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和張俊捏造岳飛在淮西之戰中的罪名有四:一曰逗遛違詔,二曰辭以乏糧,三曰不攜重兵,四曰緩於救濠。 

一、緩於救濠之說是不成立的!

因為朝廷命令岳家軍援淮西的命令發到岳飛手後,岳飛立刻不折不扣的堅決執行了!正月庚戌(十日),宋庭首發備戰動員令。劄下淮南諸帥韓世忠、張俊、劉錡照防,緊切措置隄備.所及州縣保聚人民,以防抄掠。及劄下岳飛照應以備。

高宗向岳飛下達作戰命令的第一札是在正月二十九起草的, (《高宗本紀》裡面有講到,正月二十九日下令楊沂中嶽飛支援淮西,此條日期確信無疑)。

在此中間,宋廷沒有給岳飛下達任何進兵命令。高宗命令岳飛出兵的第一札的 內容是: 「據探報,虜人自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張俊、劉琦等見合力措置掩殺。卿可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出其前俊,使賊腹背受敵,不能枝梧。投機之會,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賊,當即就道。付此親札,卿宜體悉。付飛。御押」。 高宗在命令岳飛進兵的首札的內容是讓岳家軍從鄂州進至江州(九江),進駐江州據上流,措置江池間江防並待機。鄂州經興國軍至江州距離約595宋里,正常行軍需10天到達。 按宋時急件快遞的規定,杭州到鄂州(今武昌)為十天送達,到達岳飛手中的日期是2月9日。 當高宗的第一封讓岳飛出兵的御札在2月9日到岳飛手中後,岳飛在隔一天的2月11日出兵,在當中的一天是岳家軍從分駐地集結所耗。

2月11日 出兵鄂州(今武漢),2月14日 到黃州(今黃岡)(無史料載到達時間,但據二十一日宋廷給岳飛的省札稱接到岳飛申報到黃州的公文,假設公文在路上遞送的時間是十日)鄂州至黃州距離 200宋里,還包括渡長江,我不得不說這絕對是以背嵬騎兵先行的速度 。 2月19日高宗發給岳飛第九封御札:「得卿九日奏,已擇定十一日起發,往蘄、黃、舒州界。聞卿見苦寒嗽,乃能勉為朕行,國爾忘身,誰如卿者! 覽奏再三,嘉嘆無歝。以卿素志殄虜,常苦諸軍難合。今兀朮與諸頭領盡在廬州,接連南侵。張俊、楊沂中、劉琦等共力攻破其營,退卻百里之外。韓世忠已至濠上,出銳師要其歸路。劉光世悉其兵力,委李顯忠、吳錫、張琦等奪回老小、孽畜。若得卿出自舒州,與韓世忠、張俊等相應,可望如卿素志。惟貴神速」。在此之前的幾札中,命令岳家軍由江州改到黃州。 即便假設岳家軍六日即起兵靳黃,十八日可至舒城,但正常也不可能按時抵達廬州、拓皋。何況先奔江州因繞遠就更無法趕上拓皋會戰。就算能趕到,那金人配合不配合你還得兩說。千里赴援,是否能使上勁,原本就在兩可之間,原本就不是勉強的事情,戰爭畢竟不僅僅是賽馬比賽。古代騎兵的負重,也遠非現代可比。 2月10日高宗發出第五封御札,隨後高宗又在二月十五日和十七日十九日向岳飛分別發出了三封御札,並在二月十九日接到岳飛於二月十一日出兵的消息,而這四封御札,都是在沒有收到岳飛已在二月十一日出兵消息的前提下發出的催促令,實際上從岳飛出兵的時間點來看,儘管在戰略上和高宗有些許的分歧,但岳飛在接到高宗的進軍命令後仍不折不扣的馬上按時執行了。 二月十八日,是拓皋之戰,二十日,張俊收復廬州。二十一日時拓皋捷奏上至臨安,二十三日宋廷下詔表彰諸路統帥,其中包括當時還未至淮西的岳飛和韓世忠。至此金人後撤,戰事得以轉折。 根據宋史專家鄧廣銘老先生的估計,岳飛到舒州應該在二月中下旬,而岳飛是騎兵走陸路,二十三日前後必定已經到達了舒州。 岳家軍在2月9日接到高宗的第一封御札後在2月11日出發,2月23日,岳飛部行軍至舒州,岳家軍從鄂州行軍到舒州共計用了12天時間。現代公路網發達,從武漢(古鄂州)到舒州高速公路里程267公里(534里),因為是南方山地,現代公路遇到高山大川可以通過架橋建涵來裁彎取直,所以岳家軍的行程遠不止這麼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也耗費時日, 進一步辨析從鄂州到黃州,黃州到舒州的路徑及行軍速度,發現岳飛行軍確是無懈可擊。從鄂州到黃州要渡江,徵集民船也要耗費時日。從黃州到舒州不能走直線,要繞過大別山區(可查看中國地圖) ,岳家軍不僅要跋山涉水而且還要走一個大弧線。保守的計算供軍隊行走的蜿蜒的山地路兩地應有千里遠,因此岳家軍晝行夜宿每日行程大概在八十里左右,按這個速度行軍用拖延時間來形容恐怕是說不過去的!而岳黑們卻以現代公路的里程說事,豈不是無知透頂? 如果一個現代人徒步沿著古道從武漢走到舒州恐怕十二天是走不到的。

另外行軍恐怕不是一概單純追求快速,有時為不過早暴露戰略意圖,還要有意控制速度,以便恰如其分地獲得預想的戰機。 岳飛的行軍不是勻速的,它是個由快到慢的變速過程。11日起兵鄂州,14日行至黃州。黃州至靳州310宋里倍道須三天,十五日離靳州向舒州,就不能急行軍了,因為可能遇敵,須保持人馬體力和戰鬥隊形,行軍中要慬間諜、再明斥候。靳州至舒城380宋里走個7天是無可挑剔的。金馬軍由壽州至廬州180宋里歷經六天多,劉錡步軍太平至廬州320宋里歷經7天,都是這個道理。所以岳部二月二十三日左右抵舒城就算不錯了。

二、辭之乏糧說是誣告,因為乏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飛自鄂州,千里赴援,人帶乾糧,馬食於野,沿途稍補。至舒城人馬困頓,為俊婉拒。舒城下縣,不足千戶,大軍糧草難以為繼,江西漕運糧秣尚在江池,故飛引軍向池州。因此岳飛向高宗上奏, 癸卯(三月四日),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岳飛奏:「臣今月四日准御前金字牌遞到親劄一通,臣即時拜恩跪領訖。取讀聖訓,以金人已過壽春,令臣前往廬州與張俊等會合,共往克複。臣深感陛下眷顧之意,願竭駑鈍以驅使。然臣於上月二十三日甫至舒城,即派屬官照會張俊。張俊回臣虜已渡淮前途乏糧。故臣現已在池州就糧,以便聽從朝廷意旨。臣料撫定淮甸,張俊等既足能辦之,臣也樂觀其成。今臣仰體聖慮仍在不測,為保無虞,務收全功,臣願復回舒城,前去照應,並聽候朝廷指揮」。

