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元帅是有权重的,虽然粟裕在解放战中接近满分的答卷,但是,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他的得分并不高,而这两项评分在元帅评比中至关重要,有些人盯著解放战争不放,三大战役在1949年初就结束了,从1946年中原突围开始,不到三年啊。粟裕的高光时刻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但是对于人民军队的成长,粟裕对人民军队主要起到了壮大的作用,打个比方,元帅是从0到1的过程,而粟裕是1-100,粟裕是典型的将才。作为对比,元帅中的贺龙,军事能力一般,但是人家是真的能虚空暴兵,大革命失败后能独自拉出一支队伍,生生在白区创建出红二方面军,这个能力,粟裕没有。

以上十个元帅,无论哪一个,都是粟裕比不了的,但是罗荣桓靠这么前我还是很意外,这个政工元帅一手创建了山东东北两大根据地,排这么前是经过考量的,这里面的每一个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直接创建者或者党和军队命运转折点的功臣。

再看看大将

这一下子内味揪出来了,粟裕确实就是属于这一档啊,当年陈赓要不是被坑,386旅要是能分到新四军那样的地盘,暴兵速度是不会比粟裕差多少的,黄克诚,这个是大将中的政工元帅,也是参与创建山东东北根据地,徐海东,这个。。。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中央红军的恩人,如果陕北红军没汇入八路军,元帅是有机会的,其他的,张云逸,资历极深,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当时粟裕只是红7军团参谋长。即使是大将里,大多人的资历都要比粟裕高的,粟裕能在解放战争中实际总指挥淮海战役,说明我军晋升渠道还是很通畅的,能做到任人唯贤而不仅凭资历。


忘了是从哪看到的转载过来的,原作者如有看到觉得不能转载,烦请联系告知我,谢谢。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武装力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军衔制,而级别最高的军衔为元帅军衔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从这个字面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元帅军衔是属于国家的最高荣誉既由国家授予的而不是军队授予的,因为其它军衔都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X军X将军衔」而元帅军衔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既然做为最高军衔和国家最高荣誉,那么他就严格而又苛刻的条件,他的条件是哪些了,我们可以通过195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来看一看。

根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就是说大元帅军衔只能授予一个人,那就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既是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且,毛泽东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创建者,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进行20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雄才大略,居功至伟。所以,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毛泽东一人能够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项殊荣。这也是众望所归。1955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听取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汇报军衔评定方案和授予勋章工作的进展情况后说道:「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就设而不授。

同样,根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如果要细分,主要为以下几个条件:

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

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当时没有设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常委)职务。

在这里要说一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展与组建的各不相同,使红军的各部队番号未能统一,导致有点杂乱,最典型的就是红四军这个番号就出现过两次:1928年井冈山会师的部队被整编为红四军、1931年在鄂豫皖奋战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就合并为红四军,所以这里所指的军团是指以红一方面军在1933年6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而整编后的军团(既取消了军一级建制,直接下瞎师一级单位),而这里的军级是指1935年7月21日,中革军委为了方便统一指挥部队发布的命令,对一、四方面军组织番号和干部任免作了相应调整。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建制正式取消,改为「军」的建制,而原红四方面军仍旧维持原来的「军」建制。例如:林彪的红一军团改为红一军、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改为红三军、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红九军团改为红三十二军。

我们根据上述的几项要求,就可以明白首先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的就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而符合第一项条件的人员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周恩来(南昌起义总负责)、朱德(井冈山、中央)、陈毅(井冈山、中央、三年游击战争)、曾山(中央)、贺龙(湘鄂西、湘鄂川黔)、徐海东、郭述申(鄂豫皖、鄂豫陕、西北)、邵式平(闽浙赣)、彭德怀、滕代远(湘鄂赣)、邓小平、张云逸(左右江)、刘立道(海陆丰)、冯白驹(琼崖)、王首道(湘赣)、谭余保(湘赣、三年游击战争)、邓子恢、张鼎丞(闽东、闽南、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张爱萍、黄火青(通海如泰)、肖克、王震(湘鄂川黔)、陈昌浩、徐向前、王维舟 (川陕)、马明方(西北)

