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道教音乐的现今风貌

20世纪上半叶,由于我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道教宫观均靠自传自养,宗教生活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后,随著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道教生活逐渐复苏并兴盛起来。由于派别不同,科仪音乐也有所区别。全真派和正一派虽在科仪音乐的使用上属于一个大的道乐体系,但是因各自的宗教生活和科仪活动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现将当今各名山、宫观以及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分别作一些介绍。

第一节主要宫观的道教音乐

一、北京白云观道乐

北京历代宗教活动极为繁盛,道教也是其中之一。据统计,京城各地遍布著近百处道教宫院,其中以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最为古老。

白云观被称为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全真祖师邱处机死后安葬在这里。白云观之前称为「天长观」,建于唐代开元年间。金代重新修建,改为「太极宫」。元代又改名为「长春宫」。直到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才定名为「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的渊源非常久远,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身的音乐体系。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所用的韵腔,属于全真正韵「十方韵」。近年来,监院黄信阳从浙江温州带来部分韵腔,经现住白云观的各方道长指点,成为规范的全真韵斋醮科仪音乐。目前整理记谱并录制了音像的有3套较完整的「十方韵」韵腔,加上玉皇忏部分韵腔,共170多首。

这些韵腔从音乐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器乐曲,在白云观十方韵中所用的器乐曲比较简单,只有作为早坛开始的《引子》和《太极韵》,以及晚坛、施食开始的《清虚韵》,还有在玉皇忏中作为起首和过门的《小开门》。二是过曲型韵腔,也就是在斋醮仪式中多次运用的短小韵腔,一般作为呼唤天尊或提示经文及下接韵腔内容而用,如《举天尊》和《提纲》等。三是咏唱型韵腔,这一类占斋醮仪式中的绝大部分,仪式的主要内容和讽诵经文的连接都是由这类韵腔担任。其腔调优美动听,极富歌唱性。这类韵腔在风格上也各有一些特色,有的保留了古代风韵,如《澄清韵》《步虚韵》等;有的具有明清小曲的风格,如《斗姥诰》《救苦宝诰》《三皈依》等;有的具有戏曲和说唱风格,如《叹文》《普召牒》等;有的是吸收民歌小调而成,「萨祖铁罐施食」中这类韵腔比较多,如《破都丰》《破地狱咒》《仰启咒》《五供养》等。

北京白云观在清代以前一直沿用「十方韵」,由于清末白云观方丈孟永才为了留住游方道士常住观内,曾把「十方韵」改为地方韵——「北京韵」,直到1947年白云观被查封。这北京韵腔随著老的道长故去或游方至别地,已无人会唱。后来在中国音乐研究所发现了曹安和先生抄录的王君仅记录的白云观住持安世林和白全一口授的经韵26首公尺谱抄本。这26首韵腔,有的与「十方韵」大体一致,如《步虚韵》《双吊挂》等;有的与「十方韵」同名异曲,如《救苦引》《梅花引》《三信礼》等;有的是「十方韵」中没有的,如《早奠茶》《晚奠茶》《北大赞》《南大赞》等。

白云观道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铛、镲、铃、锣、鼓、铙、钹、磬、提钟、木鱼等。韵腔有二胡两把、中胡、琵琶、阮、三弦各一把,笛子、笙、萧、唢呐各一支。

白云观道乐曲调优美动听,极富歌唱性。唱腔中句与句之间用曲调型的伴奏加以连接,使唱腔层次分明。曲调中增加较多的装饰音,速度缓慢,音乐比较庄严华丽。伴奏比较注重拉弦和弹拨乐器的运用,使音乐更加优雅而富丽。

二、沈阳太清宫道乐

沈阳太清宫是我国东北全真道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阳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最初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建立。

最早的太清宫称为三教堂,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门寺庙。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慈恩寺名三教堂」。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更名为「太清宫」。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郭守真下山访道,行至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拜龙门派七代紫气真人李常明为师,学会了山东崂山道教经韵音乐。

沈阳太清宫早期使用的韵腔是由崂山传入的」崂山韵」。后来,原为京剧演员的阚氏二兄弟,因久久不得志,放弃京剧事业,出家来到沈阳太清宫,他们重新为经文创制了新韵腔即「东北新韵」。从此,太清宫及东北各地道观都唱此新韵腔。「东北新韵」的韵腔共可分为有五类:大韵、小韵、走马韵、忏韵、诵经韵。

大韵(十三首),有《白鹤飞》《柳含烟》《三炷香》《三清赞》《三宝赞》《柳枝雨》《大五洒》《大骷髅》《鬼哭引》《三宫赞》《返魂香》《丰都山》《梅花引》。大韵结构庞大,在斋醮科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用于道教的早晚坛功课,做水陆道场和纪念节日等,用途十分广泛,几乎道教法事活动都可以运用。大韵节奏规整,除开头由领诵者散板起韵外,从头到尾都是一板三眼的慢速唱诵。

