍官服役條例》規定的這個標準來衡量,只有毛澤東一人能夠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這項殊榮。這也是眾望所歸。1955年,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在聽取彭德懷、羅榮桓、宋任窮、賴傳珠彙報軍銜評定方案和授予勳章工作的進展情況後說道:「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評軍銜好!」,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就設而不授。

同樣,根據1955年2月8日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九條的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如果要細分,主要為以下幾個條件:

1、革命根據地參與創建者;

2、紅軍時期軍團(或者軍)級領導職務;

3、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師級和新四軍軍級、相當規模根據地一級軍區領導職務;

4、解放戰爭時期方面軍(野戰軍)領導職務;

5、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當時沒有設立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常委)職務。

在這裡要說一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各根據地的紅軍發展與組建的各不相同,使紅軍的各部隊番號未能統一,導致有點雜亂,最典型的就是紅四軍這個番號就出現過兩次:1928年井岡山會師的部隊被整編為紅四軍、1931年在鄂豫皖奮戰的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就合併為紅四軍,所以這裡所指的軍團是指以紅一方面軍在1933年6月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而整編後的軍團(既取消了軍一級建制,直接下瞎師一級單位),而這裡的軍級是指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為了方便統一指揮部隊發布的命令,對一、四方面軍組織番號和幹部任免作了相應調整。紅一方面軍的軍團建制正式取消,改為「軍」的建制,而原紅四方面軍仍舊維持原來的「軍」建制。例如:林彪的紅一軍團改為紅一軍、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改為紅三軍、紅五軍團改為紅五軍、紅九軍團改為紅三十二軍。

我們根據上述的幾項要求,就可以明白首先要具備的第一個條件的就是指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的主要人物,而符合第一項條件的人員且活到授銜時的人員名單為:

周恩來(南昌起義總負責)、朱德(井岡山、中央)、陳毅(井岡山、中央、三年游擊戰爭)、曾山(中央)、賀龍(湘鄂西、湘鄂川黔)、徐海東、郭述申(鄂豫皖、鄂豫陝、西北)、邵式平(閩浙贛)、彭德懷、滕代遠(湘鄂贛)、鄧小平、張雲逸(左右江)、劉立道(海陸豐)、馮白駒(瓊崖)、王首道(湘贛)、譚余保(湘贛、三年游擊戰爭)、鄧子恢、張鼎丞(閩東、閩南、閩中、三年游擊戰爭)、張愛萍、黃火青(通海如泰)、肖克、王震(湘鄂川黔)、陳昌浩、徐向前、王維舟 (川陝)、馬明方(西北)

達到第一項條件的人員,主要就是上述人員,因為他們是各個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或參與創建者,但是達到第一個條件、有需要達到第二個條件,那就是在紅軍時期擔任過軍團級正職(1933年6月以後的新式軍團編製)或軍級正職(1935年整編後的軍級編製)以上及相當於這一級別的軍隊職務人員,而符合第二項條件的人員且活到授銜時的人員名單為:

朱德(中央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周恩來(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王稼祥(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劉伯承(紅軍總參謀長、援西軍司令員)、葉劍英(紅軍總參謀長、紅一方面軍總參謀長、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富春(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楊尚昆(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委、紅三軍政委)、張雲逸(紅軍副總參謀長、紅一方面軍副總參謀長)、鄧小平(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軍宣傳部部長)、羅榮桓(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彭德懷(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紅三軍團軍團長、紅三軍軍長)、林彪(紅一軍團軍團長、紅一軍軍長)、聶榮臻(紅一軍團政委、紅一軍政委)、肖勁光(紅七軍團政委、紅軍總參謀長)、聶洪鈞(紅七軍團政委)、劉少奇(中央駐紅八軍團代表)、蔡樹藩(紅九軍團政委、軍委縱隊政委)、何長工(紅九軍團政委、紅三十二軍政委)、凱豐(中央駐紅九軍團代表)、徐海東(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程子華(紅十五軍團政委)、賀龍(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紅二軍團軍團長)、肖克(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三十一軍軍長)、陳伯均(紅六軍團軍團長)、王震(紅六軍團政委)、陳昌浩(紅軍總政委、紅四方面軍政委、西路軍政委)、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西路軍總指揮)、王樹聲(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西路軍副總指揮)、倪志亮(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卓然(紅一軍團代政委、紅五軍團政委、紅五軍政委、西路軍政治部主任)、程世才(紅三十軍軍長)、李先念(紅三十軍政委)、詹才芳(紅三十一軍政委)、周純全(紅三十一軍政委)、張廣才(紅三十三軍政委)

