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这只猫关注作者,第一时间获取更新

王修死了,也就没人做事了。

想做事的人可能还有,晋军北伐,哪个不是抱著一腔热血来的。但王修的死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心为你刘家考虑,反而要被你摘掉脑袋,这种赔本买卖,谁还肯干?

所以,当王修死后,刘义真身边只剩下一群小人敢出没,哄上位者开心,这是他们的专长,当然像刘裕那样的品种他们哄不了,但刘义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色,正是他们最好的施展对象。而心怀家国天下者,则完全被挤出了权力中枢之外。

关中立刻失去了秩序。

史载,「人情离骇,莫相统壹」,人人都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打砸抢的暴乱分子开始大行其道。

刘义真没办法,有办法的人也全都被他屏蔽在外了。在这种时候,这个当世最大的熊孩子,又干了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他把军队全部召进长安城里,然后关上城门。

外面乱就乱吧,我不管,反正我得有人保护。

这完全是出自于本能的做法,刚进入青春期的小男孩,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像青蛙,努力鼓起腮帮子,让自己看起来大一些,别人不能小瞧了自己,但一旦事到临头,他就方寸大乱,只知道按本能反应行事。

真要论起来的话,悲剧的源头还是在刘裕身上,谁让他不肯相信外人,放一个小娃娃在这么敏感的位置上呢。所以,他辛苦北伐下来的功绩被丢掉,也怪不得别人了。

刘义真这么做,让刘裕千辛万苦收复回来的地盘,就此丢了一大块。

收拢军队,坐困孤城,相当于给胡夏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外面我都不要了,你们拿去吧。

胡夏人非常上道,完全没有客气。

赫连𪻺这个皇子要比刘义真有出息得多,拥有年轻人所特有的锐气,晋军一退他就进,领军在长安周围转了一圈,关中郡县全都倒戈投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刘裕用万千人命打下来的江山。赫连𪻺甚至还试著打了一下长安,不过他的本事比不上他的胆子,没打下来。

没关系,个头小的啃不开城门,还有个头大的,反正刘义真帮著胡夏人创造了这么好的局面,胡夏骑兵可以轮番上来练手。

赫连勃勃亲自来了,他领军屯在咸阳,离长安只有五十里。有他在这里呆著,长安城内的军民连出城打柴都不敢,只能姿势僵硬的困在城里。

而且赫连勃勃也缺德,他一向锐气逼人,从来都是进攻再进攻,这次却一反常态,就老老实实的屯在咸阳一动不动,呆呆的恐吓刘义真。

他选择了最正确的做法。

赫连勃勃从来没有跟汉军交过手,但也知道汉人守城的厉害,他的骑兵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去进攻长安的话,很大的可能会一批批连人带马撞死在长城高大的城墙上。既然如此,那就等一等,反正时间站在他这边。

他并没有等太久,倒不是因为长安城沉不住气,刘义真这个极品熊孩子,已经吓到不知所措,完全拿不出任何举措了,赫连勃勃如果不动的话,他是真有可能一直呆在城里,直到城内再次发生吃人惨剧的。

另外一个人先动了。

刘裕一生在沙场上度过,对局势的判断能力无以伦比,他一听到长安的战报,立刻就知道关中守不住了。一代枭雄,行事也是异常的果断,既然关中保不住,那好歹要保住自己的儿子,总不能把本钱全部砸光,于是立刻派出经验丰富的大将朱龄石北上,接下镇守长安的重任,同时下令召回自己的儿子。

作为顶级名将,刘裕能一眼看出潜藏的巨大危机,晋军主力虽然毫无损伤,全都被刘义真收进了长安城内,看起来只要替换掉主将之后,还能跟胡夏人有一战之力,但他下给朱龄石的命令非常有意思,完全没有面授机宜、传授他如何如何跟胡夏人周旋之类,而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你一到长安,立刻让刘义真轻装出发,全速回江南。如果你判断关中守不住,马上和刘义真一起回来!」