從中可見是張俊謊稱前途無糧無賊,欲拒岳飛於廬州之外。此次岳飛為了迅速進兵 ,士兵自帶乾糧,這樣的話,只需十日便會斷糧。而韓世忠張俊進兵皆是如此攜糧。 山地作戰和中原平原作戰不同,此次岳家軍長途機動跋山涉水不可能攜帶大量的糧草的,原因是軍情緊急。輕兵擇利是快速反應的基本原則,在南宋境內打仗,戰地附近的一些州府往往臨時設為糧草轉運的兵站,宋代在獨立於軍隊之外的文官中設有專門的糧草轉運使,而靠近江河的州府因為漕運之便更有利於糧草轉運,因此宋廷在江州、池州和廬州設有兵站,這在高宗的御札中都有體現。 「有詔淮東西漕臣胡紡、李仲孺,江東漕臣陳敏識隨軍饋運。又遣兩浙漕臣張匯繼至,會集於軍前。俊命諸漕備十日糧。諸漕以水路止於廬州,陸路無夫搬運,遂議給軍士錢人一千,使之附帶。又令敏識搬水路綱運入滁州,以接濟二軍」, 而廬州便是岳家軍戰地的就糧地,因為張俊對岳飛稱廬州乏糧,使岳飛被迫到池州就糧。 張俊謊稱廬州無賊無糧,拒絕岳飛進軍廬州。有道是:「皇帝不差飢餓兵」,岳飛不可能在此情況下驅使手下的將士癟著肚子到金軍已經沒有了影蹤的廬州和張俊楊沂中的部隊爭奪糧草。 岳飛得到張俊的這一回報之後,信以為真,立即把它奏報給南宋王朝請示定奪。 而張俊軍因為進軍中只攜帶了不足十日的糧草,同樣遭遇到和岳家軍一樣的囧境。

史載:「初,張俊以諸軍至黃連埠,士皆乏食。乃遣事務官辛永宗還建康督糧。永宗至江皋不肯渡,坐於民舍,呼邏卒采藤花食。建康盡刷老弱及上元、江寧二縣民夫運糧,人持六斗米。會俊等班師,軍民皆棄戈負之,釆於道側而去」。此前金軍渡淮北撤,張俊不僅自己在廬州駐紮十多日不動,還阻止岳家軍進入廬州並把劉錡軍遣回太平川。 岳飛二月二十三日到舒州,在三月四日從舒州出發在舒州耽擱了十一天時間,其實就是張俊以乏糧無賊的名義矇騙岳飛這個原因造成的,岳飛因此往返池舒二州,為了軍糧而疲於奔命。 三月九日,宋廷得知濠州有警, 下省札要求岳飛繼續進軍,不需理會張俊命令。 而高宗命令岳飛從舒州出發的時間是三月十日起草的,高宗在給岳飛的第十三封御札中寫到: 「得卿奏,知卿屬官自張俊處歸報,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此此見卿小心恭慎,不敢專輒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據報,兀朮用酈瓊計,復來窺伺濠州。韓世忠已與張俊、楊沂中會於濠上,劉琦在廬州、拓皋一帶屯軍。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糧起發,前來廬州就糧,直趨壽春,與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此一機會,不可失也。廬州通水運,有諸路漕臣在彼運糧。急遣親札,卿切體悉。十日二更。付飛。御押」 。 高宗在 給岳飛的第十四道御札寫到:「得卿奏。卿聞命即往廬州,遵陸勤勞,轉餉艱阻,卿不復顧問,必 其行,非一意許國,誰肯如此! 」 岳飛在接到此命令前的3月4日就已出發了,比張俊出發的時間還早一天,可能是岳飛的探子手發現金軍有異動報告岳飛後岳家軍聞風而動。 岳家軍到定遠縣時,是3月12日。 3月初,完顏宗弼採納了酈瓊的建議,讓小部分金軍渡淮北上,佯裝大部分撤退,而主力軍隊埋伏在濠州郊區,伺機進攻濠州;期間濠州的守城官兵也擔心濠州城在金軍退兵的必經之路上,會不會遭到圍攻,因此多次向張俊求救。三月初五,張俊得知了「金軍北遁」的消息,讓劉錡南下回太平洲,防止他瓜分戰功。楊沂中是張俊的人,所以張俊想和楊沂中包攬戰功,「耀兵淮上」。三月初六,得到金兵圍攻濠州的消息,張俊急忙派人去追趕劉錡軍返回。三月初九,張俊等軍進軍到黃連埠,距離濠州尚有六十里,同日得到濠州城破的消息, 隨後張俊得到錯誤情報以為金軍已離濠州,命楊沂中帶六萬輕進濠州城下,3月11日楊沂中遇伏而敗。 張俊、劉錡、王德等軍也都敗退,到達了長江附近。而在3月11日當天,高宗繼3月10日起草的第一封命令岳飛從舒州出兵至壽春的御札後發出了第二封御札:「據探報, 兀朮再窺濠州,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錡皆已提軍到淮上。以卿忠智許國,聞之必即日引道。切須徑赴廬州,審度事勢,以圖壽春。廬州水運,而諸路漕臣皆萃於彼,卿軍至,糧草不乏,又因以屏蔽江上,軍國兩濟,計無出此。已行下諸漕,為卿一軍辦糧草,不管闕乏。付此親札,卿須體悉。十一日未時」 。 按時間計算,岳飛接到這兩份詔書時,淮西戰區已經徹底涼了,因為這兩封命令到岳飛的手裡至少得在十日以後的3月20日,無論是張、韓、楊、劉、王等宋軍,還是金兀朮,都早已散場。偌大的淮西境內,只有岳飛一個人捧著一大摞詔書發獃。

三、逗留違詔更不成立! 《宋史·秦檜傳》記載:「十一年,兀朮再舉,取壽春,入廬州,諸將邵隆、王德、關師古等連戰皆捷。楊沂中戰拓皋,又破之。檜忽諭沂中及張俊遽班師。韓世忠聞之,止濠州不進;劉錡聞之,棄壽春而歸。自是不復出兵。」可以看出,秦檜已經在敲退堂鼓了。因此此時的秦檜對戰局的破壞作用不小。 高宗在淮西戰役時一共給岳飛發了十五道御札,然而其中的時間間隔完全不一致。戰事緊張時趙構可以可以每日發一札,戰事緩和時能夠數日了無音信。二月十九日札到三月一日札,中間竟然隔了十二天。這中間是戰事的緩和期無誤了, 自金兵渡淮北撤後,可能高宗也認為戰事也許告一段落了。 張俊二十日進入廬州,一直到三月初,都未曾前移有半步,按張俊的想法,金軍北撤,勝利已經提前到來,他和楊沂中可以大搖大擺的接收勝利果實了,此刻豈能讓岳飛劉錡韓世忠湊過來分一杯羹! 因此這段時間,宋軍各部都處在駐紮狀態,戰事處於停滯狀態。而此時的岳飛在接到戰役總指揮張俊的無賊無糧的手札後正在往返舒池二州為了士兵的口糧而疲於奔命呢!

四、檜曰援淮岳飛不攜重兵是不成立的! 事實真相是,岳飛親率八千多背嵬鐵騎,以為前驅。 當時岳飛部置下屬:「我們可自鄂州徑趨黃州,直赴淮西,與張宣撫等軍腹背擊敵。二日後出兵,此回貴於神速,下官與徐、董二太尉率背嵬軍等馬兵八千為前鋒,張太尉等統背嵬軍、前軍、右軍、踏白軍、游奕軍、勝捷軍的馬、步兵為後繼。其餘北上屯駐的五軍,由王太尉與牛太尉統率,在德安府與信陽軍待命,楊太尉等統水軍巡護大江。鄂州留趙太尉統勝捷軍第六將把截。」 岳珂在《鄂國金佗稡編》卷22《籲天辨誣卷之二淮西辨》中提到「而況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穎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而八千餘騎亦不可謂寡矣」,——也就是說,在經歷紹興十年的穎昌大戰和朱仙鎮之戰之後的次年,岳飛率部救援淮西的時候,僅出征的背嵬馬軍(騎兵)就有八千多騎,這也是後來岳家軍能夠在野戰中同女真騎兵爭雄較長的重要原因。

淮西之戰最終的結果令人扼腕!其原因除了張俊沒有按作戰意圖牽制住金軍以待各路部隊進入作戰區域外,拒絕岳家軍進兵廬州也是導致後來濠州輕進,中了金軍埋伏後他的部隊一瀉千里的主要原因!這都是因為張俊為獨享戰功的小家子氣使然。據記載:「時朝廷雖命三帥,各軍不相節制。然諸軍進退,多出於俊。而錡以順昌之功驟貴,諸將亦頗嫉之。方金人之初退,虛實未明,三軍相視,猶豫無決。 甲辰(三月五日),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判官劉錡會議班師。俊與沂中為腹心,而與錡有隙,故柘皋之戰奏賞諸軍,錡獨不預。 翌日,俊因會飲,謂錡曰:公步人久戰,可自此先回,徑取採石歸太平。吾欲與楊太尉至濠州,耀兵淮上,安撫濠梁之民」。