達到第二項條件的人員,主要就是上述人員,因為他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個軍團級(或軍級)的主要領導職務,這兩項條件也是作為平定元帥時期的硬槓桿,通過這兩項人員名單對比我們發現在1955年的授銜的十大元帥中有 4位元帥(朱德、彭德懷、賀龍、徐向前)既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的主要人物、同時也是軍團級(或軍級)以上重要領導,在1955年授予的十位大將中僅有1位大將(徐海東)既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的主要人物、同時也是軍團級(或軍級)以上重要領導,所以說在共和國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的人員中第二項比第一項要重要既來自作戰部隊的人員才是主流,第一項和第二項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個標準,第二項是主要考評依據。

而評定元帥軍銜的第三項既「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師級和新四軍軍級、相當規模根據地一級軍區領導職務」,這是指1937年中共武裝力量在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時擔任八路軍師級及師級以上領導、新四軍軍級及軍級以上領導,以及在挺進敵後時期擔任一級軍區的領導。在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八路軍、新四軍隨著不斷的發展與壯大,尤其到後期二級軍區、師級部隊越來越多,但是能有資格授予元帥軍銜的只能是1937年國民政府改編時擔任八路軍師級及師級以上領導、新四軍軍級及軍級以上領導,1938年-1945年擔任相當於一級軍區規模或者與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師級部隊對等的軍事單位負責人。按照這一個要求,具備這一資格且活到授銜時的人員名單為:

周恩來(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主任)、朱德(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八路軍副總指揮)、葉劍英(八路軍總參謀長)、滕代遠(八路軍總參謀長)、王稼祥(八路軍政治部主任)、鄧小平(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師政委、晉冀魯豫軍區政委)、林彪(一一五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校長)、聶榮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一一五師政委、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賀龍(一二〇師師長、晉綏軍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晉綏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一二九師師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肖勁光(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毅(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新四軍政委)、徐向前(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楊得志(八路軍第二縱隊代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黃克誠(八路軍第二縱隊政委、冀魯豫軍區政委、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呂正操(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晉綏軍區司令員)、饒漱石(新四軍代政委)

在這裡面要說一下,八路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第五縱隊在存在時期是與八路軍的師級部隊同級別的,八路軍第一縱隊在山東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是同一級別的,山東軍區就是在一一五師和第一縱隊的基礎上合併組建。在看到了第三項要求後,那麼可以明白的發現,元帥的評定人員就縮小了很多。

在通過第四項既「解放戰爭時期方面軍(野戰軍)領導職務」,我們再來看一下那些人可以進入這個評選入圍名單:

朱德(解放軍總司令)、周恩來(總參謀長)、劉少奇(總政治部主任)、葉劍英(副總參謀長)、彭德懷(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司令員)、賀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晉綏軍區司令員、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南軍區司令員)、李井泉(晉綏軍區政委、晉綏野戰軍政委)、劉伯承(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晉冀魯豫軍區政委、晉冀魯豫野戰軍政委、中原軍區政委、中原野戰軍政委、第二野戰軍政委)、李先念(中原軍區司令員)、任志斌(中原軍區政委)、徐向前(晉冀魯豫軍區負責人)、(晉冀魯豫軍區政委、華北軍區政委、華北野戰軍政委)、陳毅(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饒漱石(山東軍區政委、華東軍區政委、第三野戰軍政委)、黎玉(山東野戰軍政委)、張鼎丞(華中軍區司令員)、鄧子恢(華中軍區政委、第四野戰軍政委、中南軍區政委)、粟裕(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負責人)、譚震林(華中野戰軍政委)、林彪(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東北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華中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司令員)、羅榮桓(東北人民自治軍政委、東北民主聯軍政委、東北軍區政委、東北野戰軍政委、第四野戰軍政委)、聶榮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華北野戰軍司令員)

在這裡要強調一點,中共對於戰爭時期的劃分是有嚴格界限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界定為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6日,抗日戰爭時期界定為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解放戰爭時期界定為1945年9月3日-1950年6月30日;在一個就是軍區與野戰軍的關係,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區與野戰軍屬於平級單位均直受軍委指揮,但在行政上則野戰軍屬於軍區管理,野戰軍負責前方作戰而軍區負責在後方負責本區範圍內的動員、訓練、兵工生產與負責供給前方。

看完前面四項條件後,我們再來看一看那些人又符合第五項條件既「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職務」(註明一下1954年的中央軍委沒有設立副主席和常委)。1949年9月-1954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軍事的最高統轄機關」該委員會存在時,不存在單獨的中國共產黨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也就是說中央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一級才有資格授予元帥,而擔任該委員會副主席且活到授銜時的人員名單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程潛、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1954年中共中央又重新設立中央軍委,同時中央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更替,按照「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職務」的標準,符合授予元帥軍銜的人員名單為:

中央軍委委員: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程潛、張治中、傅作義、龍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能夠符合上述五項要求要求的人員名單為:朱德、彭德懷、賀龍、徐向前,達到其中四項條件的人員名單為:周恩來、陳毅、劉伯承、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鄧小平,達到其中三項條件的人員名單為:劉少奇,達到其中兩項條件的人員名單為:徐海東、滕代遠、張雲逸、鄧子恢、張鼎丞、肖克、王震、陳昌浩、王稼祥、肖勁光、李先念、饒漱石,只達到其中一項條件的人員名單為:曾山、郭述申、邵式平、劉立道、馮白駒、王首道、譚余保、張愛萍、黃火青、王維舟、馬明方、李富春、楊尚昆、聶洪鈞、蔡樹藩、何長工、凱豐、程子華、陳伯均、倪志亮、李卓然、程世才、詹才芳、周純全、張廣才、楊得志、黃克誠、呂正操、李井泉、任志斌、黎玉、粟裕、譚震林、程潛、張治中、傅作義、龍雲。

最後,我們可以看出能夠參與評定定元帥的至少要達到三條以上,為符合三條以上的只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總計十三人,由於有毛澤東「現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評軍銜好!」的最高指示,劉少奇、周恩來在1954年都已離開了軍隊系統,鄧小平雖然擔任軍委委員、但主要負責黨務和政府事務工作,也就不參與評選;而陳毅的入圍則是為了考慮平衡山頭既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代表人物(項英已經犧牲)、新四軍的代表人物(葉挺、羅炳輝已經逝世、張雲逸沒擔任過正職、劉少奇已經離開軍界、饒漱石被隔離審查和關押)、華東部隊及三野代表(粟裕資歷太淺)。

所以,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元帥、大將是如何評判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也可以告訴大家為什麼粟裕將軍和元帥無緣。

2020年5月12日 下午5點30分。


其實應該慶幸粟裕沒有選帥。

因為他是技術流。

而十大帥多是意識流!而且意識稍微差一點的都躲不過後來品種繁多的政治運動(大家各自對號入位)。

這裡不談各種運動的利弊,政治是一門很複雜而且難度極高學科。就一個政治敏感性,就可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了。

看看粟裕用兵,大兵團作戰,各種迂迴穿插,分割包圍,圍點打援。。。可以說是用兵入神。粟裕做到的最高軍職是解放軍總參,這個職位很符合他的特點。

在真正的政治家眼裡,這就是一個技術科大科長。粟裕在戰場上可以說是卓越的戰略家,但再偉大的軍事戰略也是服務於政治,在國家政治戰略眼中,軍事戰略只是服務於政治的一種戰術或者叫技術!