达到第一项条件的人员,主要就是上述人员,因为他们是各个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或参与创建者,但是达到第一个条件、有需要达到第二个条件,那就是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级正职(1933年6月以后的新式军团编制)或军级正职(1935年整编后的军级编制)以上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军队职务人员,而符合第二项条件的人员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朱德(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周恩来(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王稼祥(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叶剑英(红军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杨尚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红三军政委)、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邓小平(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军宣传部部长)、罗荣桓(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彭德怀(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红三军团军团长、红三军军长)、林彪(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军军长)、聂荣臻(红一军团政委、红一军政委)、肖劲光(红七军团政委、红军总参谋长)、聂洪钧(红七军团政委)、刘少奇(中央驻红八军团代表)、蔡树藩(红九军团政委、军委纵队政委)、何长工(红九军团政委、红三十二军政委)、凯丰(中央驻红九军团代表)、徐海东(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程子华(红十五军团政委)、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红二军团军团长)、肖克(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三十一军军长)、陈伯均(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红六军团政委)、陈昌浩(红军总政委、红四方面军政委、西路军政委)、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总指挥)、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副总指挥)、倪志亮(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卓然(红一军团代政委、红五军团政委、红五军政委、西路军政治部主任)、程世才(红三十军军长)、李先念(红三十军政委)、詹才芳(红三十一军政委)、周纯全(红三十一军政委)、张广才(红三十三军政委)

达到第二项条件的人员,主要就是上述人员,因为他们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个军团级(或军级)的主要领导职务,这两项条件也是作为平定元帅时期的硬杠杆,通过这两项人员名单对比我们发现在1955年的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 4位元帅(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军团级(或军级)以上重要领导,在1955年授予的十位大将中仅有1位大将(徐海东)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军团级(或军级)以上重要领导,所以说在共和国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中第二项比第一项要重要既来自作战部队的人员才是主流,第一项和第二项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标准,第二项是主要考评依据。

而评定元帅军衔的第三项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这是指1937年中共武装力量在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时担任八路军师级及师级以上领导、新四军军级及军级以上领导,以及在挺进敌后时期担任一级军区的领导。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八路军、新四军随著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尤其到后期二级军区、师级部队越来越多,但是能有资格授予元帅军衔的只能是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时担任八路军师级及师级以上领导、新四军军级及军级以上领导,1938年-1945年担任相当于一级军区规模或者与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师级部队对等的军事单位负责人。按照这一个要求,具备这一资格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

周恩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朱德(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副总指挥)、叶剑英(八路军总参谋长)、滕代远(八路军总参谋长)、王稼祥(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林彪(一一五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一一五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龙(一二〇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肖劲光(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新四军政委)、徐向前(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杨得志(八路军第二纵队代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冀鲁豫军区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吕正操(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饶漱石(新四军代政委)

在这里面要说一下,八路军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在存在时期是与八路军的师级部队同级别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是同一级别的,山东军区就是在一一五师和第一纵队的基础上合并组建。在看到了第三项要求后,那么可以明白的发现,元帅的评定人员就缩小了很多。

在通过第四项既「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人可以进入这个评选入围名单:

朱德(解放军总司令)、周恩来(总参谋长)、刘少奇(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副总参谋长)、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贺龙(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司令员)、李井泉(晋绥军区政委、晋绥野战军政委)、刘伯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第二野战军政委)、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员)、任志斌(中原军区政委)、徐向前(晋冀鲁豫军区负责人)、(晋冀鲁豫军区政委、华北军区政委、华北野战军政委)、陈毅(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饶漱石(山东军区政委、华东军区政委、第三野战军政委)、黎玉(山东野战军政委)、张鼎丞(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华中军区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南军区政委)、粟裕(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负责人)、谭震林(华中野战军政委)、林彪(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东北人民自治军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政委、东北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中共对于战争时期的划分是有严格界限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界定为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6日,抗日战争时期界定为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解放战争时期界定为1945年9月3日-1950年6月30日;在一个就是军区与野战军的关系,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区与野战军属于平级单位均直受军委指挥,但在行政上则野战军属于军区管理,野战军负责前方作战而军区负责在后方负责本区范围内的动员、训练、兵工生产与负责供给前方。