3月初,完顏宗弼採納了酈瓊的建議,讓小部分金軍渡淮北上,佯裝大部分撤退,而主力軍隊埋伏在濠州郊區,伺機進攻濠州;期間濠州的守城官兵也擔心濠州城在金軍退兵的必經之路上,會不會遭到圍攻,因此多次向張俊求救。三月初五,張俊得知了「金軍北遁」的消息,讓劉錡南下回太平洲,防止他瓜分戰功。楊沂中是張俊的人,所以張俊想和楊沂中包攬戰功,「耀兵淮上」。三月初六,得到金兵圍攻濠州的消息,張俊急忙派人去追趕劉錡軍返回。三月初九,張俊等軍進軍到黃連埠,距離濠州尚有六十里,同日得到濠州城破的消息, 隨後張俊得到錯誤情報以為金軍已離濠州,命楊沂中帶六萬輕進濠州城下,3月11日楊沂中遇伏而敗。 張俊、劉錡、王德等軍也都敗退,到達了長江附近。

因此張俊做為此戰的總指揮以無賊缺糧的名義把岳飛和劉錡拒之門外,貪功心切,恐怕狼多肉少。滿以為可以從此大搖大擺的安心接收勝利果實,和鐵哥們楊沂中獨吞戰功,卻因此中了金軍的奸計。

《宋史》記載:淮西之役後,張俊以前途糧乏質問岳飛,岳飛說這豈是我的過錯,高宗皇帝的御札上說:「因為部隊轉餉艱阻,卿可以不到廬州。」張俊懷疑岳飛沒有對高宗說實話,還朝後,反而誣陷說岳飛在淮西之役中逗遛不進,以乏餉為辭。 ……因為張俊領受秦檜的意旨,和岳飛密議瓜分韓世忠的部隊,被岳飛拒絕,張俊和秦檜狼狽為奸誣陷韓世忠。岳飛馬上修書世忠告之秦檜有陷害他的用意,韓世忠連夜求見高宗帝向高宗說明情況。張俊因此對岳飛更加痛恨,馬上誣告岳飛棄山陽不守,並且把岳飛為韓世忠通風報信的事告訴了秦檜,秦檜大怒。 ……兀朮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秦檜利用諫議大夫 万俟禼與飛有仇怨,催促万俟 禼彈劾岳飛,又指使中丞何鑄、侍御史羅汝楫分別上表章彈劾岳飛,大致內容是:「今春金人攻淮西,岳飛剛到舒州、蘄州便不進兵,與張俊攀比按兵淮上,又要棄山陽而不守。」 ……岳飛被調查兩個月,根本沒有證據證明這些誣告是真實的。秦檜指使 万俟禼 在彈劾奏章中對淮西這件事為主要誣陷理由, 万俟 禼為了討好秦檜,對岳飛家裡進行搜查,把搜出來的當時在淮西之戰中高宗給岳飛的御札藏匿起來,以消除對岳飛有利的證據。又逼迫岳飛手下部將孫革等人做偽證,誣陷岳飛受詔逗遛,讓評事元龜年用行軍日記做假證,用牽強附會的辦法為岳飛定罪。

從史料上可以發現, 万俟禼把高宗的御札藏匿起來,使對此事最有力的證據不能發揮作用,這就使岳飛有口難辯,可見秦檜一黨奸佞之惡毒!

在岳飛被平反昭雪後,岳飛的後人向朝廷索回了高宗所有寫給岳飛的御札等文件,真相才得以大白於天下。

從高宗的御札上所提供的線索上分析,岳飛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高宗的指示,進兵速度不僅正常,而且相對於其它部隊還是很快的。而岳飛駐留舒州,原因之一就是張俊以戰役總指揮的名義謊稱廬州無糧無賊,迫使岳飛在彙報高宗的同時在舒廬兩州疲於奔命的往返就糧。而與此同時,秦檜命令各部班師也是各部隊原地駐紮的主要原因。


談淮西戰役,要從岳飛第四次北伐說起,因為淮西戰役以岳飛第四次北伐為背景,金兀朮發起淮西戰役,就是為了挽回中原戰場的敗局。兀朮撕毀和約南侵,是因為撻懶擅自割讓河南給宋,1139年兀朮發動政變誅殺撻懶後掌權,1140年夏季侵宋。沒想到剛一開打,就被劉錡迎頭一悶棍,兀朮敗回開封。緊接著岳飛發動第四次北伐,兀朮慘敗打算北撤,但秦檜奏請宋高宗嚴令岳飛班師,兀朮再占河南。

經此一戰,兀朮認識到金國滅不了南宋,只好重拾「以戰促和」的老套路。他於1141年正月十五日發起淮西戰役,正月十九日攻佔壽陽,二十日兵發廬州。宋將劉琦於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廬州,見城已殘破,廬州知州陳規已死無人守城,只好放棄廬州率軍南撤。正月二十七日金軍佔領廬州,幾天時間就佔領無為軍、昭關及含山縣、巢縣、全椒縣,淮西全境陷落。

壽陽距臨安1230里,按理說金牌急腳遞3天可到達臨安,但因為淮河流域河湖縱橫、水網密布,而且還要渡長江,實際用了5天才到高宗手中。高宗下達劉錡馳援的命令又得5天,因此前線的劉錡於正月二十四日才接到命令出兵,次日到廬州。劉錡因城池殘破守不住,請示宋高宗南撤併增兵,5天後高宗接到戰報,命楊沂中出兵,恰好是正月二十九日。

從臨安到岳飛駐地鄂州有2350里,按理說金牌急腳遞5天可到達,但因為要渡江,實際6天才能到岳飛手中。宋高宗每隔三、四天就給岳飛發一道御札,岳飛還沒有接到前一道命令,後一道就已發出。

另外,剛開始岳飛用馬行快遞傳信,馬行快遞日行300里,加上渡江延緩日程,10天後才能到臨安宋高宗手中,後來經樞密院授權,才改用金牌急腳遞傳信。從高宗下令、岳飛接令、採取行動、請示彙報,一來二去,這一系列程序走下來,沒有十天半個月完不成。

(1)第一道御札於正月二十九發出,二月初四岳飛收信並連續回復兩次

己巳(正月二十九),詔令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以殿前司兵三萬人發行在,詔韓世忠出楚州照應,岳飛出江州照應。給岳飛的御札是:「據深報,虜人自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張俊劉琦等見合力措置掩殺。卿可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付飛,御押」。

二月初四,岳飛接到宋高宗第一道御札,他回復:「契戡虜即舉國來寇,巢穴必虛。若長驅京洛,虜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二月初七,岳飛尚未收到高宗第二道御札,又補奏:「虜犯淮西,臣若搗虛,勢必得利……乞且親至蘄、黃,相度形勢利害,以議攻卻。且虜知荊鄂宿師,必至九江進援。今若出此,貴得不拘,使敵罔測」。

(2)第二道御札於二月初三發出,岳飛於二月初九收信並回復

戊申(二月初三),「比以金賊侵犯淮西,已在廬州,張俊、楊沂中、劉錡見并力與賊相拒……卿可星夜倍道來江州,或從蘄、黃繞出其後……付飛,御押」。

從這道御札看,楊沂中似乎已到前線,但實際上他於二月初四才到達和州,與先期出兵的王德會合。從臨安到和州約650里,走了6天,平均每天行軍約110里。二月初四當天張俊率軍從採石渡江北上剛出發,高宗就給岳飛的信中說「張俊、楊沂中、劉錡見并力與賊相拒」,很明顯這是預先估計的說法。