小韵(六首),有《小赞香》《吊挂》《腰吊挂》《六句赞》《天尊赞》《小道场》。小韵也主要用于早晚坛功课和纪念节日等活动中,都是阴韵。小韵也以一板三眼的节奏为主,但有的在结尾时有一板一眼和一板二眼的节拍,速度比大韵略快。它在「东北新韵」中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大韵。

走马韵(十首),有《小骷髅》《忏悔文》《开坛》《六节赞》《信礼》《四句打》《五献》《十阵》《破十方狱》《万兵偈》。走马韵因节奏与速度形似走马而得名。它一般用中板速度开始,随后越来越快,法器重音均击在板上,因此走马韵也叫做「打头韵」。这十首走马韵除《忏悔文》用于拜忏之外,其他九首分别用于各种不同内容的道场活动中。

忏韵(二首),有《志心朝礼》和《三皈依》。忏韵用于初一、十五和纪念节日上殿朝拜,其旋律比较优美抒情,伴奏精巧。

诵经韵(七首),有《摇帝钟吟香偈》(道众称《举药子》),《太上三之灾罪水忏》《挂金锁》《三才及万物》《二十四灵》《律大文》《九幽拔罪大天尊》。诵经韵主要用于做道场时唱诵篇幅较长或速度较快的经文,它近似于「念白」的韵腔,节奏比较自由。

「东北新韵」的唱诵,以演唱为主,同时伴以鼓、截钟、磬、木鱼、铛、钹等法器。过去还曾用笙、管、笛、箫等乐器伴奏,但是近年来却很较少见。沈阳太清宫的「东北新韵」无论是音乐基本节奏形态、唱腔音调、旋法、调式,还是衬词、衬腔及演唱,都呈现出浓郁的东北地方民间音乐风格,与当地民歌「二人转」等有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三、苏州玄妙观道乐

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改名为「玄妙观」。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圆妙观」。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以玄妙观斋醮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它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吸取了帝王庙堂仪典音乐、祀礼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

地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活动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科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玄妙观从事斋醮法事的规范。此后,苏州涌现了不少著名乐师,他们或精于音律、善于编曲;或对乐器演奏技艺精湛;或在经韵吟唱方面造诣深厚,在道乐界有很大影响。

苏州道教音乐与斋醮法事的演道过程是浑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它根据法事内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规定乐曲,从而为醮坛营造不同的氛围。苏州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上的历史见证价值。其结构的完整、对比强烈、表现力多样丰富以及音乐语汇风格的民族性、典型性与统一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苏州道教音乐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除了具有道教音乐的共性外,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苏州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声乐为道教的经韵,有旋律的为「韵腔」,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代表曲目有:《香赞》《经赞》《玉炉香》《飞神颂》《步虚歌》《朝咒》《送三宝》等。器乐曲按照器乐和演奏形式不同分为笛曲与吹打曲两类,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等。笛曲的代表曲目有《清江引》《一封书》《柳摇金》等。这些笛曲根据科仪的需要,通常套以数件弦乐器或小件打击乐器合奏,变成了丝竹音乐式的演奏形式。吹打曲一般采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部分丝弦乐器合奏的形式。

玄妙观道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传统音乐「堂名」的优点,而「堂名」也向道教音乐学习,彼此互相促进。江南丝竹、昆曲、吴歌、苏州评弹也对苏州道教音乐也有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的乐器、移植的曲调及演奏技巧等方面。

苏州道士属于正一派,素以吹、弹、打、写、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能写能念的称为法师,能吹、弹、打的称为音和。法师和音和们,有的在宫观里为信众做法事,有的要自行外出谋生,每天上「茶会」接生意,俗称「奔赴应」。为了谋生,他们日夜苦练,下的工夫不亚于过去戏曲界的科班学习,人人都要学会多种乐器。只有在演唱、演奏方面具有高度水平,才有资格担任法事中的「高功」、「都讲」和乐班中的鼓手、司笛等较高的职务。苏州道教音乐就是这样在一代代道士的辛勤努力下,才渐渐臻于精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获得了「姑苏仙乐」的美誉。

四、西安八仙宫道乐

西安八仙宫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又称八仙庵。八仙宫创建于宋代,相传钟离权曾在此处经过黄粱梦感悟吕洞宾而成仙,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于是在此建造宫观;又传说宋代此处地下经常能听见隐隐雷鸣声,人们于是建雷祖殿以镇之;后又传说有一位叫郑生的书生在雷祖殿休息,忽遇八位异人游唾于此,故而便有「八仙」到此之说。金元之际,全真道盛行,人们在此大兴土木,建置道观。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道士伍火然重修殿宇,并扩建东跨院,同时在庵内开坛放戒,将其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后又改为子孙庙。至清嘉庆丙寅年间(公元1806年)庵内主持董清奇募化集资,修葺殿堂,增建西跨院,开坛演戒,恢复道教全真十方丛林体制。同治年间(公元1856—1875年),庵内古柏古槐及部分殿堂遭火被毁;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西逃长安,曾驻跸庵内,因颇赏识那时的方丈李宗阳,故赏银千两,令他修建庙宇,并敕封为「西安东关清门万寿八仙宫」。