提到軍事,大家談粟裕可以談很多經典,但粟裕在政治上的建樹,幾乎沒怎麼聽說過。這也是我所希望的,在我眼裡,粟裕大將是純粹的共產主義軍人,他已經把自己超絕的軍事天賦貢獻給了共和國,我希望看到他在晚年安然無恙,而不是把自己卷進政治漩渦!

粟裕,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我覺得百科的這個評價。。。很好!


粟裕出彩,就是解放戰爭三年軍事指揮中,戰功赫赫。但時間太短,在軍中資歷積累不足,職務偏低。而在政治方面,屬於純粹的職業軍人,熱衷軍事,對政治興趣不大,成績有限,達不到元帥的要求。

很多人以為粟裕未獲元帥是遺憾,我卻不這麼看,雖任華東野戰軍副職,卻擁有絕對的軍事指揮權,與軍委溝通順暢,特別得到毛主席之讚許,英雄惜英雄。而後不求虛名,遠離政治,功成卻全身而退,何等智慧。

《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功成身退,天之道。

附文:

1955年元帥軍銜的評定標準有這麼幾個條件,幾乎都與職務資歷掛鉤。

1、革命根據地參與創建者;

南昌、廣州、秋收三大起義的主要領導者,走到最後且政治正確的都是元帥。

南昌起義之朱德、劉伯承、賀龍。

廣州起義之葉劍英。

井岡山會師之朱德、陳毅、彭德懷。

這屬於原始創業者,首登,第一槍,屬於資歷範疇。

2、紅軍時期軍團(或者軍)級領導職務。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總參謀長,劉伯承

紅一紅一軍團:林彪

紅一紅三軍團:彭德懷

紅二方面軍:司令賀龍

紅四方面軍:司令徐向前(代表)

粟裕在紅軍時期最高職務——紅十軍團參謀長。相當於師一級。1935年紅十軍團全軍覆沒,僅有粟裕帶領800人突圍成功。方誌敏就是紅十軍團的領導人。

3、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師級和新四軍軍級、相當規模根據地一級軍區領導職務

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總參謀長,葉劍英。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分別是115、120、129師,師長分別是林彪、賀龍、劉伯承。

新四軍軍長,陳毅。

根據地一級軍區:

晉冀魯豫根據地——徐向前、劉伯承。

山東根據地——羅榮桓。

晉察冀根據地——聶榮臻。

晉綏根據地——賀龍。

此時粟裕的職務是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

4、解放戰爭時期方面軍(野戰軍)領導職務

渡江戰役前夕,中央軍委改組野戰軍如下:

第一野戰軍,司令政委:彭德懷

第二野戰軍:司令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第三野戰軍:司令政委,陳毅,第一副司令粟裕,第一副政委譚振林,第二副政委粟裕。

第四野戰軍:司令林彪,政委羅榮桓

華北野戰軍:司令政委聶榮臻,第一副司令,徐向前。

粟裕此時的職務仍然是三野的第一副司令,第二副政委,級別仍不夠,而這是淮海戰役結束,粟裕如日中天的時期。

5、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職務。

1954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重新成立中央軍事委員會。新成立的中央軍委由12人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人為委員,不設副主席和常委。

