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钩矛见证欧亚大陆的史前丝路

  人们通常将西汉张骞通西域事件作为“丝绸之路”历史的开端。实际上中国与欧亚大陆西部的连接从史前时代就开始了。

  展览的策展人闫志介绍,如黄牛、绵羊、小麦、铸铜技术等史前及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驯化物种、手工业技术,早就通过欧亚大陆交通路网从西亚、伊朗高原和欧亚草原传入中国,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贡献巨大。

  进入青铜时代,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文化也不断向中原地区输入。发源于俄罗斯的图尔宾诺文化,其时代相当于中国夏商时期。

  其典型器物倒钩矛在中国甘肃、青海和河南等地屡有发现。此次展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尔宾诺文化倒钩矛便是欧亚大陆文化流入中国的见证。

  倒钩矛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黄金战士“眼里的世界文明奇迹

  伟大的丝绸之路穿越了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领土,这是一条文化对话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在古代和中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塔拉兹、讹答剌、白水城和托希尔等城市是主要的贸易中心,十分富足繁华。

  据说,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商人通过这些城市前往中亚(伊朗、塞尔柱),以及俄罗斯和拜占庭。沿着这条道路,各种货物川流不息。

  艺术和宗教也通过这条道路向各地传播。展览中,一尊“黄金战士”就是这个地区曾经繁华的象征。“黄金战士”身材魁梧,斯基泰-塞克“野兽”风格的装饰艺术杰作。

  服饰上的4000多枚金色饰片,由铸造、锻造、锤揲、雕镂、雕刻、金珠、压花、浮雕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在1969-1970年,考古学家凯末尔·阿基舍夫(Kemal Akishev)带领考古工作者于阿拉木图市附近的伊塞克墓地中将其发现。

  哈萨克斯坦“黄金战士”

  一只唐代杯子证实了一张贸易网络

  作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拉脱维亚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展览中有一只来自唐代中国的杯子,是迄今为止在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中国文物,它辗转来到拉脱维亚的故事恰好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一只杯子,它在是1835年在锡古尔达的萨库卡尔斯考古发掘时发现,当地是11-12世纪时的利夫山墓地。此次发掘的大部分出土文物,包括珠宝和武器碎片,如今都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这只中国杯子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亚,再从那里到达保加利亚的伏尔加,再经斯堪的纳维亚商人转手抵达波罗的海沿岸。

  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阿拉伯迪拉姆钱币(在拉脱维亚境内发现了约2400枚迪拉姆钱币,大部分都是中亚城市铸造的)是这张贸易网络最大亮点。

  东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和瑞典的哥特兰附近)发现的这些小件文物,为这一贸易网络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中国“青花瓷”在丝路上深远影响

  阿曼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618-907年),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数百件珍贵的中国文物,其中许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珍品带到阿曼的。

  瓷器占据中国文物的大宗,展览中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罐”上便有中国青花瓷的身影。这些瓷器在古代被视为珍贵而稀有的物品。

  这类“奢侈品”出自南宋、元、明、清历代著名工匠之手,如今已成为阿曼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他们出现在婚礼和其他重要节庆场合,并用于装饰家居、城堡、要塞以及清真寺。

  青花壁炉瓷器

  除了在阿曼,不少文物上都有中国景德镇“青花”的元素。这说明在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交流。

  其中一个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的背后有个小故事:16世纪时,一位波斯艺术家试图在本土青花瓷器上模仿远东图案,并由此受到中国瓷器的启发。

  尽管伊朗瓷器的质量大大逊色于中国瓷器,但是在中国瓷器因战乱而无法出口到欧洲的时期,伊朗瓷器就被当作中国瓷器卖给了天真无知的买家。

  中国风格青花瓷的伊朗瓷盘

  柬埔寨的娜迦灵感来自于中国的龙

  柬埔寨古高棉帝国是一个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东南亚国家。作为贸易伙伴,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尤其是瓷器商品。

  在前吴哥时期铭文中,“Cān”一词就用来指代碗或瓷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个词来源于中文。

  前吴哥时代以来,中国文化影响高棉艺术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三波坡雷古遗址(公元6—7世纪)的摩羯主题(今天以“时兽摩羯”知名)的集合,可能是受到中国佛教石柱艺术(公元6世纪)的影响,而后者则通常装饰着龙纹。

  很多人都知道娜迦,但却不知道娜迦的原型是中国龙。展览中,在大约公元12世纪的一幅图像中,毗湿奴斜倚在娜迦身上,而娜迦则是狮头和鳄鱼身体的组合,据说灵感来自中国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