八仙宫内现存殿宇道舍均是仿明清风格而建。宫内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吕祖殿、药王殿、丘祖殿及钟鼓楼等。主殿八仙殿,殿内正中供东华帝君,后两旁奉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八位仙人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宫内院落雅洁,环境清幽,奇花异草飘香溢彩,古树名木参天蔽日。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是八仙宫传统的庙会门,届时,前来进香朝拜的善男信女及中外游客成千上万,殿内香火旺盛,磬声不绝。

近千年来,八仙宫保留和发扬了全真教派的道教文化,神奇、美妙的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西安八仙宫的道乐是声乐形式加上法器伴奏,没有器乐形式。声乐形式即经韵唱诵。代表曲目有《澄清韵》《举天尊》《中堂赞》《步虚韵》《慈尊赞》《三信礼》《五供养》《小救苦引》等等。西安八仙宫的道乐都是用闵智亭大师传谱的《全真正韵》,在唱诵方式、曲调旋律等方面,基本完全一样。

「全真正韵」是全国各地的全真道道友公认的通用「当家经韵」,由经词、韵腔、韵板三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全真正韵」的经词韵腔是由士大夫参与创作的,整个韵腔呈现出一股儒雅之风。内容遵循「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宗教信仰和「识心见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导「清静无为」、「救世救民」为基本的宗教思想;形式上以语言精练、形象鲜明、韵律规范为主要特征。音乐形态吸收了儒家「歌诗弦诵」的礼乐教化思想,借鉴佛教「梵音赞呗」的诵唱手法,继承和发扬了道教「乐诵经文」的音乐文化传统,凝聚著儒士出身的道教音乐家的创作智慧。西安八仙宫道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将民俗民风纳入到斋醮科仪音乐当中。因此,其经词内容、文体都与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及民间音乐有著紧密联系。「全真正韵」可以说具有「雅俗兼备」、「以俗求雅」、「雅中存俗」、「雅俗共赏」的特点。

闵智亭,1924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幼年因日寇侵华被迫辍学,由于家学渊源,非常喜爱读《留侯传》及陶渊明诗词,常有出世的想法。他于1941年2月入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华山派。1945年任八仙宫知客、行堂执事。1946年任武汉长春观高功、巡寮等执事。1947年任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知客,研习书画及古琴弹奏。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住西安八仙宫和华山玉泉院。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2004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

第二节主要名山的道教音乐

一、湖北武当山道乐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丹江口水库,背依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倾向天柱,蔚为奇观。自古以来,武当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筑遍及全山,规模宏伟,相传上古时玄武在此得道飞升。

「山不封不名」,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武当山的声名日益昌盛,明成祖时期一度曾位列五岳之上,有「大岳」之称。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我国秦巴地区优秀民间文化与唐代至明代宫廷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武当山宫观道乐大多数情况下是「歌、舞、乐」一体的形式。

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当山始建五龙祠。自此以后,道教的正一、全真等教派先后来武当山开宗布道,历代高道名师也相继在此隐居修炼,长期的宗教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资料。武当山宫观道乐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全,是道乐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遗产。

武当道乐流布于武当山宫观及周围地区。依其活动范围及演唱风格,可分为「山上宫观乐派」和「山下伙居乐派」两大流派。「山下伙居乐派」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武当山周围的乡镇,其音乐主要在为民间举行的各种斋醮活动中运用,对象多是乡民百姓,所以演唱风格比较清新活泼、欢快明朗,具有较浓郁的世俗气息。「山上宫观乐派」是指武当山上的宫观道乐,其演唱者以全真道士为主,也有正一道士。其演唱对象主要是神灵,一般用于日常修行法事和祀典,所以其音乐风格偏于肃穆沉静、典雅幽缓,有较浓厚的宗教韵味和古典音乐气质,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由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道乐具有传统的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武当山道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旋律古雅,内容丰富,有祈愿吉祥的喜庆之乐,还有炼养清修的恬静旋律。听仙乐、悟仙道,可体验一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仙境趣味。武当山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体裁形式可分为「韵腔」和「牌子」两大类。根据演奏场合、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将「韵腔」分为「阳调」、「阴调」两类。阳调多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运用于殿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如赈济、施食等,其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牌子」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类。常见器乐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诵曲牌有《普供养》《斗姥赞》《王母赞》等。按其活动内容,大致分为修道法事、斋醮法事和纪念法事音乐三大类。修道法事音乐是道士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课,简称「早晚课」或「早晚坛」。斋醮法事音乐,是道教祭祀祈祷的仪式活动音乐,供斋念经超度各类孤魂野鬼或亡人,借以求福免灾。武当山的纪念法事活动主要有三月三、九月九、七月半、开光等。

