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張俊,就沒有南宋。正是張俊擁立高宗趙構,才建立了南宋王朝。開國元勛,居功至偉。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合圍榆次,宋軍主帥殉難,張俊率所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五百餘人,聲名大震,嶄露頭角。同年,抗擊金兵於東明縣城(今河南蘭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從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种師中進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今屬山西),种師中兵敗榆次(今屬山西),張俊率所部數百人突圍。十二月,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進至大名時,張俊隨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楊祖率3000兵馬到大名,被任為元帥府後軍(一作中軍)統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於任城(今山東濟寧)後,不斷升遷,階官升至拱衛大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從此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為趙構集團的親信。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小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靖康二年(1127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後,張俊任御營前軍統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討平叛軍和起義軍,升觀察使,成為高級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鎮壓秀州(今浙江嘉興)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時,張俊正駐軍吳江,隨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從禮部侍郎、同節制軍馬張浚同議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平定叛亂後升領節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軍都統制。此後張俊為南宋鞍上馬下,東征西戰。

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斃敵數千人。金人銳氣被大挫,加之孤軍深入,於是北撤,又被韓世忠圍於鎮江,這就是著名的黃天盪之役。1134年,金人又至,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 同年十月,金軍完顏宗弼部南犯,宋高宗離杭州逃向越州(今紹興);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寧波),張俊任浙東制置使扈從。金帥宗弼佔領杭州後,派斜卯阿里、烏延蒲盧渾率金軍4000追擊,當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軍自高橋鎮攻西門,張俊部將劉寶,以及楊存中、田師中所部等抗擊金軍,知州劉洪道亦率州兵助戰,金軍戰敗,死傷以千計。

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軍又攻明州,張俊與知州「劉洪道坐城樓上,遣兵掩擊,殺傷大當,敵奔北墜田間或墜水,俊急令收兵,夜,敵拔寨去,屯餘姚」,宗弼派援軍趕赴餘姚再攻明州,張俊抗擊於高橋,推託以高宗令其扈從,逃往台州(今臨海),劉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為金軍佔領。南宋則將明州的「小捷」,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張俊改任浙西、江東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區的「群盜」,除劉光世、韓世忠兩軍外,其他諸將皆受張俊節度,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將領。六月,宋朝改御前軍為神武軍,張俊改任神武右軍都統制,領定江、昭慶二鎮節度使。 紹興元年(1131年)後,張俊討伐馬進、李成有功,進太尉。以後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紹興六年十月,偽齊發兵30萬大舉侵宋,受張俊節制的楊沂中軍與偽齊主力劉猊激戰於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偽齊軍戰敗,張俊所部張宗顏等生力軍趕至,兩軍遂共奮擊,偽齊軍大敗,張俊又率主力到達,追擊偽齊軍,與楊沂中軍一直追擊至壽春(今壽縣),這就是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藕塘之戰」,張俊以功進領鎮洮、崇信、奉寧軍三鎮節度使。

紹興初年,出任江淮招討使,鎮壓農民起義和叛將李成等部,並阻擊偽齊劉豫南侵。後與岳飛、韓世忠合稱三大將,所部稱張家軍。紹興十年金軍南侵,宋諸軍迎擊,都得勝利。後罷樞密使,進封清河郡王。宋高宗曾親臨其家,禮遇優厚,諸將都不能比。

紹興五年(1135年),張俊大戰劉狙,退敵十萬,降敵萬餘。此後數年,張俊與韓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為南宋爭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偽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於淮西宣撫使張俊。

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首次議和,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南宋成為金屬國,張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難功臣號。次年,金毀約南犯,張俊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俊軍也渡淮北上,一度攻佔亳州(今亳縣)。

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劉錡、韓世忠、張俊奮勇爭先,大敗金兵,收復山河。

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金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劉錡、楊沂中等出援淮西,劉錡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陣以待,楊沂中、王德等軍相繼到達與10萬金軍決戰 。宋軍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退。 柘槔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宗弼)十萬眾於柘皋」。張俊未直接參戰,因王德為張俊部將,故只列張俊而未列王德。四月,以賞柘皋之功為名,張俊與韓世忠升樞密使、岳飛升樞密副使。首請納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封清河郡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死,終年69歲,追封循王。葬於湖州府長城縣(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何人封張俊為第一英雄?投機取巧、察顏觀色,屢遭敗績、貪財好色,投靠秦檜、陷害忠良的投機將軍。只是靠救過高宗有點面子,靠幫秦檜陷害忠良分點狗糧的丑角。可能在曉風自編的宋史中排第一吧?!九百的史實史料都可以提出疑問懷疑,自編一套"真的"宋史,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諱!!!???


南宋第一鰵足蠅熊張狗卵子的戰功多了,都在提問者的家譜里寫著呢,其中因為抗旨逃跑被金兀朮授予「王八大將軍」稱號。


吹毛文龍的目的是為了抹黑袁崇煥,吹張俊的目的就是為了抹黑岳飛。張俊與秦檜本是民族敗類,只是這兩個王八運氣好,遇到了一個烏龜當皇帝。在偉大民族英雄岳飛的墓前,張俊會一直跪下去,永無翻身之日。


張俊被稱為中興四將(有人對四將的資格提出質疑)之一和三大將之一,被趙構稱為左右手,功勞還是有的。他除了擁立之功,還有對金作戰的屢立戰功,對內鎮壓之功(朝廷的角度)。後來朝廷追求政令統一,處理軍閥割據,他又率先主動上繳兵權。

當然,大家都知道的是他誣陷岳飛,是殺害岳飛的元兇之一。但他和秦檜都是執行者罷了。


張俊是南宋開國元勛,地主階級軍事家,戰略家,是南宋軍隊最重要的締造者之一。張俊指揮的明州戰役嚴重打擊了金兀朮兵團,挫敗了金軍捕捉南宋首腦機關的戰略意圖,是宋金戰爭的偉大轉折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