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开始粟裕的目标是小淮海,就是歼灭黄伯韬,前出两淮;恢复两淮根据地,最高目标前出苏中,恢复苏中根据地(淮阴到苏中为蒋1绥靖区)。动用兵力为华野,敌人为黄百韬的7兵团、李延年的9绥靖区;以及可能来援的敌驻守徐东的李弥兵团以及可能的邱清泉兵团一部,同时请中野牵制徐州西面(刘汝明)以及南面(孙元良等)之敌。

国军方面呢,豫东、济南以后,发现两个整编师的小型兵团不安全了,需要扩充编制。兵力哪儿来?需要收缩兵力,于是放弃郑州、开封、商丘、海州,撤销绥靖区,组建新兵团、扩充老兵团,黄百韬接收了9绥靖区的部队成了一个拥有5个军的庞然大物。

开战后,粟裕攻击黄百韬,李弥逃回了徐州,但是把有坚固工事的碾庄丢给了黄百韬,黄百韬躲进了碾庄,徐州剿总集结兵力全力来援,把宿县的孙元良兵团调到徐州守备(孙元良在徐州守了个空,无所事事),丢下了宿县空挡。

刘汝明跑路了,中野不必牵制徐州西侧国军兵力,跟在刘汝明后边跑到宿县捡了个漏,同时堵住了蚌埠的刘汝明(8兵团,由河南商丘跑来的的4绥靖区改编,2个军,如果刘汝明不去蚌埠去徐州,那么孙元良还要去徐州吗?宿县丢不掉,后面淮海二阶段怎么打?刺激啊!)、李延年(对,就是9绥靖区的李延年,丢掉了9绥靖区的部队到蚌埠又有了3个军的新编的6兵团司令,其中有两个军是从东北跑来的)。

国军方面呢,从华中跑来的黄维来援,蚌埠的刘李二兵团北进,一共7个兵团,至此国共双方兵力都摆上了台面。

这时国军方面起码纸面上有绝对优势,由于碾庄的坚固工事,华野打的并不顺利,而徐东邱清泉、李弥(对,就是从碾庄跑掉的李弥,我胡汉三又想回碾庄了)二个兵团全力东援;共军岌岌可危,但是注已经下下去了,买定离手,只能硬著头皮打下去,好在华野及时解决了黄百韬,同时吓破了邱李、徐州以及南京的诸位的胆。

此时中野包围了黄维,但是是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随时都会破;但是转机又来了(为什么有个又?),蚌埠刘、李在向北攻击,中野已经撑不住了的时候;南京害怕了,怕是个圈套,命令刘、李撤回了蚌埠。

在此期间杜聿明从徐州逃出来了,运动战共军还没怕过谁;运动中孙元良的16兵团被歼(孙元良也是倒霉催的,从宿县到徐州再到陈官庄光跑路了),由于刘、李二兵团缩回了蚌埠,华野又从南线支援中野的部队中抽调3个纵队和北线华野部队一起围住了杜聿明。

然后刘、李(6、8兵团)在二公子纬国带来的的装甲部队鼎力支持(鞭策)下又重新向北攻击(再来个又),但是就几天时间华野腾出手来了,抽调的部队又运动到位了,刘、李攻不动了。

最后黄维被歼,南京吓破了胆,杜聿明被放弃了,刘李(6、8兵团)撤到江南,和看了几个月戏的1绥靖区一起建立江防防线去了,淮海大戏就此落幕,(刘汝明在淮海也是个长跑冠军,从商丘到蚌埠,再从蚌埠向北,又回蚌埠,再向北,最后胜利转进江南,跑了个全场,最后全身而退,到了江南,人家守备「首都」花花世界去了(让蒋嫡系守南京李代总统大概不放心吧),关键是刘汝明是冯玉祥和宋哲元的西北军及二十九军的老底子,竟然是淮海唯一带著部队全身而退的,也是人才)。

也不能怪常公,6、8兵团和1绥靖区(淮阴)不跑,江防就只能靠稻草人了。

所以淮海就是李德胜说的一锅夹生饭,幸好吃下去了,没拉稀。


我军60万对80万国民党军队,何来碾压之说。

我父亲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告诉我中野重炮很少,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还是靠华野支援了一部分重炮。

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让中野和华野生吞活剥地吃下去了。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剿匪总部,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55.5万余人。达到了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的目的,为以后渡江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附上家父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纪念章图片,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民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这是一场中国近代规模罕见的主力大决战,这是一场完全出乎双方最初战役构想的力量比拼,此战之后,赢的一方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便基本解放了全国。


而败的一方江河日下,九层之台瞬间土崩瓦解,粟裕因此战而问鼎军神,蒋介石却因此战黯淡下野,并最终退守台湾,这就是研究中国近代战争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淮海战役。