粟裕不在其列。

綜上,元帥的評定是很嚴格的,有資格評為元帥但放棄的有周恩來,鄧小平。

而就上述五條來說,粟裕沒有一條能達到要求,評為大將合情合理,也根本不存在「謙讓元帥」一說。


因為不夠資格。

粟裕能成為十大大將之首,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想要當元帥,很難。

首先撇清一個謠言,粟裕曾經被定為元帥,後來他推辭掉了。

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依據。翻遍所有的檔案資料,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要給粟裕授銜元帥的文件,也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粟裕堅決請辭的記錄。

出現「粟裕謙虛讓元帥」這件事,主要原因是粟裕確實高風亮節,確實兩讓司令。

第一次辭讓司令,是1945年華中軍區成立。粟裕為了更好開展工作,要求把華中軍區司令員的位置讓給張鼎丞。張鼎丞是新四軍成立時的第二支隊司令,而當時粟裕是第二支隊副司令。粟裕不願意在張鼎丞前面,就提出了辭呈,並且詳細說明了原因。最後,中央同意華中軍區司令員為張鼎丞,粟裕為副司令。但是,華中野戰軍的司令,還是粟裕。這說明,張鼎丞這個司令員,更多是根據地建設,前方打仗,還是粟裕說了算。

第二次辭讓司令,是1948年陳毅調往中原局,中央要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粟裕堅決推辭,要求保留陳毅的司令員和政委職務。中央同意這一建議,讓粟裕當了代司令員。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是絕對的主力,60萬兵力中,華野有45萬;同時華野殲敵數量也很大,55萬殲敵數量中,近40萬都是華野殲滅。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第三階段殲滅杜聿明,都是粟裕的華野獨自承擔。而第二階段圍殲黃維,華野的炮兵和南下部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功勛卓著,很多人認為粟裕應該被授予元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955年的粟裕,很明顯是不夠評元帥的資格的。

不妨看看元帥的要求是什麼。

1955年2月8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國家主席毛澤東批准公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寫到: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按照這個標準,粟裕是很明顯不符合的。

1、粟裕沒有參與創建或者領導人民武裝力量。

2、粟裕沒有領導戰役軍團作戰。

所謂的「參與創建或者領導人民武裝力量」這句話,說的是紅軍創立時期的巨大功績。比如說,秋收起義、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三大建軍起義,再比如湘南起義、平江起義、桑植起義、以及黃麻起義、瓊崖起義、海陸豐起義等。

建軍過程中,粟裕僅僅參加了南昌起義,而且是以班長的職務。十大元帥中,建軍時期職務最低的是林彪,但也已經當了連長,比粟裕高了兩級。

其餘十大元帥,都參與建軍了嗎?

這是當然的。

  • 朱德元帥,在南昌起義是團長,但到了湘南起義帶著800紅軍種子上了井岡山,形成紅軍主力28團,是真正的紅軍之父。朱德800紅軍中,陳毅是團級、林彪是連級,都是重要軍官。
  • 賀龍是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領導者,創立並領導了紅二軍團。
  • 聶榮臻是黃埔政治部副主任,周總理助手,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 葉劍英、徐向前是廣州起義主要領導人。
  • 彭德懷是平江起義主要領導人。
  • 羅榮桓參與了秋收起義,當時擔任師部特務連黨代表。

在紅軍建軍時期,粟裕僅僅是一個班長,而十大元帥中最低都是連長,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同時,粟裕在紅軍時期,最高職務是軍團參謀長和師長。而十大元帥中,職務最低的也是軍團級別。

紅軍時期,朱德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紅軍總司令。彭德懷是紅三軍團軍團長紅一方面軍總指揮、劉伯承是紅軍總參謀長、葉劍英是紅軍總參謀長、林彪則是紅一軍團軍團長、羅榮桓是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聶榮臻是紅1軍團政委、賀龍是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陳毅是紅軍江西軍區的總指揮。

紅軍時期粟裕的師長職務,肯定是不夠格的。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的職務依然是總體偏低,不夠元帥標準的。