自1982年武当山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武当山特区工委、管委会采取得力措施,加大了对武当山宫观道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武当山宫观道乐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目前,武当山宫观中的「玄门日诵早晚课」、「祖师表」、「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等(全套)科仪音乐都得到了及时传承,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武当山宫观道乐古老纯真的曲调是其他任何音乐所不可替代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科,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二、江西龙虎山道乐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有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是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江西龙虎山道乐属于天师道音乐,又称天师仙乐,发端于我国历代天师世家——嗣汉天师府,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早在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之初,民间在「喝符水、念咒术」为主要手段的法术中,就已经盛行以击鼓、敲盆来烘托行法时的气氛,这便是天师道音乐的原始形态。若由此上溯,则道教音乐又源自三代殷周时的「巫祝」。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尽管是原始的,却是十分优美的舞蹈动作以及悠扬婉转的韵律祝辞。由此可见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天师道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一脉,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中,其传承、流变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十分紧密。它不仅与江西地方民歌、小调、赣剧、弋阳腔有关,而且更广泛地吸取了昆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南方民间音乐的精华。其乐曲在编制过程中恪守「道不离俗(民俗),韵不离歌(民歌),歌不离曲,曲不离器」的传统。民间「俗乐」经道人之手进行道教化后,配合斋醮科仪,加以灵活装饰,变奏处理,从而表现出宗教活动的一种特有氛围。

天师道音乐作为斋醮科仪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与斋醮科仪所展示的实质内容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晋葛洪在《抱朴子·道意篇》中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首,守清虚坐,乞求福愿」。这说明科仪法事只有与音乐结成一体,才能上达天听,人神感应。

千余年来,天师道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和南方戏剧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天师道,因其活动的中心在赣东北,自然地与赣东北的地方民歌、小调、赣剧、弋阳腔联系十分紧密。而以上清宫道乐为原型的「上清腔」则是道教的独创。长期以来,天师府「主管三山符箓」、「掌天下道教事」,所以天师道的音乐又极大地影响了江南的各大道派。在长期的实践中,龙虎山道乐广泛地吸收昆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南方民间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正一道音乐。

器乐的演奏,根据法事的需要,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文场主要配有笛子、箫、二胡、琵琶、三弦、笙、唢呐、中阮、扬琴等管弦乐,其声悠扬细腻,其情委婉动听,引人入胜;武场则配有大鼓、小鼓、锣、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小镲、铛、手铃、碰铃、磬、梨板、大小木鱼、五音木鱼、侧鼓等乐器,其声高吭激烈,其情威武雄壮,既可凸显神的威灵,又可烘托热闹的气氛。

曲牌的运用,因科仪的不同,各有严格的规定。天师道音乐在科仪法事中通用的曲牌有:《望妆台》《步虚》《净秽咒》《乙字大开门》《三宝赞》《迎请师尊赞》《垂廉赞》等;特有的曲牌有:《启请赞》《斗姆十支香》《三官赞》《玉皇赞》等。用于阴醮法事的曲牌,主要有《三皈依》《破丰都》《孤魂赞》等。一般地说,阳醮音乐较为欢快,轻松和热烈,同时又不失庄重,而阴醮音乐则沉闷、哀婉,带有浓重的祈祷之情,常常催人泪下。

走进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便能听到悠扬悦耳的道教音乐,使人仿佛进入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尤其是在做科仪法事时,不同情感的道乐,或肃穆庄严,或剑拔弩张,或清静无为,或祈福求愿……

三、江苏茅山道乐

茅山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句容与金坛两市之间,原称地肺山,又名句曲山。西汉景帝(公元前188—141年)时,陕西咸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筑庵修道,行医济民,茅氏兄弟逝世后,当地群众缅怀敬仰之情,更名句曲山为三茅山,后世简称茅山。

在中国的道教史上,茅山道场自古闻名遐迩,并以「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而盛名于世。茅山宫观很多,最著名的是「三宫五观」,三宫即九霄宫、元符宫、崇禧宫;五观为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乾元观。

茅山道教的斋醮活动,在隋唐时期非常兴盛,到了宋元二代又受到宫廷的宠信,活动十分频繁,文史资料很多。明正统年间出版的《道藏》《茅山志》以及嘉靖时的《茅山志合编》中,对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及目次、唱曲等,甚至醮事所使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都有详细的说明。如关于国醮登坛演练的茅山道士分工,在《茅山志》后编道轶考中就有如下记载:「唱念二十一名:知磬四名,正仪一名,表白四名,清道一名,宣讲一名,训忏二名,引磬二名,手鼎二名,知钟一名,知鼓一名,侍职两名;内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一名,笙四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外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二名,笙三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从此记载可以窥见当时茅山道乐规格之全,气势之大。所以当时寻访茅山的文人学士在观看茅山道教科仪演习,聆听茅山道乐后,挥笔写下:「云璈声里天灯近,知是三真偈帝回。清吟未彻金钟奏,催上朝元午夜香。」