看完前面四项条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些人又符合第五项条件既「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注明一下1954年的中央军委没有设立副主席和常委)。1949年9月-195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事的最高统辖机关」该委员会存在时,不存在单独的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一级才有资格授予元帅,而担任该委员会副主席且活到授衔时的人员名单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4年中共中央又重新设立中央军委,同时中央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更替,按照「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的标准,符合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名单为:

中央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能够符合上述五项要求要求的人员名单为: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达到其中四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周恩来、陈毅、刘伯承、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邓小平,达到其中三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刘少奇,达到其中两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徐海东、滕代远、张云逸、邓子恢、张鼎丞、肖克、王震、陈昌浩、王稼祥、肖劲光、李先念、饶漱石,只达到其中一项条件的人员名单为:曾山、郭述申、邵式平、刘立道、冯白驹、王首道、谭余保、张爱萍、黄火青、王维舟、马明方、李富春、杨尚昆、聂洪钧、蔡树藩、何长工、凯丰、程子华、陈伯均、倪志亮、李卓然、程世才、詹才芳、周纯全、张广才、杨得志、黄克诚、吕正操、李井泉、任志斌、黎玉、粟裕、谭震林、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参与评定定元帅的至少要达到三条以上,为符合三条以上的只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总计十三人,由于有毛泽东「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的最高指示,刘少奇、周恩来在1954年都已离开了军队系统,邓小平虽然担任军委委员、但主要负责党务和政府事务工作,也就不参与评选;而陈毅的入围则是为了考虑平衡山头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代表人物(项英已经牺牲)、新四军的代表人物(叶挺、罗炳辉已经逝世、张云逸没担任过正职、刘少奇已经离开军界、饶漱石被隔离审查和关押)、华东部队及三野代表(粟裕资历太浅)。

所以,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元帅、大将是如何评判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也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粟裕将军和元帅无缘。

2020年5月12日 下午5点30分。


其实应该庆幸粟裕没有选帅。

因为他是技术流。

而十大帅多是意识流!而且意识稍微差一点的都躲不过后来品种繁多的政治运动(大家各自对号入位)。

这里不谈各种运动的利弊,政治是一门很复杂而且难度极高学科。就一个政治敏感性,就可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了。

看看粟裕用兵,大兵团作战,各种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围点打援。。。可以说是用兵入神。粟裕做到的最高军职是解放军总参,这个职位很符合他的特点。

在真正的政治家眼里,这就是一个技术科大科长。粟裕在战场上可以说是卓越的战略家,但再伟大的军事战略也是服务于政治,在国家政治战略眼中,军事战略只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战术或者叫技术!

提到军事,大家谈粟裕可以谈很多经典,但粟裕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怎么听说过。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在我眼里,粟裕大将是纯粹的共产主义军人,他已经把自己超绝的军事天赋贡献给了共和国,我希望看到他在晚年安然无恙,而不是把自己卷进政治漩涡!

粟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我觉得百科的这个评价。。。很好!


粟裕出彩,就是解放战争三年军事指挥中,战功赫赫。但时间太短,在军中资历积累不足,职务偏低。而在政治方面,属于纯粹的职业军人,热衷军事,对政治兴趣不大,成绩有限,达不到元帅的要求。

很多人以为粟裕未获元帅是遗憾,我却不这么看,虽任华东野战军副职,却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与军委沟通顺畅,特别得到毛主席之赞许,英雄惜英雄。而后不求虚名,远离政治,功成却全身而退,何等智慧。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

附文:

1955年元帅军衔的评定标准有这么几个条件,几乎都与职务资历挂钩。

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

南昌、广州、秋收三大起义的主要领导者,走到最后且政治正确的都是元帅。

南昌起义之朱德、刘伯承、贺龙。

广州起义之叶剑英。

井冈山会师之朱德、陈毅、彭德怀。

这属于原始创业者,首登,第一枪,属于资历范畴。

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总参谋长,刘伯承

红一红一军团:林彪

红一红三军团:彭德怀

红二方面军:司令贺龙

红四方面军:司令徐向前(代表)

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职务——红十军团参谋长。相当于师一级。1935年红十军团全军覆没,仅有粟裕带领800人突围成功。方志敏就是红十军团的领导人。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总参谋长,叶剑英。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120、129师,师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

新四军军长,陈毅。

根据地一级军区:

晋冀鲁豫根据地——徐向前、刘伯承。

山东根据地——罗荣桓。

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

晋绥根据地——贺龙。

此时粟裕的职务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

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渡江战役前夕,中央军委改组野战军如下:

第一野战军,司令政委:彭德怀

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第三野战军:司令政委,陈毅,第一副司令粟裕,第一副政委谭振林,第二副政委粟裕。

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政委罗荣桓

华北野战军:司令政委聂荣臻,第一副司令,徐向前。

粟裕此时的职务仍然是三野的第一副司令,第二副政委,级别仍不够,而这是淮海战役结束,粟裕如日中天的时期。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195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由12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为委员,不设副主席和常委。

粟裕不在其列。

综上,元帅的评定是很严格的,有资格评为元帅但放弃的有周恩来,邓小平。

而就上述五条来说,粟裕没有一条能达到要求,评为大将合情合理,也根本不存在「谦让元帅」一说。


因为不够资格。

粟裕能成为十大大将之首,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想要当元帅,很难。

首先撇清一个谣言,粟裕曾经被定为元帅,后来他推辞掉了。

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翻遍所有的档案资料,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要给粟裕授衔元帅的文件,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粟裕坚决请辞的记录。

出现「粟裕谦虚让元帅」这件事,主要原因是粟裕确实高风亮节,确实两让司令。

第一次辞让司令,是1945年华中军区成立。粟裕为了更好开展工作,要求把华中军区司令员的位置让给张鼎丞。张鼎丞是新四军成立时的第二支队司令,而当时粟裕是第二支队副司令。粟裕不愿意在张鼎丞前面,就提出了辞呈,并且详细说明了原因。最后,中央同意华中军区司令员为张鼎丞,粟裕为副司令。但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还是粟裕。这说明,张鼎丞这个司令员,更多是根据地建设,前方打仗,还是粟裕说了算。

第二次辞让司令,是1948年陈毅调往中原局,中央要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坚决推辞,要求保留陈毅的司令员和政委职务。中央同意这一建议,让粟裕当了代司令员。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是绝对的主力,60万兵力中,华野有45万;同时华野歼敌数量也很大,55万歼敌数量中,近40万都是华野歼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都是粟裕的华野独自承担。而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华野的炮兵和南下部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功勋卓著,很多人认为粟裕应该被授予元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955年的粟裕,很明显是不够评元帅的资格的。

不妨看看元帅的要求是什么。

1955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毛泽东批准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写到: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个标准,粟裕是很明显不符合的。

1、粟裕没有参与创建或者领导人民武装力量。

2、粟裕没有领导战役军团作战。

所谓的「参与创建或者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这句话,说的是红军创立时期的巨大功绩。比如说,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三大建军起义,再比如湘南起义、平江起义、桑植起义、以及黄麻起义、琼崖起义、海陆丰起义等。

建军过程中,粟裕仅仅参加了南昌起义,而且是以班长的职务。十大元帅中,建军时期职务最低的是林彪,但也已经当了连长,比粟裕高了两级。

其余十大元帅,都参与建军了吗?