紅軍整編為八路軍三個師和新四軍一個軍。八路軍三個師總兵力4.5萬,平均每一個都是1.5萬,而新四軍僅有1萬出頭。所以,八路軍師長或者新四軍軍長以上職務,才有資格當元帥。而新四軍的師長(支隊司令)和八路軍旅長,則能夠當大將。

這些人都是誰呢?朱德是八路軍司令,彭德懷是八路軍副司令,林彪115師師長、聶榮臻115師副師長政委、羅榮桓115師政委、劉伯承是129師師長、徐向前是129師副師長、賀龍是120師師長,陳毅是新四軍代軍長、葉劍英是八路軍參謀長。

可以說,從八路軍改編那一次開始,十大元帥的基本人選就已經定下來了。後面軍功如何,只能在元帥內部或者大將內部排名上有所差別,但不會是越過本級別到更高一層。

有元帥資格,但沒有授予元帥軍銜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周恩來、劉少奇和鄧小平。

周恩來和毛主席、朱德三人,是中央軍委核心成員,後來還擔任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自然有資格當元帥。

劉少奇在紅軍時期擔任紅八軍團、紅5軍團中央代表,抗戰時期擔任華北局、華中局領導,還當過新四軍政委。從1943年開始,劉少奇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還在重慶談判期間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鄧小平領導了百色起義,創立紅七軍,後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29師師長,北方局書記。

不管是十大元帥還是三個「無冕元帥」資歷上都遠超過了粟裕。而粟裕,和十大大將的資歷、軍事職務是差不多的。

十大大將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而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被評為大將,最終沒有授銜。

觀察這14人,你會發現,他們確實是同一層級的。

  • 徐海東,紅軍時資歷比粟裕高,曾擔任紅15軍團軍團長,保衛陝北根據地。八路軍時徐海東還比粟裕高,擔任115師344旅首任旅長。而粟裕一開始只是第二支隊副司令,相當於副旅長。
  • 黃克誠,紅軍時資歷與粟裕差不多,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曾擔任紅軍師政委、軍團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黃克誠擔任344旅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
  • 陳賡,紅軍時擔任師長,紅四方面軍參謀長,資歷比粟裕老;八路軍時擔任386旅旅長,也比粟裕級別高半級。
  • 譚政,紅軍時擔任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與粟裕相當;八路軍時擔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比粟裕稍高。
  • 蕭勁光,紅軍時擔任紅5軍團政委、紅三軍團參謀長,比粟裕高;八路軍時擔任留守兵團司令員,還比粟裕高。
  • 張雲逸,與鄧小平一同創建紅7軍,曾擔任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比粟裕高;抗戰時擔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比粟裕略高。
  • 羅瑞卿,紅軍時曾任紅四軍政治委員,比粟裕高;抗戰時擔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還比粟裕高。
  • 王樹聲,領導黃麻暴動,曾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比粟裕高很多;抗戰時擔任太行軍區、河南軍區(二級軍區)司令員,與粟裕(蘇中軍區司令員)相當。
  • 許光達,許光達紅軍時擔任紅6軍軍長,比粟裕略高;抗戰時擔任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與粟裕相當。

即便是沒有最終授銜的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也是長期與粟裕擔任差不多的職務。李先念曾是中原軍區司令,第五師師長;譚震林擔任新四軍第二師師長;鄧子恢擔任過華中局委員、新四軍第四師政委;張鼎丞更不用說了,一直都是粟裕頂頭上司。

總的來說,粟裕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資歷不高,軍功一般,這是基礎。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成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這已經是越級提拔了。

所以,粟裕能成為十大大將首位,已經是對他軍事生涯最大的肯定了,畢竟,十大大將中的大部分人,資歷都比粟裕老,像陳賡、黃克誠等人軍功也都不亞於粟裕。

1955年授銜,總的來說是很公平的,一些將領因為早期資歷不夠、中間犯過錯誤、打過敗仗,在排名甚至整體降級,都是有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