茅山道教的演仪仪师分为「法师」、「经师」、「乐师」、「鱼师」等。法师也称高功,由经过拜法仪式的道士充任;经师主要是诵经拜表,以配合高功完成演仪活动;乐师也称「音和」,是醮仪音乐的演奏人员,承担韵腔的伴奏,并为法师的各种法事活动奏乐;鱼师是击打木鱼的乐师。茅山斋醮科仪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为四类:打击乐器铛、镲、木鱼、铃、板鼓、手鼓、经鼓、磬、大鼓、大锣、大钟、大镲等;吹管乐器笙、萧、笛、小唢呐等;拉弦乐器二胡、大胡等;弹拨乐器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等。

茅山道教斋醮科仪最主要的有「正坛法事」和「度亡法事」。这些醮仪中所运用的音乐可以分为韵腔和器乐曲牌两大部分。从现今收集整理的60余首韵腔和30余首曲牌中可以看出茅山道乐的整体面貌。现在流传的「三茅表」是正坛法事中最具代表性的醮仪,其音乐有著严谨的程式。由《花子笑和尚》《小开门》2首完整的音乐和《卫咒灵》《称职》《圣板》《三茅词》《华夏赞》《腾词进表天尊》《断罡符》《天开符》《三茅诰》等9首曲牌构成,是一部有咏、有念、有白、有奏,并遵循一定程式组合而成的大型套曲。音调上具有江南音乐典雅飘逸、清新明快的特色。其中的《卫咒灵》就是一首很具代表性的韵腔,它是茅山派所独有的韵腔,是一首茅山的颂歌。其行腔安排以及唱词的每一字用较长的拖腔来表达的特点,和北宋时期的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曲线谱的特点十分相似。

由于茅山道教师承关系十分严格,这就使得茅山派音乐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四、山东崂山道乐

崂山是我国沿海的名山,两千年前就被一些方士、道人称为「神窟仙宅」。历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过崂山修炼、游览。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崂山道乐的创编、完善与传播做出了贡献。据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说,诗仙李白曾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

崂山方圆百里,道教宫观林立。早在西汉时崂山就有了道士和庙观,经文和经韵音乐也随之产生。崂山道乐流传至今,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唐朝时又引入了宫廷音乐的韵曲,而后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这种既高雅又庄严神秘的道教音乐,这也是青岛地区最古老、最具有传统意义的音乐形式。

崂山遍布道教宫观和神仙洞窟,崂山之上,云雾缭绕,仙乐飘飘。2006年底,传承千年的崂山道乐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2011崂山非遗节上,闻名道场的「崂山韵」再次响起。「崂山道乐是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盛行时期曾一度成为北方道教音乐的中心。」现今76岁的陈振涛老人是崂山太清宫道教音乐第三代传人,在韩国出生,28年前还是一名大提琴手的他很「意外」地与崂山道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传承人,他最担心的是青黄不接,毕生的梦想就是把崂山道教音乐发扬光大。

1983年,玩惯了西洋乐器的陈振涛组建了崂山道教音乐乐团,这让众人大跌眼镜。据说,当时团内成员只有28个人,还包括一些太清宫的老道长,现在将近30年过去了,很多老道长以及精通崂山道教音乐的前辈都去世了,大半辈子痴迷于道乐的陈振涛继承了崂山道乐的衣钵,并寻求新鲜血液,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近30年来,陈振涛和同事们一共收集整理了崂山道教音乐十个派别的录音带600多盘,相关书籍几十册,堪称崂山道乐最完整的记载。

崂山的道乐分布在一百二十多处宫观之中,依地理状况而分「内山派」和「山外派」。从道乐属性上看,崂山道乐属于全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

所以,崂山道乐除与通行全国的「十方韵」有大体上的共性特征外,又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

「崂山韵」分为韵腔与曲牌两大类,从风格上看,「崂山韵」整体上仍具有「十方韵」的音乐特色,但以「崂山」命名的「崂山韵」,如《崂山吊挂》《崂山步虚》等经韵,就显露出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多数经韵虽未以「崂山」标名,但在演唱风格、旋法特征及结构特征上,具有很浓郁的山东地方情调。

崂山道乐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现在,崂山道乐班的道长们在演奏曲目时已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管子、鼓、木鱼等基本乐器了,他们把扬琴、古筝、琵琶、二胡、编钟、阮、箫、笙等多种不同音色的民族乐器也逐渐融进了道乐,使得经曲更加富于感情和韵味,追求著形简意远、清雅磬淡的自然风格,以便于更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在聆听的同时既能修心养性,又能参禅悟道,品味人生。