这是当然的。

  • 朱德元帅,在南昌起义是团长,但到了湘南起义带著800红军种子上了井冈山,形成红军主力28团,是真正的红军之父。朱德800红军中,陈毅是团级、林彪是连级,都是重要军官。
  • 贺龙是南昌起义和桑植起义领导者,创立并领导了红二军团。
  • 聂荣臻是黄埔政治部副主任,周总理助手,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 叶剑英、徐向前是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
  • 彭德怀是平江起义主要领导人。
  • 罗荣桓参与了秋收起义,当时担任师部特务连党代表。

在红军建军时期,粟裕仅仅是一个班长,而十大元帅中最低都是连长,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同时,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军团参谋长和师长。而十大元帅中,职务最低的也是军团级别。

红军时期,朱德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是红军总参谋长、林彪则是红一军团军团长、罗荣桓是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是红1军团政委、贺龙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毅是红军江西军区的总指挥。

红军时期粟裕的师长职务,肯定是不够格的。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粟裕的职务依然是总体偏低,不够元帅标准的。

红军整编为八路军三个师和新四军一个军。八路军三个师总兵力4.5万,平均每一个都是1.5万,而新四军仅有1万出头。所以,八路军师长或者新四军军长以上职务,才有资格当元帅。而新四军的师长(支队司令)和八路军旅长,则能够当大将。

这些人都是谁呢?朱德是八路军司令,彭德怀是八路军副司令,林彪115师师长、聂荣臻115师副师长政委、罗荣桓115师政委、刘伯承是129师师长、徐向前是129师副师长、贺龙是120师师长,陈毅是新四军代军长、叶剑英是八路军参谋长。

可以说,从八路军改编那一次开始,十大元帅的基本人选就已经定下来了。后面军功如何,只能在元帅内部或者大将内部排名上有所差别,但不会是越过本级别到更高一层。

有元帅资格,但没有授予元帅军衔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

周恩来和毛主席、朱德三人,是中央军委核心成员,后来还担任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自然有资格当元帅。

刘少奇在红军时期担任红八军团、红5军团中央代表,抗战时期担任华北局、华中局领导,还当过新四军政委。从1943年开始,刘少奇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还在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创立红七军,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师长,北方局书记。

不管是十大元帅还是三个「无冕元帅」资历上都远超过了粟裕。而粟裕,和十大大将的资历、军事职务是差不多的。

十大大将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而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被评为大将,最终没有授衔。

观察这14人,你会发现,他们确实是同一层级的。

  • 徐海东,红军时资历比粟裕高,曾担任红15军团军团长,保卫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时徐海东还比粟裕高,担任115师344旅首任旅长。而粟裕一开始只是第二支队副司令,相当于副旅长。
  • 黄克诚,红军时资历与粟裕差不多,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曾担任红军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黄克诚担任344旅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 陈赓,红军时担任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资历比粟裕老;八路军时担任386旅旅长,也比粟裕级别高半级。
  • 谭政,红军时担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与粟裕相当;八路军时担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比粟裕稍高。
  • 萧劲光,红军时担任红5军团政委、红三军团参谋长,比粟裕高;八路军时担任留守兵团司令员,还比粟裕高。
  • 张云逸,与邓小平一同创建红7军,曾担任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比粟裕高;抗战时担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比粟裕略高。
  • 罗瑞卿,红军时曾任红四军政治委员,比粟裕高;抗战时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还比粟裕高。
  • 王树声,领导黄麻暴动,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比粟裕高很多;抗战时担任太行军区、河南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与粟裕(苏中军区司令员)相当。
  • 许光达,许光达红军时担任红6军军长,比粟裕略高;抗战时担任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与粟裕相当。

即便是没有最终授衔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也是长期与粟裕担任差不多的职务。李先念曾是中原军区司令,第五师师长;谭震林担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邓子恢担任过华中局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委;张鼎丞更不用说了,一直都是粟裕顶头上司。

总的来说,粟裕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资历不高,军功一般,这是基础。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这已经是越级提拔了。

所以,粟裕能成为十大大将首位,已经是对他军事生涯最大的肯定了,毕竟,十大大将中的大部分人,资历都比粟裕老,像陈赓、黄克诚等人军功也都不亚于粟裕。

1955年授衔,总的来说是很公平的,一些将领因为早期资历不够、中间犯过错误、打过败仗,在排名甚至整体降级,都是有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