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一点想法说一下,我觉得不怎么吃香

一是大环境,经济在腾飞,国家在进步的时候无暇估计这些,科技,人才,经济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要发展要继承,但是应该是次要的,艺术的起源就是人们吃饱了闲暇之余干的事

二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油画,超写实,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让国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审美,加上文化入侵以及一定的崇洋媚外造成的文化不自信,很多人对国画不感冒,不会欣赏国画,不觉得它有什么好,扁平的画面和人物,看起来圆圆软软的山,暗淡的色调,就这样

三是美育,小学从来不知道诗书画是一体的,根本不知道国画代表了什么,老师不懂,学生不学,国画的思想国画的用笔,处处是作者人生,思想的映射。还有高考根本不考毛笔,全是西方。你说要考素描,没问题,但是能不能加毛笔字?中国人的根就是易经为基础的哲学,你考素描速写水粉是啥东西啊

还有一说学画画的,就是搞艺术的,放嘴边就是能挣钱不,不该留个小辫子?啥叫搞艺术??搞??嘿嘿头皮发麻

总结就是经济没上去,上去就重视了,以后会好的会吃香的,东方艺术源头,你说吃想不


吃不吃香不太知道。如果有朝一日不吃香了,我想会是如下主要原因:

1、材料

宣纸、毛笔实在不能算是进行造型基础练习的得力工具,铅笔和普通纸张更为方便,对于初学者很不友好,很多细小环节通过自学耗时费力,这里不是说材料贵贱的问题。

2、理论

过于晦涩难懂,表述方式存在大量只可意会的专业术语,妨碍了理论的阐述和表达。类似西医和中医,西医理论基于科学理性,逻辑严谨。中医更多的是靠经验和试验。中医说你虚火旺盛,似乎也有逻辑,你知道是啥意思不?好像知道有说不清,就是谁能说清「火」是啥。国画老师说你笔墨漂浮,要慢,你真慢了,说你笔墨滞涩。理论的明晰与否直接决定了其自身的进化和发展。不是美院国画专业的学生,很难有兴趣看看国画的相关画论,看了也看不懂,技艺的提升严重依赖师承和艰苦摸索。

3、时间

老中医和老画师一样,国之瑰宝,时间喂出来的,越老越值钱(认真画画治学的那种,老混子不算)。等所有的弯路基本都走过了,功成身老。

4、人才

现代美术教育的引进使得只有在大学阶段才有比较系统的国画教育,断层和滞后是必然的。

5、工作

6、结果

系统学习国画的人越来越少,好的作品越来越少,提升和超越越来越难,老干部们越来越多的画起了国画。


学的人不少,但是以此为生的很少。大多都是给孩子培养兴趣。


你知道天美火老师一幅画多少钱吗?你知道有多少人抢著要火老师司机的画吗?


还是很吃香的。

传统点的国画吃香,来了一群「新水墨」画家,作品也很吃香。

请关注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公立美术馆的画展,国画类的占了多少。

请了解拍卖行的绘画作品价格,国画作品整体的拍卖价格有多高。

请了解上了点岁数的权贵们,有多少更喜欢国画。

党也很推崇国画。

不少古人的作品启示很现代,很摩登。传统不代表不落伍。

你我生于中国,自小被灌输著中国的价值观,受著中国思想的熏陶,终究会喜欢国画。多少中国的油画家(比如范迪安),最后在尝试著用油画画国画的题材、表现类似国画的效果。

你再问问在城市,有多少中小学,是把国画作为本校特色教育开展的。

加一点:还是娃娃期的AI进军绘画,就在写实油画和抽象画领域取得了成果,目前有国内公司在研究进军国画,emmmm,估计最先取得成就的是工笔画领域,至于写意嘛,我认为太难了、太难了。


相当吃香,看看范曾富成啥样就知道了


不吃香了,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没那么大了,再者就是国画发展的社会环境变了。


国画属于小众所能接收的一个兴趣,成本相当的高。


重彩很流行! 也很吃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