1. 粟裕的计划

1948 年 11 月 22 日,在苏北一个叫碾庄的小村子里,持续了 12 天的二十余万人大绞杀,终于落下了帷幕。

不过 200 户人家的小小村子,此时已经被夷为了平地,村子里里外外被战死的士兵尸体围得密密麻麻,足足有十万具之多,被炮火熏黑的泥土和烧焦的树木正默默诉说著战役的残酷,焦黑的尸体让战友连辨别敌我都已经做不到了……


国军第七兵团总司令黄百韬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想到自己一生几经转换,不禁感慨良多,他的手枪营营长冯非此时可是急得团团转,外围阵地已经全部丢了,共军随时都可能打进来,他不断地劝著总司令,让他尽快突围,手枪营会拚死掩护他离开。


但黄百韬却挥了挥手,示意他先出去,自己还有事跟杨廷宴杨副军长说,虽然著急,但冯非也只能先退了出去。


随后,黄百韬拿出了自己的南京总统府出入证,在背面写道:黄百韬尽忠报国。然后交给了杨廷宴。


杨廷宴只瞟了一眼就大吃一惊,忙大喊道:总司令!



图片

图片

焕然(黄百韬的字)两次易帜,总统不计过往仍一路提拔,委以重任,知遇之恩不可不报,今生死存亡之际,只期盼能以焕然之死,警醒党内勾心斗角之辈,戮力同心,携手御敌,则党国还有一救,否则,焕然虽死不能安也。黄百韬说完,推了杨廷宴一把,催促道:你快走吧,把我的死讯告诉总统,就说焕然已经尽力了……

杨廷宴还犹豫不决,就被黄百韬推了出去,少顷,屋内传来了一声枪响,正在外面等候的冯非大惊,急忙冲进去,却发现总司令已经自尽了。


听闻国军第七兵团被歼,华北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兴奋地大喊了一声「好」,随后连续多日紧张作战的身体再无力支撑,疲惫不堪地昏倒在地。


毛泽东身边的人也在当晚吃惊地发现,主席卧室里已经亮了多日的灯熄灭了,大家纷纷猜测,这是战役打赢了。


黄百韬死后,南京政府一片震动,蒋介石悲痛不已,亲自派人到碾庄取回了他的尸体,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并追授二级上将军衔。


但此时的蒋介石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要从王耀武说起,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粟裕给毛泽东立下的军令状说起。


早在国民党大军进攻解放区根据地,共产党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就制定了深入敌人腹地、将战场引向敌占区的战略构想,并派中原野战军刘邓所部挺近大别山。


但却被国军几大主力围攻,处境十分艰难,刘邓不得已只好向中央求援,中央军委在几番会议后决定,派遣一支部队下江南,牵制敌军主力,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而负责带兵的就是粟裕。


但几经考量后,粟裕却犹豫了。


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正从中央开完会,回到华野驻地,一路走马观花,心情大好,于是作诗道: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在陈元帅眼里,这一招妙棋已经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当他回到驻地时,粟裕的一句话却如晴天霹雳。


粟裕说:仲弘(陈毅的字),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渡江……


粟裕在之前也曾几次跟陈毅谈过自己的想法,但军委几番思量后还是没有采纳,这次中央已经下达了准备渡江的命令,粟裕在这个节骨眼提出不愿意渡江的想法,让陈毅颇感为难,他的一番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来回踱著步子,思考了半晌后才说道:这个事情太大了,我做不了主,你去向军委再陈述一遍你的观点,让主席定夺吧。


于是粟裕就再一次来到了中央,一向没有出门迎客习惯的毛泽东听闻他到来后,特地走到大门外迎接,紧紧握著他的手说道:我们的英雄来了!


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有十多年了,毛泽东一度以为粟裕牺牲在了长征的路上,还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随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面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五大书记,粟裕又一次直陈了自己的想法,在此之前,他已经 3 次在电文中提到过自己的战略构想和暂不过江的理由,并在结尾用上了「斗胆直陈」四个大字。


会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毛泽东等人被说服,但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少则 4 个月,多则 8 个月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准备渡江之工作」。


毛主席并没有彻底被粟裕说服,但他也没有对手下的意见置之不理,而是愿意让他去尝试一番,并且这份军令状仅仅是推迟渡江计划,事后还是要渡江,同时为了方便指挥,在陈毅被调到中野工作后,粟裕即推辞后,被任命为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而粟裕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仅仅豫东一战,就完成了军令状上的目标,并由此战声名鹊起。



图片

图片

随后,他又对孤立于鲁中的济南发起了进攻,仅仅不过 9 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坚城,歼敌十万余,俘获包括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在内的将领 23 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济南战役进行过半时,粟裕就已经有了淮海战役的构想,当时他将 40 个团拿来攻打济南,60 多个团用来打援,想伏击北上增援的杜聿明部,结果老谋深算的杜聿明最终也没有率部北上,这接近 70 个团的部队从始至终就没放一枪,毫发无损。


