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X哈奴曼之風(來自豆瓣)

來源:douban.com/note/6666871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晶元產業發展,還有國產操作系統等等的東西。

一段關於國產晶元和操作系統的往事

我同意國家應該高瞻遠矚,提前佈局。我也同意我們喪失了很多機會。

但是我也要說,如果大家仍然只盯著最光鮮的產業明星,那麼我們會繼續喪失後面的機會。

先說晶元。中國發展晶元產業在八十年代最可惜的是什麼?不是沒有搞cpu,而是沒有搞好晶元代工。飯是一口口吃的。你先佔領了一個行業的低端,各個邊邊角角大致摸清了,然後上高端,那是水到渠成。你一開始就上最高端,做出來cpu沒有下游配合,那麼除了軍工應用,有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說不需要做,而是不應該讓非軍方的私營企業來做。

做存儲器,然後工控和主板,然後在自己的主板裡面逐漸用自己的晶元替代板子上面的周邊晶元,最後上自己的cpu。這是一個比較可靠的線路圖,中間路線不能隨便跳過,整個路線大概率也是賺錢的。

打個比方說吧,中國體委如果也是聯想這脾氣,想在奧運上面拿冠軍,一開始就要拿足球的,覺得乒乓球沒意思不搞,那麼估計到現在中國奧運冠軍還是零……

我來講一個美國國內的cpu競爭的故事吧。總所周知,cpu是intel發明的,8086系列是pc產業幾乎壟斷的地位,最怕amd倒掉的就是intel怕壟斷調查。

那麼80年代intel的局面是什麼呢?intel的主業是存儲器,cpu是8086,兼容的z80,還有摩托羅拉的6800系列等競爭。其中從摩托出走的幾位理想主義者發明瞭兼容的6502,比傳統cpu更小,免費授權誰都可以自己做,價格只有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性能提高1/3。著名的任天堂紅白機,蘋果pc都是用這款晶元。其中蘋果還是個人pc的發明者,基本壟斷市場。看起來似乎通訊巨頭摩托的兼容系統準備統一市場了。intel不如做存儲器算了。

然後呢?IBM公司為了反擊,找了一個兩人小組,零件全部外包,操作系統買了關係戶家小孩的半成品,也免費授權……局面就因為兩個工程師半年反轉。

大公司的能力和積累就是這麼不講理。而衰敗,往往是連續多個失誤造成的。那麼arm晶元是如何起來的呢?非常簡單,和pc崛起一樣,彎道超車,我不在傳統領域和你競爭。

就連微軟這麼牛氣的公司,面對新領域,也是一樣的先兼容再修改,打擊。就這樣還經常不成功。真不知道聯想在低端配合都沒有的時候就撿著最高端的鮮亮部分挑戰,是多麼自信。

====================

大家都知道臺灣和韓國的電子產業發達。實際上,日本一直都有自己的cpu研發體系,自己的晶元生產線,技術投入也很高。但是日本電子產業還是衰落了。一大原因,就是日本自有的晶元,是靠自家產品使用而帶量,並沒能成為國際主流。美國扶植臺韓代工,也打擊了其低端的現場改進能力。

臺灣電子產業最早一大批訂單來自哪裡呢?幾乎全部來自代工。有沒有自主生產的cpu呢?國產的盜版遊戲機,大多是臺灣造的改版6502。臺灣正是因為從主機板、圓晶廠,pc組裝這些一點都不高大上,非常繁瑣累人的地方做起,纔能夠積累起現在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當然後來臺灣買幾家intel兼容晶元公司,也是有年頭了,屬於有想法,沒成功。在消費領域,天然就是壟斷的,正面挑戰完全是無謀而不是勇敢。

有人說三星的崛起是靠舉國體制。沒錯,但是,你也要看到,美國為了分散對日本依賴的扶持,韓國長期低端產業的整合,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聯想作為一個pc終端生產商,沒有花心思做自己主板上大部分晶元的國產化,一開始就奔著cpu國產化。最後弄出來一個根本不想搞科研的老總,只能說,一邊太理想主義,另外一邊又太買辦短視。

==========

以華為來說,大家都知道華為的麒麟晶元。其實用的是arm核的定製版。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華為之所以能自己造晶元,是因為華為長期在交換機上,早就習慣用自有晶元代替購買,從IO到工控(簡化+複合版的cpu,DST等),從而節約大量成本,嘗到甜頭。做自己的cpu,只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但是究極原因,還是因為利用了美國公司的內鬥,沒有在主流產品搞自己的產品一步到位挑戰,而是兼容加彎道超車。

在戰略理想上,不能放棄:在戰術上,要小心翼翼,迂迴妥協。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晶元進口的最大市場,可以說低端的進口替代已經水到渠成,可以開始往高端試探了。但是,也要看到,雖然看到晶元產業大家就想到cpu,但是實際上晶元產業裡面cpu只是利潤最高的(嗯,很多時候都不如存儲器啦)名頭最響的,並不是數量最多銷售額最大的。如果大家都只是為了搞個大新聞而不是以錢為本維護自己的產業鏈 ,如果大家仍然是一窩蜂的做cpu,做個南北橋或者IO晶元都覺得掉價,都做紅花沒人做綠葉,演白雪公主有七個公主零個矮人,恐怕這事短期內還是會迎來一批「涼涼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