二月初九岳飛收到第二道御札,回復:「定於二月十一日出兵薪、黃」。

(3)第三道御札於二月初五日發出,岳飛於二月十一日收信

此前岳飛曾於正月二十五日上奏《欲合諸帥破敵奏書》,10天後到宋高宗手中。庚戌(二月初五),高宗回復:「昨得卿奏,欲合諸帥兵破敵……嘉嘆不已。今虜犯淮西……以朕之見,若卿兵自蘄、黃出其後,腹背擊賊,似為良策……付飛,御押」。

二月十一日,岳飛率8千背嵬騎兵日行180里,從鄂州趕到黃州。第三道御札只是對岳飛正月份上奏的肯定,他回復:「取讀聖訓,以金人侵犯淮西,已在廬州,張俊等并力與之相拒。令臣提兵合擊,或來江州或出蘄黃,繞出其後……今日臣已抵黃州,見前去舒蘄州界相度形勢利害,看其意向,別行措置。不知張俊等防戰在甚日?庶幾臣得以照應」。

第三道御札並非針對岳飛二月初四發的回信,而是針對岳飛正月份的上奏。岳飛二月初四發信,一天後的二月初五就飛越2350里到宋高宗手裡了?這不是大笑話嘛。

第四道御札於二月初七日發出,岳飛於二月十三日收信

二月初七張俊剛過和州,王德已在含山縣擊敗金鎮國大將軍韓常。宋高宗在朝堂上說:「中外議論紛然,以敵逼江為憂,殊不知今日之勢與建炎不同……敵窺江則我兵皆乘其後。今虛鎮江一路,以檄呼敵渡江,亦不敢來」。

基於這個判斷,壬子(二月初七),宋高宗給岳飛發出一道御札:「虜犯和州,與張俊和州相拒。已遣親札,趣卿倍道前來,合力擊賊……貴在神速,少緩恐失機會也……付岳飛,御押」。

二月十三日,岳飛已進至蘄州,收到高宗第四道御札。因為這是個嚴重過期的命令,所以岳飛未回復。

第五道御札於二月初十發出,岳飛於二月十五日收信

二月初十日,宋將關師古、李橫從金軍手中奪回巢縣。宋高宗給岳飛發出御札:乙卯(二月初十),「虜寇聚於淮西,張俊、楊沂中、劉錡已於和州巢縣下寨,與賊相距。韓世忠出兵濠上。卿宜倍道,共乘機會。前所發親札,卿得之,必已就道。今遣張去為往喻朕意,卿更須兼程,無詒後時之悔……付岳飛,御押」。

第五道御札也是個嚴重過期的命令,岳飛接到這道命令時,已經離開蘄州向舒州進發,所以岳飛未回復。

宋高宗派張去到岳飛那裡,一方面是催促儘快出兵,另一方面是岳飛軍離開駐地後必須掌握其動向,從側面證明了宋朝對武將監督防範是非常嚴的。

第六道御札於二月十四日發出,岳飛於二月二十日收信

二月十四日,劉錡在清溪擊敗金軍,張俊、楊沂中分遣王德、張子蓋奪回含山縣、昭關。宋高宗收到二月初四岳飛發的回信,他批複:「覽二月四日奏,備悉卿意,然事有輕重,今江浙駐蹕,賊馬近在淮西,勢所當先……卿須親提勁兵,星夜前來蘄黃,徑趨壽春,出其賊後,合力剿除凶渠,則天下定矣……付岳飛,御押」。

因為這是對岳飛二月初四發信的回復,也是個嚴重過期的命令,岳飛接到命令時,已經進至舒州,所以岳飛未回復。

第七道御札於二月十五日發出,岳飛於二月十八日收信

二月十五日,宋高宗給岳飛發出御札:「比屢遣手札,並面諭屬官,仍遣中使趣卿提兵前來……今據歸正人備說,金賊桀黥頭首皆在淮西。朕度破敵成功,非卿不可。若一舉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詔,不為虛言……付飛,御押」。

二月十八日,岳飛進至舒州桐城縣,接到宋高宗第七道御札,這仍是個嚴重過期的命令,所以他未回復。

奇怪的是,宋高宗除了三天兩頭給岳飛發號過期命令催促進兵以外,對岳飛「不知張俊等防戰在甚日?庶幾臣得以照應」一直不予答覆,也閉口不提岳飛打仗必需的糧草補給從哪裡供應。

二月二十三日,岳飛派屬官到廬州聯絡張俊,次日張俊答覆:「虜已渡淮,前途乏糧」。二月二十五日,岳飛不得不率軍離開桐城,到池州就糧。宋史記載:「飛自鄂州,千里赴援,至舒城人馬俱困頓,而為俊婉拒。舒城下縣,不足千戶,大軍糧草難以為繼,江西漕運糧秣尚在江池,故飛引軍向池州」。第八、九道御札是對柘皋大捷的表揚信,沒有太大意義。

第十道御札於三月初二發出,岳飛於三月初三收信並回復

從二月十五到三月初一,半個月宋高宗未給岳飛發過一道進軍命令。三月初二,宋高宗突然想起岳飛了,他命令:「聞虜人已過壽春,卿可與張俊會合,率楊沂中、劉琦共往克複……有所措置開具奏來……付岳飛,御押」。

三月初三岳飛接到宋高宗御札,他回復:「臣於上月遵照二月十四日御札旨意,進趨壽春,甫至舒城。即派屬官照會張俊,張俊回臣虜已渡淮前途乏糧。故臣現已在池州就糧……臣願復回舒州,前去照應,聽候朝廷指揮」。

宋高宗同意了岳飛退回舒州的請求。從正月二十九日宋高宗下詔要韓世忠出兵楚州,以為照應,過了一個多月,三月初三韓世忠才出兵楚州,終於出兵了。

第十一道御札於三月初六發出,岳飛於三月初八收信

乙巳(三月初六),宋高宗下令:「韓世忠奏,已提親兵自楚州往壽春府,卿可約與相見,從長措置……付飛,御押」。

韓世忠移師壽春,宋高宗命岳飛聯絡韓世忠,兩軍暫停北上,同一天劉錡也奉命撤軍回了太平州。就在這一天,金軍迅速包圍濠州,戰局瞬間大變。濠州距臨安1133里,戰報送到臨安已是三月初十。

第十二道御札於三月初十發出,岳飛於三月初十三收信

三月初十,宋高宗收到岳飛三月初三奏報,他下令:「得卿奏,知卿屬官自張俊處歸報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據報,兀朮用酈瓊計,復來窺伺濠州。韓世忠已與張俊、楊沂中會於濠上。劉錡在廬州、柘皋屯軍。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糧起發,前來廬州就糧,直趨壽春,與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不可失也……付飛,御押」。

三月十三日岳飛接到高宗御札後,即從池州火速北上,舒州距濠州約700里,至少要4天才能到。壽春距濠州僅404里,韓世忠用2天半時間趕到,但為時已晚,金軍已於三月十六日全殲了被困於濠州的楊沂中的部隊。張俊和王德拚死救出楊沂中,韓世忠殺退了追兵。岳飛和劉錡仍在趕往濠州的路上,戰役已結束。

直到戰役快結束時,宋高宗還給岳飛發了三道御札,但戰役已結束,提後三道御札已經毫無意義。淮西戰役是張俊、楊沂中被初期勝利沖昏了頭腦,喪失了判斷力,誤入敵人設置的陷井,結果被全殲。從宋高宗發給岳飛的御札看,這場戰役失敗,與岳飛、韓世忠、劉錡沒有任何關係。岳黑們故意對後面的御札避而不談,不過是想掩蓋歷史真象罷了。


淮西之戰,皇帝和岳飛的既定戰略方針,是出蘄黃搗壽春,和東來的韓世忠軍相呼應,在淮河一帶截擊金軍。這一戰略方針,基本和張俊不沾邊,所以也不存在張俊搶功的問題。並且岳飛張俊互不隸屬,張俊怎麼搶岳飛的功?