赫连勃勃既然出动了,那除了刘裕自己亲自出马,别人是不可能顶得住的,刘裕知道这一点,晋军的大部分将领也知道这一点,只能趁著局势还没有糜烂到不可救药,能跑多快跑多快,从死神手里尽可能保留下来实力。

很可惜,有一个人不知道,而偏偏不知道的这个人,非常要命。

刘义真完全不懂得赫连勃勃的可怕,接到父亲的调令之后,他瞬间就轻松了下来,终于可以回家了。

一身轻松的刘义真,优哉游哉的上路了。

他走得非常慢,一部分原因是主观的,他根本没意识到有个死神正在后面盯著自己,另一部分则是客观原因,他根本跑不快。

刘裕在长安时的行为,已经给这次北伐定了调,这次根本不是来解救故土百姓,而是征服敌国,对付敌人, 当然可以残忍一点,能抢多少就抢多少。于是晋军在东归之前,士兵大掠全城,财物、女人装得大车小车,只能在路上慢慢的走,一天前进不了十里地。

傅弘之看不下去了,这是个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将,知道再这么挨下去,多半得把命送在这里,于是建议刘义真丢了东西撒开腿快跑,保命要紧:

「主公让我们全速东归,我们最好丢掉抢来的财物,全军轻装前行,免得被敌人追上。」

刘义真是个非常好说话的人,在史书的记载中,谁劝他都听,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只有一次没有接受劝谏的记录。

很不巧,就是这一次。

或许是沈田子和王镇恶内斗的时候,傅弘之云里雾里的被牵连了进去,所以刘义真对他一直有极大的防范,上一次派他用五千人进攻两万胡夏骑兵,这一次,又决绝的拒掉了他的建议。

也拒掉了让全军摆脱悲剧命运的机会。

在赫连勃勃神出鬼没的骑兵面前,以步兵为主的晋军很难有跑路的机会,除非是像刘裕那样根本不跑,停下来以步战骑,大战一场,把骑兵打退了,就可以悠悠荡荡的甩著膀子回去了。现在既然决定了要跑路,那即使是光著屁股,也很难保证能跑得过骑兵,更何况是带著这么多的赃物?

晋军被追上,是必然的命运。

走到青泥之后,胡夏人的前锋咬住了晋军的尾巴。唯一靠得住的傅弘之做了最大的努力,他曾经创造过以五千人接连打败两万骑兵的奇迹,此刻,他再次拿出了当初冲阵的气势,挺枪跨马,冲锋陷阵,气贯三军。

可惜,这次他没法创造奇迹了,敌人太过强大,这次的对手是赫连勃勃,而且赫连勃勃为了保证留下这群凶悍的东晋大兵,是倾全国的兵力来追的。

傅弘之力竭被俘;朱龄石见事情不可挽回,烧掉长安后退守潼关,在路上遇到弟弟朱超石,一起被夏军俘获。

这些从南方来的晋将,一改「南人柔弱」的固有印象,在事败之后展现出了绝顶的凶悍,没一个人投降,全部被胡夏人所杀。

唯一略微有点遗憾的是刘义真,这个顶级败家仔,毁掉了汉人历经数代北伐才拿到的最大战果,坑死了大量的精兵猛将,但偏偏自己从战场上成功的溜掉了,单骑逃生,保住了一条命,直到十八岁那年卷入夺储之争,才被权臣所杀,告尉了在青泥关上被他推入地狱的万千将士。

青泥之败后,刘裕费尽千辛万苦的北伐,却被赫连勃勃毫不费力的摘下了最大的果子,世事弄人。但刘裕从来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他信奉的是以牙还牙,而赫连勃勃一代枭雄,他只是忌惮刘裕,真要互殴的话,他也不会腿软。

眼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即将爆发,这个时代的步兵之王和骑兵之王,就要在战场上硬碰硬的分出个高低了。

但在此时,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天下最强的两大名将,却在此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罢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