一板三眼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一板三眼是四拍子。另外,还有二拍子一板一眼。

第三节主要地区的道教音乐

一、川西地区道乐

川西地区是道教在四川的主要活动中心之一。两千多年间四川境内仙乐缭绕,道统不断。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民间出现了许多以道教科仪为业的伙居道士,他们分属于两个民间坛门:广成坛和法言坛。此外,各地还有许多自设的道坛,如霞真道坛、全德道坛等。川西的著名道观属于全真派,民间性质的道坛属于正一派。

川西道教有静坛和行坛之分。静坛,即道观。行坛,即民间坛门。从音乐上看,静坛掌握的音乐多数为声乐曲,器乐曲较少;行坛掌握的多是器乐曲,少数为声乐曲。

川西道教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韵曲,又称「腔赞」或「赞子」,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乐形式与曲体完整,采用咏唱形式演唱的道曲。韵曲有北韵和南韵之分。北韵是川西静坛运用的韵,它一直在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和灌县青城山三大著名道观沿用。其曲目有60余首,有56首收录于原成都二仙庵刊刻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音乐宗教气氛浓郁,曲调典雅肃穆。南韵则在川西所属乡镇流传,所知曲目大部分存于《广成仪制》有关的科书中,少部分与早晚功课经中的曲目相同,共计约40余首,用的是广成韵唱法,如《十伤符》《十供养》《三宝赞》《开宝笈》《玉炉香》等。此类音乐有很明显的民间色彩,世俗气息浓郁,与地方音乐关系密切。二是吟诵曲。这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歌腔风格较弱,调式调性相对独立或不够独立,但又具有一定声调起伏和完整的五声音阶的声乐体裁。其中又可以分为「朝韵」和「诰」两种形式。朝韵又称「请圣板」,是专门用于斋醮科仪中高功独唱的声乐曲,曲调婉转,调式明确,旋律有较强的抒咏性。诰是专门用于课诵仪式中道士们吟唱的声乐曲,其调式调性不够独立,声调起伏较小,基本按照语调高低的自然形态加以发展,略有歌唱性。三是朗诵曲。是一种完全按照语言声调高低,介于吟诵和念白之间的体裁,词曲结合紧密,声调起伏较小,结构缺乏独立性。如《净心神咒》《净口神咒》等。

器乐分为细乐和大乐两类。细乐又称「小乐」,通常指以笛子、铛子或钹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柔和、音量较小的乐器所合奏的音乐。细乐包括笛子曲牌、法器牌子、铛钹牌子三种形式。笛子曲牌以笛子为主奏乐器,套以铛子、引磬、小木鱼、堂鼓等打击乐器合奏,所以也称笛子套打。道观中用的曲牌只有七八首,它们是《小开门》《柳青娘》《扮妆台》《满江红》《将军令》《朝参》《汉东山》《南景宫》等。

而在民间道坛行坛音乐中使用的笛子曲牌多达160余首,除包括上述道观中使用的曲牌外,大都与川剧舞台上的笛子曲牌通用。如《沽美酒》《秋色芙蓉》《普庵咒》等。法器牌子以钹钟、朝鼓为主奏乐器,配以磬、吊铃、大木鱼、铛子、钹子等法器合击,如《起三落四滚五槌》《老四槌》等。铛钹牌子以铛子和钹子为主奏乐器,配以引磬、木鱼、堂鼓等法器合奏。这一牌子多用在韵曲的引子、过门和尾声部分,常用的有《朝山会》《起板》《过板》《收板》等。大乐仅限于行坛使用,以唢呐或大鼓、大锣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刚强、音量较大的乐器合奏。如《粉蝶儿》《醉花阴》《鱼骨令》《三五七》《长槌》《飞梆子》《溜子》等。

二、澳门地区道乐

清末光绪年间,澳门正一派伙居道士周升真道长跟广东罗浮山冲虚观全真派至玄真人梁叔雅道长道谊深厚,私交甚笃。周升真得到梁叔雅的传授,道教两大派音乐便借此机缘在澳门渗透交融了。此外,1923年及1933年,广州三元宫和罗浮山冲虚观两次应澳门镜湖医院的邀请,莅澳设坛启建风灾及迁义庄万缘法会,广东的全真派道观的科仪与音乐,也因此流存濠江。由此,澳门正一伙居道士做道场时,把庄重典雅,具有浓厚宫廷韵味和古典全真派音乐融入其中,形成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兼蓄两派的特点,别树一帜。经过了200多年从没间断的承传,发展成为具本土特色的音乐。

