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贴自康健杂志】

 

3C产品「照熟」水晶体,30几岁白内障案例急增!
别以为白内障是银发族的专利,越来越多中壮年族群也开始感受到「视茫茫」的痛苦。 当无可避免的「忙」,导致视力从「茫」到「盲」的时钟开始快转,究竟该怎么办? 依卫服部健保资料统计,因白内障就医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就超过100万人,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明显「年轻化」的趋势;根据眼科医学会统计,近五年55岁以下白内障案例增加了30%,推测主要原因和电脑、手机等3C产品的使用脱不了关系。 

比起手术风险,「看不见」的生活危机更需要担心

台湾白内障权威何一滔医师说明,白内障是老化的自然进程,「就跟头发变白一样。」当眼球中间原本清澈有弹性的水晶体随著时间变化,而开始出现混浊、硬化,就会出现视力模糊、飞蚊症、畏光⋯⋯慢慢地像雾里看花,越来越看不到。而加速水晶体老化的原因包括紫外线、3C产品散发的蓝光、微波等等,「以前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晒,以户外族群如农人的风险较高;现在反而年轻化的都是上班族。」虽然白内障初期可以透过点药的方式来「延缓」,而无法回复;当视力恶化到一个程度,就只能借由手术更换人工水晶体来改善视力。如果自己评估白内障已经严重到影响到生活或工作,就建议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尤其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办公、用眼需求高的族群,或是有些白内障因为生成位置的不同,可能不是很严重,但是灯光一照视线就黑掉了,开车的时候就很危险。」

想再年轻一次,先做好这些功课

目前台湾白内障手术每年约有17万例,何一滔医师表示,第一个人工水晶体从1949年就开始发展,目前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伤口小、复原快,配合人工水晶体的光学科技进步,患者对术后视力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早期的人工水晶体只有单焦球面,后来发展到非球面,还有俗称多焦的双焦点,现在又更进一步发展到三焦点,视力远中近的调节清晰度更高,还可以一并解决老花、散光等问题。」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换完人工水晶体,视力依旧感觉不够好?何一滔解释, 眼球是人体最小、最精密的器官,还牵涉到光学的问题,术前检查、患者用眼需求评估和医师经验判断等等,种种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成果。

人工水晶体的选择则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另一大重点,目前健保给付的单焦球面约占白内障手术的6-7 成;虽然眼睛是重要的灵魂之窗,许多长辈还是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抱持「堪用就好」的心态而选择健保片,还有部分是因为术前收到的讯息不足,根本不了解人工水晶体有多种功能类型可供选择,或是术后残留老花不方便,才深感后悔。而随著白内障年轻化趋势,愿意自费选择多功能人工水晶体产品,让漫长未来能看得更清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很多高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他们更了解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对新式人工水晶体的接受度也比较高。」

医疗科技创新 看远看近、老花散光一次改善

过度使用科技带来视力恶果,却也因为科技的进步为白内障患者带来复明的契机。人工水晶体从球面进步到非球面,降低球面像差,改善视觉残影以及周围影像变形问题;而单焦点、多(双)焦点、三焦点的「焦点」指的是眼睛对于不同距离的焦距,「传统多焦点看远看近是可以的,但看近有比较固定的距离,延伸性不是太好,需要时间适应,或是透过两眼手术时使用不同度数来达到调节焦距效果,而新式三焦点人工水晶体,在远中近的幅度调节可以达到更广,眩光等视觉干扰也较少,术后满意度高,能满足现在年轻一代大量使用3C产品,对于近距离视力的高度需求。」

                                            ◣单焦点人工水晶体(视觉模拟图)

                                      ◣传统多(双)焦点人工水晶体(视觉模拟图)

                                          ◣新式三焦点人工水晶体(视觉模拟图)

除了少数人会因个人眼睛状况和用眼需求不同而影响选择,一般而言,新式三焦点人工水晶体所运用的光学成像技术也较高。何一滔补充,除了焦点多寡之外, 各种光学技术的发展对术后视力改善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光技术与光学材料的精进,在术后视觉的亮度、色差、景深、鲜明对比度,以及夜间视力和眩光改善都有显著的提升;而四个支撑脚的均匀设计,更能确保晶体植入后的置中效果与长期视力品质稳定度。

另外,淡黄色的材质有过滤紫外线及高能量蓝光的效果,保护视网膜黄斑部,又能维持对比敏感度;有散光需求的患者,亦可选用特殊设计的人工水晶体一并矫正之。何一滔也提醒,术前一定要做好完善的检查和咨询,才能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