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時,人體上部軀體的負載主要由骶骨承受,並經雙側骶髂關節迅速分散至雙下肢。骶髂關節參與了下腰痛及退變性疾患中的許多病理過程。從解剖上看,骶髂關節具有關節所有的結構,是活動關節,較小的活動度是生活中減少某些應力的需要;從功能上看,是微動關節,活動有限,從而有助於保持骶骨必要的穩定。這是由骶髂關節所處的特殊解剖位置及其骨與韌帶的特殊解剖結構決定的。

骶髂關節紊亂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使重心突然轉移,身體失去平衡,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腰背、腿部肌肉肌力的改變和外傷及胸腰段的脊椎結構的力平衡失調也是骨盆旋轉移位和骶髂移位的主要原因。

根據受傷時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不同,骶髂關節移位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俯旋)、向後(仰旋)錯位或側方旋轉移位。腰骶角過大時,骶髂關節錯位也可導致腰骶乾的牽拉,引起坐骨神經痛。前錯位俯旋常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和縫匠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加上同側骶髂關節和腰背部肌肉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前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俯旋錯位。後錯位仰旋發生於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欄杆、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及軀幹、脊柱、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腰大肌緊張牽拉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側旋一般發生在遭遇側向暴力時,可分為外旋和內旋。

脊柱的載荷主要由體重、運動和外加的載荷產生。任何一個重力線的移位都能產生一個彎距,由於身體要保持平衡,這種彎距必須通過肌肉活動來平衡,所以會間歇性地出現身體姿勢性擺動。不僅骶棘肌,腹肌也經常發生間歇性的活動,來維持身體的直立位。例如習慣性脊柱的生理弧度加大和後凸程度都可影響人體的姿勢。特別是骨盆解剖結構,骶骨的基底向前、向下傾斜,在放鬆站立時於橫截面約成 30°,這種傾斜被楔形的腰骶椎間盤代替。骨盆沿髖關節之間的橫軸傾斜能改變骶骨的角度。當骨盆後傾時,此角度減小,腰前凸變平。腰前凸變平可影響胸段脊柱,胸段脊柱輕度伸展以調節重心。然而,當骨盆前傾時,骶骨角度增加,引起腰前凸和胸後凸增加,進一步證實骨盆的斜度改變可影響脊柱的靜態平衡,從而影響姿勢肌的活動。在臨床上骨盆的斜度隨意增加可以產生背肌活動增強,反之可減弱背肌活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