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

注2:本故事BIM纯属噱头。

从审图部回去BIM办公区的路上,方嘉升再次穿过各个设计部。这里就像一个繁忙的菜市场,每个人都为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应接不暇,没时间去关注一个落魄的路人,不管这个路人心中曾经有过多大的志向,也顶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自己那些繁琐的工作相比,不值一提。

回到BIM办公区时,蒋海与Tandy正要离开,他们手上都拿著记事本和钢笔,一副准备去开会的模样。

「嘉升,图纸过审没有啊?」临走前,蒋海向方嘉升问到。

「唉~过不了。总工太严谨,连常总都掰不过他。现在让我们输出CAD图纸,然后交给老黄他们按院里的出图标准修改。」方嘉升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脸上如常挂著笑容。

小孩子遇到挫折,可以撒泼耍野或者痛哭流涕,用剧烈的方式把负面的情绪发泄出去。但成年人遇到挫折,却只能沉默接受或者以笑相对,用安静的方式把负面的情绪埋藏在心底。不然就会被上司、同事、旁人冠上「幼稚」、「脆弱」、「胡闹」等莫须有的罪名。为了不变成办公室里的边缘人,不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人们只能抛弃本性,按工作环境的要求切割自己。

看见方嘉升那充满无奈与苦涩的笑容,蒋海能感受到他的失落。但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输出完CAD文件给黄艺贤后好好休息。

把从BIM模型中导出的CAD图纸都发给黄艺贤后,已经是黄昏,夕阳如常从窗外照射进办公大楼,给整个BIM办公区染上一层昏黄的滤镜,徒添几分落寞。方嘉升疲倦地站在窗前,看著落日与地平线相切,像是床头柜上一盏功效显著的催眠灯,照得他昏昏欲睡。而他,在这次「玛瑙」项目暂告一段落之时,希望自己可以继续保持清醒,趁著这个空挡,好好去思考一下那个问题。于是他决定到咖啡厅去坐坐。

日落时分的咖啡厅总是带著一股陈旧的味道,就像尘封在记忆里的场景般幽静,却又总能勾起人潜伏的回忆。方嘉升点了一杯美式热咖啡,没有加糖和奶精,任由强烈的苦味刺激自己味蕾,从而保持大脑的清醒。他坐在落地窗旁的吧台边上,但并没有去看窗外的景色。他闭上双眼,双手扶著额头,开始聚精会神地寻思那个问题:还要不要继续研究BIM?

方嘉升并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从「玛瑙」项目刚开始,就一路障碍重重,还是能坚持下来。但现在,他不确认是否值得继续坚持。

最先出现在他脑海中的,是他还没接触BIM时的场景,当时他还在设计部做方案设计。由于明白自己的设计天赋不高,所以在努力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还去研究各种能够提升效率的工具,希望能作为自己天分缺陷上的弥补。

不过,按照当年黄艺贤的说法,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工具只能提升效率,却无法创造灵性。就像很多画家在敞亮宽阔的画室里依旧只能画出无数庸俗的作品,而斯特里克兰却能在他那个阴暗狭小的破房子里完成一幅幅传世佳作。所以方嘉升也始终未能得到领导的看重,只能作为辅助角色存在于设计部中。

然后Tandy来到设计院开BIM讲座,出于对工具的敏感,方嘉升是整个设计院里少数因为对BIM感兴趣而去参加的人。他著迷于BIM技术能为设计阶段带来的影响:更智能的实现方法、更直观的设计体现、更丰富的数据参考、更开阔的创造思路……他明白BIM无法弥补他在设计天赋上的缺失,但至少能让他对设计更有掌握,同时他也认同未来是属于信息化与智能化这一观点,于是才投入到BIM的研究中。

即使是在被审图总工驳回BIM图纸的现在,他仍然相信BIM是建筑设计行业,甚至是整个建筑行业必然要容纳的东西。它会像辐射一样,渗透到这个行业的血肉与骨髓,甚至把这个行业穿透,引发剧变。

但是,这是过程到底有多漫长呢?谁也不知道那个时代,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在它到来之前,还要做多少无用功?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这个无底洞中是否值得?

