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新聞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明代的佛像。這尊佛像或可證明1421年中國明朝的“尋寶艦隊”曾來澳大利亞探索過,該時間比歐洲人抵達澳大利亞早了200多年,如果屬實則可能會改寫目前已知的澳大利亞歷史。

  其實不得不說大明對海外殖民沒有興趣,北方的蒙古人和東北的女真人才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其實在明代之前的元代就有中國人到達澳大利亞,比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應該更早。澳大利亞歷史早就該改寫了,因爲最早的澳大利亞歷史可以在中國人的書籍資料中找到。

  元代到達澳大利亞的這個人叫汪大淵(1311年~1350),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字煥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雲譜區施堯村汪家壟)。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裏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羣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他一共航海過2次。

  當我們迷醉於西方的航海故事時,東方亦有以汪大淵爲代表的海上探險者。馬可·波羅和汪大淵同處中國元朝時期,前者略早,西方學者稱汪大淵爲“中國的馬可·波羅。其實絕大部分人對汪大淵的印象模糊,或許是鄭和國家行爲的船隊過於體面、壯闊,遮掩了汪大淵驢友式的航海。

  汪大淵等一大批元朝的航海家們爲鄭和的壯舉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上的準備,不到一百年,鄭和開始了偉大的七下西洋。汪大淵的視野比徐霞客遼闊得多,只是一本簡行本的志略讓我們無法瞭解到他更多的文采。1979年版的《辭海》斷言:“就清中葉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國航海家而論,其遊蹤之廣遠,汪氏當居前列。”

  汪大淵是發現澳洲的第一人。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是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於1770年發現的。當時,庫克船長發現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爲“新南威爾土”,並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汪大淵《島夷志略》是一本中國古書,講述了中國古代航海家汪大淵的航海見聞,從書名中可以看到這一點。當時中國稱澳大利亞爲羅娑斯,把達爾文港一帶稱爲麻那裏(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認爲澳大利亞是地球最末之島,稱之爲“絕島”。

  《島夷志略》在歷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價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視。自1867年以來,西方學者中有十人研究該書,並將該書翻譯成文字。在《島夷志略》中有兩節詳細記載了澳大利亞的風土、物產,應該是見著於世的關於澳大利亞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是西方學者,卻不敢承認汪大淵到過澳大利亞,因爲在汪大淵到澳大利亞後近二百年,歐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這一大陸。

  明朝雖然率先地理大發現, 卻沒有向外拓展和平商業, 很可惜!更大規模的鄭和下西洋,整個中世紀航海史沒有規模超過它的,還是不了了之,封建禁錮統治下的古代中國,根本不允許任何海外開拓,爲了禁錮中國,把航海圖志全部燒燬,遠洋艦隊全部禁錮,連提及大航海都成了十惡不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