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澳门渔业兴盛,渔民喜庆嫁娶,新船入伙,酬神及葬礼,陆上庙宇恭贺神诞,举行中元法会,或居民红白二事等,都礼请伙居道士做道场。当时伙居道院多达近三十所,伙居道士约有四、五十人。澳门伙居道士为渔民所做的道场,无论是吉祥的或度亡的,在科仪方面都以正一派为主,道场音乐沿用风格清新明快且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正一派音乐。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依据传统道教音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是经文配上曲谱的诵经音乐,依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又划分成极富旋律性的韵腔、念唱式密咒腔和宝诰腔、吟诵式的讽经腔三大类。韵腔方面大概分为赞、朝礼及吊挂三类。在道教经文中对诸神的祝赞及祈祷的美词,称为「赞」。「赞」多以规定格式的词牌或不同句数的诗写成,并谱上不同曲调。「朝礼」是神的尊号或祝愿。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赞」和「朝礼」,其韵腔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宫观形式,俗曲比较少见,并以铛及鼓作为主要击乐伴奏。「吊挂」是以至善之文词作赞颂。多以四言、五言、七言、四五言、四七言的词句,谱上不同曲谱。澳门道教科仪吊挂音乐,当中有情调庄严肃穆的曲调,也有改编自为人们所熟悉的广东民间小调。

器乐方面,澳门的道教科仪音乐的「正曲」有「序」与「过场」两种。「序」是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其中的一项特色。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惯以一节称为「序」的音乐作为过门,连接两段「吊挂」或作为一段曲谱的结束,这方式有别于其它地方仅以敲击乐作过门的演奏。「序」有《七星序》《双串七星序》《卫灵序》《十供序》及《九锤序》等。澳门道教科仪的「过场」曲牌多改编自广东小曲调,如《到春来》《一锭金》《上云梯》《下西岐》《三宝佛》《金不换》等。若仅以铛、鼓、钞、锣敲击乐作为过门的鼓法,则称为「四平」。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耍曲」,有纯敲击演奏的发鼓(擂),或配合管乐演奏广东粤剧排场《碧天贺寿》《八仙贺寿》《玉皇登殿》或《大开门》《锦帆开》等曲牌。这些过场乐曲,均以大锣大鼓衬托。

敲击乐是道教科仪音乐最为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右手操鼓左手操铛的法师,是道场音乐的领唱及领奏者,口唱各种韵腔时,左右两手同时分操鼓铛,配合曲谱击出百变悦耳的鼓法及铛法,同时要关顾指挥整个道场音乐,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在道教科仪音乐中是难得的技巧,也是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目前保存在澳门地区的道教科仪音乐曲

目,大大小小统计起来多达500余首。中国内地一些重要的道教宫观及道场,如湖北武当山、北京白云观、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四川青城山、上海城隍庙、广东罗浮山冲虚观、广州三元宫等,其科仪音乐的数量现今都没能够赶超澳门的水平,可见,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其曲目数量之多乃名冠前列。

澳门道教音乐本土气息浓郁,地方民间音乐特色鲜明,并具有正一派和全真派经韵音乐混融的特点。道教音乐历来与地方民间音乐血肉相连,尤其是正一道派,斋醮讲究音乐,吸收、融汇地方民间音乐更为主动和自然。澳门的伙居道士,其宗源大都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从广东顺德、中山、珠海等地迁徙而来,属于正一教派。他们把广东当地的正一派道教科仪和音乐带到澳门并与本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本澳乡土气息和广东地方民间音乐特色的澳门正一派道教科仪音乐。又由于广东的全真道士在二十世纪初数度莅澳结缘及启建道场、奉行法事,全真派的经韵音乐也得以存留于濠江,澳门正一道派科仪音乐借此吸纳采用。因此,澳门道教音乐中的韵腔,隐约浮现著全真正韵的影迹。可以说,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具有正一派和全真派经韵音乐混融的特点。

三、台湾地区道乐

台湾道教音乐是由中国内地沿海地区流入,并与当地民间习俗与民间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道教音乐。

台湾主祀道教众神的宫观有4000多座,道教信徒约500万人。早在1950年,就以正一派道士为骨干成立了台湾省道教会。台湾道教依方位分为南北两派,其音乐风格迥异。南部道曲有阴柔之美,唱念之法注重抑扬顿挫,唱腔中音与音之间常用喉咙特殊的振动产生特殊的韵味;北部的道曲则具有刚健之美,唱念之法为圆腔式,歌唱方式与一般的民歌相同。南部的科仪表演较为宏大,经韵的结构缜密,科仪的表演形式、法事的规模等都具有一股雍容典雅之风;北部科仪的表演规模较小,经韵的结构也比较松散,呈现出一种平实之象。

台湾道乐依据其源流可以分为三大系统:道教固有音乐、南管音乐、北管音乐。道教固有音乐即南部大部分的经韵乐章,保存于福建泉州地区的中原古乐,盛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闽南人社会。南管音乐指的是南部醮场、功德仪式中含有的南管曲调。北管音乐是流行于台湾的民间音乐,主要来自北管的铜鼓乐。