而最让方嘉升苦恼的,并不是对技术的怀疑,而是对现有制度的无奈。工具无法解决天赋的缺失,技术也无法解决制度的不完善。在相关制度都没有与时俱进,为BIM做好准备的当下,想要实现BIM设计感觉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回到设计部门,等待环境……

「JiaSheng,Are you ok? You look like very tired.」Tandy突然出现在方嘉升身旁。他右手还拿著记事本和钢笔,应该是刚开完会。而左手拿著加大杯的焦糖玛奇朵,甜度与他肥胖的身形相称。

「Im fine……thankyou."方嘉升稍有慌张地回答。

「你还是跟我说中文吧,哈哈哈哈。」Tandy一直嫌弃蒋海、方嘉升等人的英文发音不好。

看见方嘉升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回话,Tandy接著说:「BIM模型出图的事情,我知道了。你不用放在心上面,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其他国家,也经常这样。不要灰心,你们中国人也经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总有一天能做好的。」

「其实……我跟蒋海早就设想过BIM图纸不会过审,只是亲眼看著自己的成果被否决,心里比预计的难受很多。以为可以通过BIM完成一个设计,还是在最后一关被判死刑。BIM设计还要多久才能走通,我一点头绪都没有。」方嘉升说话时,没有看Tandy,而是低头凝视著手中深黑的咖啡,像凝视著深渊。

「你接触BIM也好几个月了,为什么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

「什么?」方嘉升抬起头,满脸不解地看著Tanyd。

「BIM是关联到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这个你应该知道吧。」

「我知道,但是……」

「但是,你却盯著设计不放。决策、施工、成本、运维,还有6D、7D等等等等,你都看不见。」

「因为我们在设计院啊!」

「那又怎么样?难道设计院就只能做设计吗?BIM既然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就意味著它是超越设计阶段的存在,我们在BIM里面会有很多选择,不要拒绝它们。你用BIM做完设计,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还可以给施工的人提供协作,让他们盖的房子跟我们的设计一模一样。我们可以把模型送给成本,让他们的价钱计算得更准确。我们掌握了房子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以交给管家,让他们把房子管理得更好。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为设计院创造的新效益,也是设计想法在后续工作里能实现的保证,你为什么不去想想它们?」

「话是这样说,但我始终是设计师,总要以设计为本。」

「你就这么确定,自己一辈子都当设计师?一辈子都留在设计院吗?不要让自己现在的位置,限制自己以后发展的可能性。我对大家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是在设计院,但我们早晚要把BIM推向整个姚蓝集团。我希望你能通过BIM,接触更多设计以外的事情。施工也好,成本也好,运维也好,反正要把盖房子这件事情,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弄得清清楚楚。甚至连计算机,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等新东西新科技,都能弄得明明白白。就像你们中国人说的,要全面发展。那么,不管你以后去到哪里,都能独当一面。」

「……」方嘉升没有接话,他虽然认同Tandy的观点,但一时半刻又无法理解透彻。于是眉头不禁轻轻皱起。

看著方嘉升思索的样子,Tandy笑说:「哈哈哈,没关系。你慢慢想想是不是这样。我可以向你保证,在BIM这个平台上,你会有更多路可以走,也可以走得更远。」Tandy喝了一口焦糖玛奇朵,然后站起身来,一边把吧台上的记事本跟钢笔收起,一边继续说「好啦,我们出发吧,今晚要好好庆祝一下。」

「庆祝?庆祝什么?」

Tandy看著一脸茫然的方嘉升,露出满脸笑容,说:「刚才开会,高层对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很满意,也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计划很有信心,所以批准我们成立BIM设计研究部,扩大我们团队的规模,让我们把BIM技术推广到整个设计院!」

这时候,太阳早已沉睡在地平线之下。夜空只留下一片幽深,上面悬挂著的几颗暗淡的星,像失落中若隐若现的新希望。

(未完待续)

注3:阶段总结

不知不觉连载到第十话,算是阶段性完结。感谢读者们一路陪伴。

这十话都是边写边想,很松散,多谢大家见谅。我希望后续故事能写得更好,所以想先好好规划(拖更)一下。

如果各位喜欢这篇小说,希望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转发分享或者点个「赞」。

前世搬砖三千皮,换今生一起装BIM。

注4:感谢阅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