淮西之戰,岳飛早就知情並備戰。皇帝1.29日給岳飛發出出兵參戰手詔,手詔是御前金腳遞傳送,岳飛必定於2.6日收到。手詔讓岳飛走水路其實和走陸路一樣,甚至水路更快一些。但岳飛沒有行動。2.3日皇帝第二道手詔發出,有出蘄黃搗壽春方案。其實只要岳飛積極行動,兩套方案速度都不相上下。岳飛2.4日提出搗虛豫西,但此方絕不可行,岳飛如果出兵豫西,對金軍無任何威脅。一但金軍得勝回師,岳飛軍還得象頭年敗逃河南一樣。並且金軍此次行動,金兀朮並不在軍中,如果岳飛搗虛豫西碰上金兀朮坐鎮,勝負還無法料定。岳飛此建議皇帝於2.14日手詔中予以否定。皇上於2.5日給岳飛手詔肯定了出蘄黃搗壽春的戰略方針。岳飛於2.11日收到時已到達黃州。關於岳飛的行軍速度為什麼後來特慢,用敵情根本解釋不通。行軍接敵靠的是先遣斥候偵查,決不能靠大部隊龜縮行進,既使你走的再慢,如果不事先掌握敵情,也會是措手不及。岳2.23日到達舒城,此時柘皋之戰已過去5日,岳飛軍一箭未發卻厚著臉皮去向張俊借糧,被張俊嗆白為吃飯軍,"前途乏糧不可行師""。此時岳飛軍的位置,北距既定戰略目標壽春300里,東距合肥200里,南距池州400里。同時此時岳飛相繼收到皇帝2.10日、2.14日、2.15日、2.17日、2.19日的手詔,核心都是出蘄黃搗壽春,和韓世忠軍相呼應,在淮河一線截擊金軍歸路。岳飛軍此時的積極做法是按既定戰略方針,向北出擊直趨壽春,如果金軍渡淮北逃,便可乘勝追擊,收復中原。如果金軍尚未渡淮,和韓世忠軍相呼應,截擊金軍,必獲全勝。第二保守一些的做法是原地待命,派斥候偵明敵情,並和皇帝聯繫。糧食問題皇帝在2.19日的手詔中已有安排,派人去和漕糧官聯繫即可。但岳飛只憑張俊的一句氣話,金軍已渡淮,前途乏糧不可行師,就既不和皇帝聯繫打招乎,也不祥細偵探敵情,就自作主張改變既定的作戰方針,向南400里渡過長江到池州就糧去了,真的吃飯去了。實際上金軍並沒有大敗潰逃,而是緩緩北行,3月4日金軍渡過淮河包圍了滁州,此時岳飛軍遠在長江南岸的池州,距淮河北岸的滁州有千里之遙,無論如何也是鞭長莫及。滁州很快被金軍攻破,援軍又遭遇金軍埋伏,宋軍遭到了重大損失。至此,宋軍完全失去了北進收復中原的資本。宋軍有臨軍征討稽期3日斬的軍法,判岳飛臨軍征討稽期罪,絕不冤枉。


紹興十一年正月15日,金兀朮帶兵發動了第三次淮西之戰。紹興十一年正月27日,金兵已佔領包括廬州在內的淮西全境,張俊手下的王德部,劉琦部,楊沂中部正在趕往前線禦敵。

朝廷於1.29號給岳飛發出動員令,讓他由江州出兵協助張俊等部共同防禦金兵,而之前月底岳飛已經一天內連續上了好幾個奏章,裡面分析了淮西局勢,並請求與張俊合兵禦敵,後又上奏請求要麼再次圍魏救趙,自己率大軍直搗中原(這是最理想的策略)。要麼退而求其次,出兵蘄黃,出其不意地威脅金兵側翼,配合張俊部正面攻擊!

2.4岳飛收到1.29朝廷最早發出的去江州命令,但知道皇帝還沒收到自己的奏章,或者收到了,但回復的文書還在途中,所以,對收復中原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決定再等,2.7日,收到催促出兵的聖旨,判斷皇帝最新的聖旨還在路上,於是又等!2.9日晚,皇帝最新旨意到達,同意了他的第二個方案,出兵蘄黃,不算好也不算壞……於是岳飛上奏,定於11日早出發!

2.11日早岳飛率八千騎兵於鄂州渡過長江又急行180宋里於當日晚間到達黃州,並上奏報告自己方位,以及請求確認張俊部防禦位置及具體作戰計劃。

2.12,岳飛部3日行軍310宋里到達靳州(應該說這個速度不慢了,一天100宋里,而且已經明顯靠近敵軍勢力範圍,你得保存體力,別突然遇敵還沒開打,自己先人馬疲敝了……),然後大概七天左右走了380宋里到達舒城,到達時是2.23,為何這一段路走的比較慢呢?首先,這裡已經到了金軍前哨勢力活動範圍,所以要明斥候,防間諜,而且此刻岳飛軍屬於客軍,又是倉促調動,敵情不明,走慢一點,多張斥候,這才安全!更重要的是,岳飛倉促出兵,兵力少,如果飆車太快,萬一跟敵軍大部隊在不利地形撞上,那是很危險的!!!

這一點,楊沂中同志深有體會,為了貪快,他先是紹興十年偷襲柳子鎮,卻被金軍埋伏打了敗仗,自己也差點陣亡,後又莽撞地向濠州城快速推進,又被金兀朮優勢兵力伏擊,損失慘重!

最重要的是他要放慢速度等待皇帝具體部署的御札,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支配合正面作戰的奇兵。放棄正兵單獨行動,那就失去了意義,也是非常危險的!

2.23,等岳飛到了舒城,才知道張俊部已經在18日與金軍進行了柘皋之戰,並取得了勝利。

而此刻,岳飛並不了解張俊部的兵力部署,以及敵軍軍情。因為,他之前只有和高宗的單線聯繫。而柘皋之戰乃突然的遭遇戰,且是宋軍劉琦,王德,楊沂中等部的主動進攻,其他部隊以及皇帝事先都不知情,何談配合?即使皇帝知道戰況那已經是2.23日了,再由皇帝傳給岳飛,那麼,至少得2.28岳飛才會收到戰況。怎麼趕都來不及。

所以說是柘皋之戰的突然性,以及宋軍劉琦,王德,楊沂中,

部的主動進攻性,是導致岳飛韓世忠部未能加入戰團主要原因。

2.23日,岳飛到達舒城後得以與在廬州的張俊部取得聯繫,兩地距離120宋里,傳令官通訊往來大概兩天,而岳飛也在2.24日晚收到了張俊來信:前途缺少糧食,你就別來了……

張俊當然不想岳飛來,因為岳飛來了就得分點軍功給他,何必呢,與此同時,由於金兵的誤導,致使張俊以為金兵大部已撤回壽春,於是便支開了劉琦,準備要和楊沂中耀兵淮上,在皇帝面前好好地露露臉……當然,這也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因為張俊允許岳飛和他匯合,金人無論如何都是不敢接戰的。

岳飛知道張俊的用意後那叫一個窘迫鬱悶,他知道對方只是找個借口不讓他來而已,離自家基地這麼近就沒糧食,鬼才信……

由於舒城只有幾千戶人家,根本無力提供大軍糧草,行軍倉促,隨軍糧食又不多,再在這帶待下去,大軍就準備吃草吧,那真的就是名副其實的馬軍了……,

所以在將張俊給他的聯絡書抄了一份送遞給皇上,講明情況後。

於2.25日早,岳飛引兵到300宋里外的池州就糧。

2.26日,岳飛收到朝廷奏捷書。

打了勝仗了,皇帝高興啊,大臣也上奏說自從南宋復國,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盛的軍力,於是給各個統兵大將都發去了奏捷書,然後就是喝喝酒吹吹牛,放鬆放鬆,再然後嘛,當然是準備拿點錢犒勞犒勞大家嘛!

