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是在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500年间产生和成熟的(与《荷马史诗》同时),至于小说,是在中国过三千年文明史中最后一千年的事。著名汉学家王西里曾经说:「在创造精神以及表述的典范性和科学性上,中国文学确乎逊色于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然而,较希腊和罗马文学的那学遗产而言,可以说,中国文学在规模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更胜一筹。」我倒同意他的观点,唐诗、宋词、元曲、戏剧都是我们国家文化艺术的瑰宝,

而文学被确认为人类文明必须的部分是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时期。在那个时代有两件事情可以值得探讨,

第一是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美文(以赋为长篇韵文)的出现,它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开幕,开创了以帝国的首都、狩猎、祭祀等素材的叙述性文学开端。辞藻华丽、韵律优美对后世有影响。

第二是,司马迁的《史记》,文字成熟,开辟了对历史的尊重的传统,司马迁抱有极强的写实主义精神,叙述了各种人物,包括了帝王、政治家、商人、后妃等人物,显示分裂的现实,可以说是对当时汉代帝国安定与繁荣表面下的对抗。

从公元3世纪到三国时期,抒情诗此时成为文学的中心形式,「五言诗」是诗歌主要形式,「四言诗」和「七言诗」是附属形式,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普遍抒发的是对人生怀疑、对人存在宇宙见的渺小感。如曹操所表达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中国文学的层次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包括历史、哲学以及雅文学和俗文学等各种著作的整体。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精神的内核,也使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普遍性行为,文学成为了生活的必要部分,作为取得古代读书人的资格和任务,必须要求参加政治、文学创作、哲学活动,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古代读书人的生活。

科举考试也即录用官吏的考试的题目,是考诗的,所以,参与政治活动是与文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已成为普遍必需的教养,倒过来,参与文学活动者也应该有参与政治活动或者应该有强烈的欲望。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韩愈作为文学家的同时,也是国家重臣,指导并影响了后世各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古文运动」、「骈文复兴」都是受其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影响。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孔庆东曾经说过:「文学史从来是权力史,政治史」。仅仅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儒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君权、政治家等控制下,参与文学活动的人当然数量极多,在唐代三百年,有诗流传至今的共2200人,宋代「重文轻武」的倾向,又使人数接近到4000人,随著自然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势力扩大,读书人数量增大,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文学创作的一股热潮,人人都可写诗作文,呤唱风花雪月、虫鱼鸟兽、山川美景。文学创作的主要还是抒情诗和历史、随笔式散文。

然而人多了,创作质量必然有好有坏,文学创作开始走向了普遍化。小作家们往往会失掉个性的语言,千篇一律地模仿当时有名的作家们。素材也就不断扩大到日常生活、琐碎方面。

此时,文学作为一种人类必须参与的意识,一种民族传统,也就保留了下来。宋诗的生活细节化,也就使诗渐渐脱离了「雅」文学与「诗教」的传统,逐渐趋向散文化。这是由当时创作主体(商人,士大夫,地主)等广大市民阶层决定的。他们打破了把文学题材限定于实在之经验的一贯做法,且把口语引向了书面创作,把题材趋向于世俗化。清代的《红楼梦》描写十八世纪满清贵族的日常生活,明代《金瓶梅》描写十六世纪市民的日常生活,等都说明如此。

基于空想力和口语的虚构文学之一---小说虽然开始在宋代微弱存在,但经过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戏曲也到元代风靡一时,但尽管拥有许多的读者和听者,却是文学的附庸,这是距今最近一千年的实际情况。

到后来,随著清朝灭亡,小说已成为文学的中心,口语创作是常态,而文言文学走向衰落,「古文」作家几乎消失。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中说道:「中国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

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凝视土地、热爱现实、关注人间。换句话说,就是『』现实主义『』为主。它是我们民族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这在古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上尤为体现。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是「诗史」。

另外,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文学史的两大特长是对于非虚构素材的尊重,和对于语言表现的尊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诗与散文处于艺术的首位和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专栏:诗歌随笔录

标语:诗自有妙趣 人生自有诗意!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