于是粟裕就谋划要发起下一次战役,选择的点就是两淮和海州,并整理呈报到了中央军委,那时的淮海战役,跟后来的淮海战役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接到报告后很高兴,当即同意了这份计划,开始组织发起淮海战役,与此同时,在济南丢了以后,国民党内部也掀起了一番波浪……



2. 徐州剿总

1948 年 10 月,济南被克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集结四个兵团和四个绥靖区共 25 个军多达 60 万人之众,作出了坚决守卫徐州的架势,四个兵团沿陇海线一字排开,排出了一字长蛇阵的阵型。


但这却在很早之前就被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视为不智之举,早在两大剿总初设之时,他就提出在中原不应设置两个指挥部,提议应该合并由他来指挥,但长期对桂系势力的警惕使得蒋介石不可能把这么大一块底盘交给身为桂系领袖的他来坐镇,经过一番筛选后,蒋介石最终把防卫徐州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刘峙。

刘峙出身黄埔一期,从北伐时就跟随蒋介石,在战场上鲜有战绩,全靠忠诚获得了蒋介石的器重,在他上任时,南京一片哗然,纷纷疑惑:徐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啊,怎么就派了一只猪呢?


蒋介石对这个学生的能力也很清楚,济南被克后,他感到共军迟早要对徐州用兵,于是特地给他找来了杜聿明做副手,担任实际的战役指挥,以辅佐刘峙,接到任命后,杜聿明迅速拟定了一个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就是佯攻济宁,目的则是收复济南,以打通津浦线,可恰好此时锦州战局胶著,蒋介石只好把杜聿明派去东北救火,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图片

图片

面对中野、华野大军压境的困局,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心急如焚,他深知刘峙指挥不来这一仗,于是特地找到当时的作战厅厅长郭汝瑰,要他去北平设法说服蒋介石,让白崇禧出来统一指挥,临行前,他拉著郭汝瑰的手再三叮嘱,一定要说清楚一点,这次指挥只是暂时的,战役过后,两大剿总仍然分开。


郭汝瑰就这么带著顾祝同的意思去了北平,将这番话一五一十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听完后,也大概是受困于东北的战局,就直接说道:还分开做什么,就直接让他指挥好了!


1948 年 10 月 30 日,白崇禧兴冲冲来到了南京,并在当天的会议上一口答应了这一任命,可出乎意料的是,到了第二天 上午开会上,他却怎么也不同意了,这个原因至今都众说纷纭。


其中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来源于他在前夜曾拜访过桂系领袖李宗仁,而美国人在此前曾许诺过李宗仁,如果蒋介石在此战失利,愿意扶植桂系上台。

白崇禧是第一个看到大战迫在眉睫的人,回到驻地当天,他就电令各部,陇海会战即将打响,令各部做好准备,然而此时,包括蒋介石和顾祝同等人在内的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共军刚刚打下济南,必然要休整一番,至少在一个月内不会有行动,于是直到开战的这六天中,徐州剿总的 60 万大军一直待在原地,一动也没有动。


而在此时,面对即将爆发的战役,国民党作战厅也向远在北平的蒋介石报送了两份作战计划:


一是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放弃陇海铁路,作攻势防御;


二是放弃徐州,全军退守淮海以南。


但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对于是否要放弃徐州议论纷纷,谁也不敢拿定主意,蒋介石也觉得未战先退,未免有些自轻于人,于是作战计划一直拖到了 11 月 5 号,才下定决心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作攻势防御,这就是国民党内最初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


当这份计划被送到正在东北指挥撤退的杜聿明手上时,他又气又恼,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想不到国防部的高参居然能搞出这么一个计划!



图片

图片

实际上负责制定这一计划的正是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计划一作出后,他就派自己的人,把它通过关系转交给了董必武。


于是当这个计划还没有定下来时,中共就已经掌握了国军的战役部署。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国民党内部居然埋藏了这么大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卧底,甚至后来连共产党内部对早年曾秘密入党的郭汝瑰都难以考证,在几十年里一直以战场起义将领的待遇对待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战争的细节:历史上的残酷瞬间

惊蛰 文学编辑

¥19.90 会员免费


从一开始,就是一边倒,借用电影内容。一边是「倾家荡产为前线」,「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算中原野战军打光了,其他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一边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项羽兵困该下,仿佛这古战场注定对我们凶多吉少」,「你都下辖五个军了还跟总长叫苦,那我们怎么办」


邓都说出,「」中野打光了,其他解放军照样解放全中国」这种话了,能是一边倒么?

不过也正是我党的将领都有这种决心,不算小账,才打得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