再然後嘛,當然是部署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啦!再接再厲啦!所以這幾天臨安是一片歡騰,前線是啥事沒有。

高宗高興完了,覺得不能讓岳飛白跑一趟,於是在3.1又給岳飛來信:愛卿辛苦,據探馬來報,金兵已經從壽春撤退了,估計這次是化險為夷了,要不你補充糧草後還是回舒城吧,然後到廬州跟張俊匯合,到時候回來做績效獎金,我也好給你做一份啊!

3.4岳飛收到御札,隨後立刻回信:皇上,再次申明不是我不和張哥匯合啊,是張哥說他那邊沒有糧食,讓我別去了,他是長官,我只得聽他的,可是舒城除了土和草,啥都沒有,我只得到最近的池州補充糧草不是,至於前方的事情,我相信以張哥得能力可以處理(我不貪圖功勞)但老闆您都發話了,所以我補充糧草後立馬就去跟張哥匯合(看看,多會講話!)!

但這一天,金兵之前隱藏行蹤的大軍已經開始進攻濠州城了!

3.6岳飛上奏樞密院,準備今天啟程去舒城。

也是這一天,正在去濠州城路上的張俊和楊沂中還在做著美夢,前方就傳來濠州城被攻打的消息。

張俊蒙了,這柘皋之戰的奏捷書皇帝還沒捂熱,言金人退兵的奏摺皇帝也看了,心情正好著呢,卻出了這麼檔子糟心事……敢情金人之前都是擺的迷魂陣,就等大魚上鉤!所以趕緊讓人叫來還沒走遠的劉琦,三部合在一處,便急急忙忙地去支援濠州城。

此刻,岳飛和皇帝還蒙在鼓裡,皇帝還下詔書讓岳飛到壽春和韓世忠匯合,掃蕩一下金兵的殘敵(很自信啊!)……

可惜3.8日,由於叛徒出賣,金軍攻陷了濠州城,在盡情劫掠一番後,金軍佯裝撤退,其實是在濠州城附近躲藏了起來。

3.9日,張俊等部來到離濠州城六十宋里的地方時便接到了濠州城淪陷的消息。就商討怎麼辦?劉琦說不能打,只能守,而且引用兵法,頭頭是道地分析了一番為什麼不能打,大家都聽不懂但又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所以都說好!

可是楊沂中不幹了……我可是在柘皋用大斧兵把金兵砍得稀里嘩啦的猛人!金兵是我手下敗將!這次我還得打頭陣,你們兩人在後面幫我打下手!我們一起收復濠州城,到時候皇帝那裡也好說漂亮話(倔脾氣又犯了,真是屢敗屢戰……大不了一逃而已)!

當張俊還在猶豫的時候,派出去的哨騎不停地回報金兵正在撤退,似乎不打算在淮南待下去了。

可張俊還不放心,又派了幾百騎兵去打探,哨騎探完回來報告這次連金兵的哨騎也完全不見了(金兵躲貓貓的本領還是不錯地……)……

於是張俊的賭徒思想立刻佔據大腦——好吧!我就賭金兵撤退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我的賭技向來不差的……

於是第二天,張俊讓楊沂中和王德選調精銳步兵六萬人與騎兵兩千人,開始向濠州城進發,剛進城,埋伏在城外的金兵便沖入城中向宋軍殺來。

楊沂中頓時蒙圈,問王德怎麼辦,王德也蒙圈,說您是長官,該您講!(老江湖不愧是老江湖……出了事當然都是話事人的責任,現在讓我講,想坑我?小樣!)

幸虧楊沂中還沒徹底蒙圈,於是下令撤退,哪知道兩千馬軍一聽撤退,拋下大部隊立馬撒丫子跑了——不好意思多擔待,誰叫咱們多了兩條腿呢,至於兩個坑貨長官……要不要無所謂……

楊沂中和王德面面相覷,心想跑吧,再不跑就被請喝茶了……於是也跑了,這一跑亂了套了……大家都跑了,可惜步兵跑不快,全成了待宰的羔羊……

張俊還在城外等著好消息呢。卻發現宋軍潰兵像羊群一樣向自己涌過來……

本來張俊以往看這架勢都是撒丫子跑路……但他這次竟然硬氣了一把(搞不好是劉琦的主意),立馬率領剩餘的士兵列陣將潰兵擋在陣外,就這樣一個部署,保全了全軍……

潰兵就這樣夾在張俊部和金騎兵間被殺的鬼哭狼嚎,那叫一個慘。但正是因為將他們逼到一個絕境,為了活命,他們又自發的重新結陣,這才擋住了金兵,並與他們對峙起來!

3.10岳飛在前往舒城的路上,收到皇上讓他去壽春與韓世忠匯合的御札,卻不知濠州城已經發生了戰事。

也是3.10,高宗收到了張俊關於濠州出現敵情的奏書(看看,消息的滯後性!),於是立馬又向岳飛發出一份告急文書。當然,由於消息的閉塞,他還不知道,宋軍楊沂中部已然於當日敗於金軍,之前的大好形勢蕩然無存……

3.11日,還是不放心的高宗又給岳飛寫信了:愛卿啊,趕緊到廬州吧,現在各個糧草官都在廬州,大魚大肉優先供給你的軍隊,不要擔心吃不飽,敞開了吃!那個壽春嘛,暫時不要去了!因為大軍都去了濠州城那邊,突然露出廬州這個空當,倫家有點怕怕,你就給我屏蔽這個防禦漏洞,保證江南行在安全要緊啊(話說高宗有點神經過敏,可能是被金兀朮追怕了的緣故……莫說金兀朮,就是完顏阿骨打此刻統兵,也不敢說是直接繞過各部宋軍,直接渡江去臨安找他敘舊啊……那不是把屁股對著別人找踢嘛……)

可惜3.11的御札,岳飛得3.16號才能收到……就算用簡訊發給岳飛,他也來不及趕過去了。

3.12日,韓世忠做了一件很多人都想讓岳飛做的事情,那就是帶領兩萬水軍,從水路直接插入金兀朮後方,準備斷敵歸路,開局就梭哈定輸贏。哪知道金人也跟他梭哈,在河道上準備大量的巨木,準備堵住航道也斷他後路。

眼看韓哥就要完蛋,幸虧他的一個斥候兵偵查到情況,並沿河追著船隊吼給了他聽,這才趕緊調轉船頭往回撤,還和追上的金兵上演了萬箭齊發,等撤出戰區,每艘船上都掛滿了弓箭,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去草船借箭了呢。

所以,大家試想如果岳飛沒有正面部隊的配合,直插後方,被金人斷了後路,他會像韓世忠那樣有船給他逃跑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3.13金兀朮對戰果很滿意,況且再打下去也占不了便宜了,於是渡過淮河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總結大會去了。

岳飛也陸續得知了前線戰況,氣的就差點飆髒話——如此優勢局硬是被隊友打成劣勢局,隊友幹什麼吃的!怎麼指揮的?

第三次淮西之戰就此拉下帷幕,各路統帥也被招到臨安,開始互相扯皮,推卸責任了……

此戰總結:

1首先是皇帝的遙控指揮,導致各部宋軍不能如岳飛第四次北伐那樣,便宜行事,錯失了很多有利戰機!要知道,蔣校長有電報尚且遙控指揮失敗,你這南宋通訊靠吼,交通考走的年代還想通過寫信遙控指揮,簡直做夢……

2當然,遙控指揮也行,你好歹設置一個前敵總指揮,到時候你只要下達一個戰略指令,剩下的具體措施交給敵前總指揮就行了!

唐初與突厥之戰為何如此成功,就是因為十萬大軍設置了李靖這樣一個敵前總指揮進行統籌指揮,大家在總指揮的指導下群策群力而又分工明確!把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

可是唐中期七節度使二十萬軍隊攻打安史叛軍的鄴城為何又大敗而歸?那就是沒有設置大帥統一指揮,導致各部混亂,誰也約束管理不了誰,軍紀號令由此不行!而後被敵人抓住了漏洞而一舉擊潰!