台湾道乐分为器乐与声乐两部分。器乐根据演奏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吹打音乐与锣鼓音乐两类。吹打音乐多以唢呐曲牌与锣鼓牌子连缀而成。其奏法是开始由铜锣鼓奏一段,接著是两只唢呐演奏曲牌,这样锣鼓段与唢呐曲牌循环反复。锣鼓音乐主要用于道教科仪动作性较强的法事。如南部科仪《召四灵》的「舞剑」、《禁坛》的「收禁命魔」,北部科仪《敕水禁坛》的「敕水」与「敕剑」。

台湾道教科仪中使用的乐器,尤其是后场使用的,都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如唢呐、壳子琴、扬琴、笛子、萧、鼓、钹等等。

声乐部分,无论是南部还是北部,在演唱方式上大体一致,分为「引」、「曲」、「吟」三种。「引」是指加伴奏的歌唱,唱法与「吟」相似,只是其歌词有一定的形式和格律,犹如宋词中的引或南北曲中的引子,这种唱法俗称「牵调」、「牵曲」,意思是将一支曲调引长歌唱。台湾南部道曲中用此方式演唱的有《道场进茶》《茶赞》等。「曲」是具有一定拍法的歌曲形式。它有一定长度的乐拍和乐句,只要歌词的格律相同,就可以使用同一个曲调。如《步虚词》《赞道歌》《三启颂》《雁过沙》等。「吟」是一种徒歌,没有乐器伴奏,以简单的旋律配以自由、无固定拍法的节拍歌唱,吟咏的节奏长短随曲文、句法而定。吟又有一般性吟唱和说白夹吟唱之分。说白夹吟唱的方式,用吟的地方常随道士功力的深浅而不同。一般吟唱时,整段词文全用吟的方式,调比较低,加上舒缓的节奏,从低沉的音乐中衬托出法事的庄严。

四、香港地区道乐

香港早在明清时期就受到广州三元宫、惠州元妙观及罗浮山冲虚观的影响有道教传入。20世纪初,先天道在香港大为流行,先后创立了万佛堂、芝兰堂、九龙道会龙庆堂、香港道德会福庆堂、紫霞园等。1930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家全真道馆——蓬瀛仙馆,属全真道龙门派。香港现有全真道馆40多个,最著名的有圆玄学院及青松馆,其音乐代表著香港全真派音乐的主流。

香港全真派音乐广泛应用于道教的各种斋醮科仪。在科范仪式中,香港道乐也是声乐、器乐类型曲目兼用。声乐曲目的咏唱、吟诵方法在经文中注有:「白」、「读」、「宣读」、「诵」、「令」、「称」、「举」、「念」、「和」、「宣扬」、「唱」、「赞颂」、「赞」等字眼,这些具体可以分为朗诵、吟诵、唱赞等形式。朗诵是介于念说与吟唱之间的声乐曲调,它用提高嗓音朗诵,注重语言声调的自然起伏,旋律性不强,只在句末落韵收音,一字一拍,节奏单一,以木鱼击节数拍。吟诵是介于朗诵与歌唱之间的声乐曲调,它在朗诵的基础上对语言声调作进一步夸张,多伴有曲调及音乐的高声唱诵,用磬和木鱼伴奏。

在香港全真派道教科仪音乐中,器乐曲主要采用合奏形式演奏,通常使用唢呐、笛子、喉管等吹管乐器,还有钹、锣、鼓、铛、木鱼、手铃等打击乐器。器乐曲在科仪中主要用于以下几种场合:一是仪式中念唱经文之前,经生入坛时的打击乐前奏;二是仪式中念唱经文之前,经生站定各自位置,整理衣冠时的吹管及打击乐前奏;三是仪式进行中的吹管打击乐间奏;四是仪式完毕时,经生出坛的打击乐尾奏。在旋律乐器配置上,「朝科」必定包含唢呐,「忏科」以笛子为主,对亡者的「摄招科」、「破地狱科」、「点灯散花科」使用笛子和喉管。所使用的器乐曲牌多取自戏曲曲牌改编而成,可长可短,也可终止在不同音上,灵活循环重复,以配合仪式的需要。

香港全真道教科仪音乐源于广东,虽然随著时间的推移,道曲有所改变,风格上也发生些许变化,但曲调上仍保持原貌。同时,内地流入的一些民歌和戏曲过场音乐,也广泛地应用于道教科仪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香港道乐与内地流传的民间音乐关系密切。

邋遢道人张三丰

张三丰,明代道人。名全一,或名君宝,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史书上说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裁,寒暑只有一衲一蓑。张三丰曾游栖于武当山,明太祖、明成祖屡次遣使求之,均不遇。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