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恐怕問題搞錯了,原定先殺韓世忠,張俊是打手之一。

中興四大將(其實應該是五個)是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岳飛,此外還有一個在四川手握重兵的吳玠。

其中劉光世在紹興五-六年間被強令退休(其軍中形勢不穩,首相張浚處理不當,導致其副都統治麗瓊率部挾持軍民十數萬投降敵軍,史稱「淮西事變「),吳玠紹興九年病死。

因此,實際上紹興十一年的時候,當時的中興「四」將只有三人在世。

宋高宗和秦檜原定謀害韓世忠,又擔心爆發類似「淮西事變」的兵變,因此安排張俊、岳飛組成一個班底,互相配合。岳飛負責接管韓世忠的部隊,張俊負責搜集韓世忠的罪狀。因為岳飛有威名,在社會上名望較高,因此原定以他來掌握部隊,就能抓住人心,彈壓事變。

因此秦檜曾在張俊、岳飛出發之前,在政事堂給他們安排布置工作,要求他們羅織韓世忠的罪狀,還提醒岳飛「且備反側」。

而按照他們編寫的劇本,則是由淮東總領胡紡誣告韓世忠的部下耿著,說耿著到處散布謠言,鼓動人心,讓韓世忠重新執掌軍隊。由此牽出韓世忠進行「察勘」,並最終陷其死罪。

這劇本和之後他們陷害岳飛的劇本是完全一樣的。

但由於岳飛深明大義,拒絕參與這種政治陰謀,並提醒韓世忠採取自保的策略。韓世忠才得以保全一條性命。

也正因為此,韓世忠在聽說岳飛下獄之後,也曾努力前去想法營救。韓世忠與秦檜素無交情,竟然也親自到秦檜家中去拜訪,質問秦檜。

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這是報恩啊!


別一天編故事騙人了,你們不累嗎?南宋唯一以畏敵罪處死的大將就岳飛一個人,其他人都是安享晚年。劉光世逃跑 ,岳飛畏敵都沒殺,根本沒有大錯的張俊和韓世忠就更沒理由殺。完完全全為了摸黑高宗和秦檜瞎扯的故事。

「甲戌,少保樞密副使岳飛復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既劾飛罪,未報。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檝復交疏論之,大略謂:飛被旨起兵,則略至龍、舒而不進;銜命出使,則欲棄山陽而不守。以飛平日不應至是,豈非忠衰於君邪?自登樞密鬱鬱不樂,日謀引去,嘗對人言,此官職數年前執政欲除某,而某不願為者,妄自尊大,略無忌憚。近嘗倡言山陽之不可守,軍民揺惑,使飛言遂行,則幾失山陽,後雖斬飛何益?伏祈速賜處分,俾就閑祠,以為不忠之戒。卨章四上又録其副示之飛乃丐免故有是命。」《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上謂大臣曰:『山陽要地,屏蔽淮東,無山陽則通泰不能固。敵來徑趨蘇、常,豈不搖動?其事甚明。比遣張俊、岳飛往彼措置戰守,二人登城行視,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而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及是,飛自楚州歸,乃令卨論其罪,始有殺飛意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紹興十一年七月戊戌…右諫議大夫万俟卨言:『樞宻副使岳飛議棄兩淮地,專守大江以南。且飛提重兵十餘萬,無橫草之勞,倡言棄兩淮以動朝廷,此不臣之漸也。』」《中興小紀·卷二十九》宋·熊克撰

岳飛死於國法。岳飛謀反罪證據確鑿,畏敵罪鐵證如山!什麼「誣陷」「謀害」都是瞎扯淡。如果岳飛沒有觸碰高宗底線,高宗是不會殺他的。


這個事經常炒作,是個已經沒有意義的問題。但幾可一句話答完: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即忠於皇帝和他的國家。他在作到了誓言的同時又給皇帝形成了重大威脅,所以皇帝必須先殺他。不過皇帝狡猾,殺他時找個秦檜來背黑鍋,如此而已。岳飛之死,不必看三國眼淚。歇歇吧。


古往今來,如果你的頂頭上司對你說「你對我太好了,太能幹了,我全靠你了,我很感激你的貢獻,我對你絕對信任,你放心大膽去干」,你又是個武將,你就要步步驚心了,這道理張俊韓世忠懂,岳飛年羹堯不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