3張俊是個豬隊友!金人攻打淮西時,他還在江南死活不肯過江,被高宗連哄帶威脅又被最寵愛的小妾一番教育後,才到達前線。一看手下已經打贏柘皋之戰,瞬間又覺得自己牛的不行,立馬趕走岳飛,支走劉琦,想要耀兵淮上……

好嘛,你牛就牛到底,別一聽到金人在打濠州城就又嚇得叫上劉琦壯膽。

你也沒必要分一半的兵力去濠州城打探情況,因為如果濠州城沒有敵人,派一萬人都是多餘,有敵人,你這六萬人根本不夠啃!就是送給別人打……你派個兩千騎兵去看看不就得了,到時候跑也來得及(既然偵察兵完全發現不到敵人的痕迹,那埋伏位置離城池肯定有一段距離)……

至於第三次淮西之戰,岳飛的表現,我認為是極為得體的。

首先,皇帝的動員令還沒發出時,他就提出了三個方案,第一個是和張俊合兵一處,第二個是長驅中原,圍魏救趙,第三個那就是出兵蘄黃,出其不意地進行側擊。應該說是對戰爭比較積極的。而他為何不在2.4接到御札出兵,而是等到2.9號,那是因為他心中還存有一絲幻想,希望皇帝允許他再次直搗中原,當然,在接到2.9晚的御札後,他放棄幻想,但好歹皇帝同意了他出兵蘄黃的構想。於是在動員的一天之後,於2.11早渡過了長江又急行軍180宋里到達黃州,這飆車渡河的速度……一看就是車船稅上交不含糊……

可到了黃州,問題來了,皇帝大致布置了大的戰略,可是具體的兵力布置,各部間的配合,以及具體何時穿插到哪個部位,皇帝兄弟都沒有講(這有點為難皇帝兄弟,還有他身邊的文臣……)……

於是岳飛趕緊寫信給皇帝,報告方位以及確認下一步行動方案,如何配合友軍,當然,第二天岳飛帶著部隊繼續趕路了,但他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的最新御札根本追不上他(遙控指揮的弊處),於是他一再放緩速度,直到21號到了舒城,不僅還沒等來皇帝指示,還被張俊以沒有糧食為名,下了逐客令……那此刻岳飛能怎麼辦,總不能賴在舒城吃土吧(恐怕也沒這麼多觀音土吃……)……也不能死皮賴臉的跟過來,到時候人家就不給你吃的,你能咋滴?吃剩飯剩菜?

那隻能找有糧食的城池吃飯啊!

至於後來濠州之敗,那是張俊咎由自取。他整天想著搶功勞,自己家金山銀山用不完,卻還貪財……可又沒那個本事,你讓岳飛跟你匯合不就得了……非要整什麼幺蛾子,可惜了那麼多戰士,就因為這個無能的統帥而活活累死餓死!

最後回朝廷復命,還恬不知恥地誣告岳飛,韓世忠,劉琦作戰不力……你咋不告楊沂中老是那麼猴急呢?還是看人家是御林軍統領,皇帝的心腹,而不敢怎麼地!

柘皋之戰,如果沒有劉琦壓住中軍,王德和楊沂中能贏嗎?後來救援濠州城,劉琦也叫你別去濠州,你又聽了沒?

岳飛辛辛苦苦跑來幫忙,你把人家趕走作甚?是嫌自己兵多?

韓世忠是你兒女雙親家,連親家都害,你也是夠了……

所以說第三次淮西之敗,需要怪罪岳飛嗎,需要怪罪韓世忠嗎,需要怪罪劉琦嗎(最不該怪罪的就是劉琦!)

要怪只能怪張俊,皇帝都被他坑了,白白損失這麼多家當!


淮西之戰張俊是為了爭功拒絕岳飛入援,但趙構卻發旨讓岳飛入援!但岳飛卻去晚了。

讀過史書的人都不會把岳飛打造成完美英雄,倒是有些居心險惡之人倒是時刻不忘詆毀岳飛。

因為劉家軍的事情。岳飛心裡可能窩的一把火,這可以理解,答應好的事情,卻不給他。

紹興十年北伐之後,岳飛對趙構已經是徹底失望了。這才有「天下事,競如何?」的悲嘆

岳飛,是人他不是神,尤其是個軍人。軍人脾氣都比較火爆的,耿直的,這很正常。

在淮西增援上,他可能有點情緒化了。

但要以這個事情論罪的話,那麼張俊,就更應該用千刀萬剮了!

看下淮西戰役

紹興十一年,金兀朮帥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度過淮河,由壽春直盪淮西。床廷急命張俊,楊沂中,劉錡部迎擊,金見宋軍來勢兇猛,暫時退至柘皋。

雙方大戰,宋軍先敗後勝,張俊部將王德表現神勇,大破金軍,趁勝收復廬州。

張俊為了爭功,又認定金軍已經全部北撤,就派人阻止劉錡,岳飛所部宋軍,實際上金軍主力做多數集結在濠州一帶,等待機會。

四月初,金軍忽然進攻邃州,即往救援的宋軍楊沂中,王德被金軍截擊,宋軍損失數萬人。

看下岳飛在淮西作戰中的行軍過程和時間圖,看看他有沒有罪,有多大的罪。省的那些噴子老BB

1141年正月,完顏宗弼佔領壽春;淮西之戰全面爆發。

正月末二月處,關師古、劉錡放棄廬州,南退向東關方向;

正月二十九,南宋朝廷向岳飛發詔,希望岳飛移師江州;

二月初三,完顏宗弼佔領軍事重鎮廬州;

二月初四,岳飛在得知戰事後也給朝廷發奏摺,建議移師蘄、黃。

二月初七,朝廷發詔催促岳飛出發,發詔讓韓世忠部從楚州移師淮西(此後韓世忠部基本沒怎麼動,這「逗遛違詔」的罪名如果安在韓世忠頭上那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月初九,岳飛得到南宋朝廷令他移師江州的詔書,回復說於十一日前往蘄、黃;

二月十一日,岳飛主力移師,朝向蘄、黃;

二月十七日,朝廷得到岳飛在二月初四發出乞求移師蘄、黃的奏摺,並對岳飛進行嘉許;

二月十八日,張俊、王德、楊沂中在拓皋大敗完顏宗弼軍;完顏宗弼軍退向紫金山;張俊沒有乘勝進攻紫金山的金軍,而是前往廬州方向;

二月十九日,朝廷得知岳飛軍已於十一日出發,發詔對岳飛嘉許;

二月二十日,張俊收復廬州(此後十幾天直到三月初五,張俊也在廬州境內一動不動,可謂「逗遛違詔」);

大約二月二十多日,岳飛大軍進駐舒州。

三月初一,朝廷發詔令岳飛到廬州與張俊會和。岳飛有所回復,當是希望能在舒州原地駐守。

二月末三月初,完顏宗弼採納了酈瓊的建議,讓小部分金軍渡淮北上,佯裝大部分撤退,而主力軍隊埋伏在濠州郊區,伺機進攻濠州;期間濠州的守城官兵也擔心濠州城在金軍退兵的必經之路上,會不會遭到圍攻,因此多次向張俊求救。

三月初三,韓世忠也終於發兵前往壽春了(已經逗留了二十多天)。

三月初五,張俊得知了「金軍北遁」的消息,讓劉錡南下回太平洲,防止他瓜分戰功。楊沂中是張俊的人,所以張俊想和楊沂中包攬戰功,「耀兵淮上」。

三月初六,得到金兵圍攻濠州的消息,張俊急忙派人去追趕劉錡軍返回。

三月初九,張俊等軍進軍到黃連埠,距離濠州尚有六十里,同日得到濠州城破的消息,同日楊沂中輕進,被殺敗,張俊、劉錡、王德等軍也都敗退,到達了長江附近。

三月十日,南宋朝廷收到岳飛回復的奏摺,此時也知道了濠州被圍攻的消息,因此回復詔書,這封詔書的內容如下:

得卿奏,知卿屬官自張俊處歸報,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此見卿小心恭慎,不敢專輒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據報,兀朮用酈瓊計,復來窺伺濠州。韓世忠已與張俊、楊沂中會於濠上,劉琦在廬州、拓皋一帶屯軍。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糧起發,前來廬州就糧,直趨壽春,與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此一機會,不可失也。廬州通水運,有諸路漕臣在彼運糧。急遣親札,卿切體悉。十日二更。付飛。御押 。

根據這封詔書與三月一日南宋朝廷的詔書,可以知道,從舒州至臨安送信往返大概需要九日左右的時間,御詔理應稍快一些,大約需要四日的時間,奏摺則需大約五日。

三月十一日,南宋朝廷再發奏摺,催促岳飛行軍,內容如下:

兀朮再窺濠州,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琦皆已提軍到淮上。以卿忠智許國,聞之必即日引道。切須徑赴廬州,審度事勢,以圖壽春。廬州水運,而諸路漕臣皆萃於彼,卿軍至,糧草不乏,又因以屏蔽江上,軍國兩濟,計無出此。已行下諸漕,為卿一軍辦糧草,不管闕乏。付此親札,卿須體悉。十一日未時。付飛。御押。

大約在三月十二日,南宋朝廷再發奏摺,此時已經知道岳飛出兵了,內容如下:

得卿奏,卿聞命,即往廬州。遵陸勤勞,轉餉艱阻,卿不復顧問,必遄其行。非一意許國,誰肯如此。據探報,兀朮復窺濠州,韓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張俊、楊沂中、劉琦先兩日盡統所部,前去會合。更得卿一軍同力,此賊不足平也。中興勛業,在此一舉,卿之此行,適中機會。覽奏再三,嘉嘆不已,遣此獎諭,卿宜悉之。付飛。御押。

以此推斷,南宋朝廷再三月十二日知道岳飛軍出動,那往前推四五日,岳飛軍真正出發當在三月七日、八日左右。

同日(三月十二),韓世忠軍抵達濠州,沒敢打就跑了。

據此,則一些事情已經很清晰了。

三月初六,金軍圍攻濠州城。

三月初七或者初八,岳飛軍從舒州出發前往廬州。

此前岳飛軍應該也接受到南宋朝廷催促他前往廬州的詔書,如同三月一日的詔書,當是其中一封,岳飛的建議是停留在舒州,借口很可能是「糧草不濟」,(三月十日和三月十一日朝廷的詔書很針對地提到了糧草問題)或分析了其他戰略意義,力求持重。

當然很可能也有跟張俊賭氣的成分在內,畢竟去年的宋金戰爭張俊在淮西路表現的實在是讓岳飛不得不生氣。

但是這個也只是分析而已,因為戰場的的變化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把這個扣的岳飛頭上也說不過了!

三月初六初七左右,接到金軍圍攻濠州城的消息,岳飛軍立刻出發,但已經於事無補了,因為三月九日濠州城破,同日張俊的大軍就被打敗,岳飛軍即使在三月十日能抵達廬州,也只能是駐守一座空城,孤軍面對金軍主力,又和去年的形勢如出一轍,完全於事無補,只能撤退。

當然,如果岳飛在三月五日左右接到詔書之時,就立刻出發前往廬州,而不是以糧草問題逗留在舒州,戰局可能會有一些改觀。

比如岳飛可以和張俊等一起進軍,收復濠州,或者接應張俊等的敗軍。

但岳飛和張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去年張俊在淮西路的表現可謂渣到極致,讓岳飛的戰略構想完全失敗,這一點連南宋朝廷的趙構等人都覺得對不起他,勢必造成岳飛、張俊不能合作。

更何況,在得知岳飛軍於三月七日、八日左右出發的時候,南宋朝廷還在褒獎岳飛。

淮西戰役結束之後,還「論功行賞」,讓岳飛升任樞密副使。

淮西戰役失敗主責是張俊,而不是岳飛。以此定岳飛的罪,張俊呢?

淮西之戰中,張俊先是在戰勝之後沒有跟隨金軍主力伺機殲滅,而是急忙收復廬州拿到戰功,再排擠走劉錡,沒有進援濠州,被金軍障眼法戲耍,最後部下楊沂中輕敵冒進,導致軍隊崩潰。

韓世忠在戰役第一階段完全無動於衷,沒有參與,三月三日才出發前往淮西戰場,足足九天才進援到濠州,稍一接觸就撤退。

相比之下,岳飛則是因為沒有和張俊合作(並沒有任何原則上的錯誤,朝廷也在事後對岳飛的行為褒獎),在整個淮西戰役中完全沒碰到金軍的影子。

岳飛死罪定罪的第一條就是在淮西之戰中「逗遛違詔」、「辭以乏糧」、「不攜重兵」、「緩於救濠」

綜上所述,逗遛也許有,但張俊、韓世忠逗留的罪名都應該比岳飛大。

違詔則完全沒有,辭以乏糧或許有,也著實讓趙構解釋了一番。

但從結果上看,辭以乏糧是在戰役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間隙中,期間沒有激烈衝突,且事後朝廷也都沒有做任何責備。

不攜重兵的罪名完全不可,難道岳飛是一個人去救援的嗎?

緩於救濠也很值得商榷。三月六號濠州被圍攻,即使是三月八號岳飛軍從舒州出發,從接到消息、調兵遣將等等動作下來,兩天的時間似乎也不算長。

總之唯一勉強成立的是「逗留」罪名,但在淮西之戰中比岳飛「逗留不前」的將領多了去了,南宋朝廷無非是實在找不到罪名,只好強加一個罷了。

不然莫須有怎麼來的!

姐總結一下。

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你要抓它的缺點是肯定抓的到的。就是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況無詞。

岳飛,他只是個人而已。他有種種的缺點,種種的毛病。

當然,某些後人會用放大鏡找出這些缺點,使勁兒攻擊他。

但是岳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是種不屈服反抗的精神,愛國的精神,已經深入許多國人的身心,引導過多少代人反侵略愛國。

黑岳們使勁攻擊民族英雄又有何用,只是,累了自己,娛樂了大眾。


我其實覺的在閑扯蛋,細想又覺得真實情況挺可怕:

1做為宋最高軍事首長的張俊親自指揮的淮西做戰調岳飛支援,卻要皇帝親下十五道手札,最後,還是未到戰場。

2趙構十五到手札,一味順著岳飛,誇讚,忽悠,目的就是讓岳飛出兵,最後,仗打完了,岳飛還在外面溜達。

3死道友,不死貧道,從不說不去,但是不是感冒發燒,就是軍中缺糧,見天和皇上手札你來我往,手續齊備,就是繞著戰場轉,不進去,看我嬌情如何!

實話說,張,揚,韓,劉十八萬大軍碰上的是十萬金軍主力,無勝算,就算岳飛到場勝負也難料,不去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不是高宗和岳飛之間,換任何時代,任何人都是別扯客觀問題,主題是:朝廷讓你淮西參戰,你未去,造成大敗,軍法處置。


淮西會戰中高宗給岳飛的聖旨有15次,內容都有完整留存,岳飛的回奏也都完整保存,有興趣的查一下就知道了。沒興趣的盡可以憑想像胡說八道。


那個時候,岳飛已經算是南宋王朝的救火隊員了.張俊本身也算不上能打仗的,而岳飛的部隊要跨越半個疆域前來救援。當時,岳飛已經是南宋王朝的名將之一了,其實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小瘋啊小瘋,你小子又出來胡說八道了,你說你倒是拿出證據來證明你的話啊,就知道胡咧咧,動不動就拉黑人,你是真不知道天下還有羞恥二字@曉風2016 說的就是你


為把岳飛吹成神,你們啥辦法都想盡,辛苦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