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畔岳王廟裡四座鐵鑄跪像,供萬人唾罵和詛咒,這四座跪像的主人公就是陷害岳飛的元兇,公道自在人心,他們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也是咎由自取。

其中秦檜是岳飛冤案的主謀,是總策劃,其妻王氏憑一句「放虎容易縛虎難」使秦檜最終下定決心置岳飛於死地,兩人東窗謀計,使岳飛成為千古奇冤,也成全了自己的萬世罵名。主審官万俟卨為虎作倀,甘作秦檜的馬前卒賣命,充當岳飛冤案的打手,陪這對夫妻一同跪於岳飛墳前也絲毫不冤枉。

只是第四位跪像是當時名聲顯赫,立過戰功,地位高尊,位列「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張俊早年在抗金前線躍馬揚鞭,也是通過戰功積累,一步步從低級士官走向擁兵數萬,能獨當一面的方面大將,還曾經是岳飛的老上級。當年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商丘)稱帝改元,岳飛所部被劃入中軍,而中軍統制就是張俊。

張俊在岳飛冤獄中確實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南宋在順昌大捷後,岳家軍接連在郾城,臨穎取得重大勝利,重創了金朝軍事力量,可惜「十二道牌」,使十年之功,功虧一簣,岳家軍退守鄂州,收復的地盤重新又落入敵手。

趙構將韓世忠,張俊,岳飛召到臨安,以張俊為突破口,明升暗降解除了三人的兵權。趙構「開導」張俊效法郭子儀,做武將的表率,既能保子孫享福也能免自身之禍。張俊即刻表示願意放棄兵權,效法郭子儀,出任樞密使,並依附秦檜主和。

當時「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早在紹興七年已經卸任退休,趙構和秦檜認為剩餘三人中,最容易擺平的就是張俊,矛頭所指只有韓世忠和岳飛。韓世忠在上書秦檜誤國誤民,屢次諫言對金強硬政策都無效後,看破紅塵上書請求退休,這樣韓世忠頂著富國公的爵位回家做了閑人。

岳飛在此情景下,只能被解除軍權,出任無實權的樞密副使,這些人事安排和軍事指揮權的變動,只是趙構和秦檜誣陷岳飛的第一步,切斷了岳飛和外部的聯繫使其孤立無援,如何羅織岳飛的罪名,收集「莫須有」的證據,還需要有人從中撮合,而此時張俊出演了這個角色。

張俊編造了岳飛淮西戰役違抗聖意,故意逗留不進的謊言,使秦檜找到借口,罷免了岳飛樞密副使的職務。同時在岳飛部將中物色能告發岳飛的奸人,「發掘」出副統制王俊,都統制王貴充當首告,幫助其炮製《告首狀》,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並將岳飛牽連其中。

最後張俊認定王俊的《告首狀》所述屬實,並親自偽造張憲「口供」,將張憲,岳雲一起押解到杭州的大理寺獄中。張俊在此案中起到了捏造,完善證據鏈的作用,找到誣陷岳飛的突破口,「順藤摸瓜」地向岳飛伸出魔掌,讓趙構和秦檜的陰謀得逞。

張俊一手策划了「岳飛夥同其子岳雲,部將張憲陰謀造反」案件,做了大量的前期和串聯工作,趙構和秦檜才能最後順水推舟製造出千古奇冤,致使英魂隕沒風波亭。

張俊為何如此這般喪心病狂,他也完全可以頂多像韓世忠一樣做個富家翁,而赤膊上陣參與謀害忠良,和其陰暗的心理層面有關。中興四將中,他和劉光世,韓世忠的資歷原本遠遠比岳飛深,何況他還做過岳飛的上級。是抗金戰爭給了岳飛嶄露頭角的機會,在短短一兩年時間裡,岳飛戰果累累,隨之而來的是職位迅速上升,和張韓劉平起平坐了。

遇到同樣的問題,不同人表現得就不同,當然對小字輩快速的升遷,另外三人多少都有些酸,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當岳飛將戰利品分別送給三個老上級時,韓世忠笑哈哈地接受並且還修書一封以示友好,劉光世也是一笑泯恩仇,只是張俊認為岳飛在炫耀戰功,對岳飛耿耿於懷。

出於個人利益名望得失,氣量狹小是張俊同流合污的根本原因。

資歷比岳飛老,地位比岳飛高,而軍事才能遠遠不及岳飛,自己的戰績和威望每況愈下,他張俊心裡是忐忑不安,主動尋找自己的弱點加於克服再立新功,還是道義放兩旁,心裡打起小算盤,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找「外援」想方設法把競爭對手搞下去甚至置於死地,恐怕後者是張俊在紹興十一年前後的魂牽夢縈。

張俊是趙構、秦檜迫害忠良,自毀長城的主要幫凶,其苦心孤詣用心險惡不輸其他任何三人,遭世人唾棄,被鑄像永跪於岳飛墳前也理所應當。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張俊這個人,在北宋滅亡、南宋草創的這一特殊時期,開始也確實因為亂世出英雄,而成為了一時的英雄,對於南宋朝廷和南宋當家人宋高宗趙構來說,他不但是英雄,而且是救主的恩人,曾經官拜樞密使,領全國兵權,輝煌一時。

只是,這個對於趙構來說是英雄和恩人的張俊,他作為岳飛的頂頭上司,卻為了取媚秦檜和趙構,為了一己之安全和榮華,無恥地作了一個假證,「坐實」了岳飛反叛的罪名,最後導致岳飛風波亭英勇就義,成為了投降政策的犧牲品。張俊長跪於岳飛墓前,就是因為做偽證,造成了真正英雄岳飛的殉難,張俊長跪,是他無恥的代價。那麼,張俊對趙構到底有哪些貢獻呢?張俊陷害岳飛,又是怎樣一番經過呢?

張俊是今甘肅天水人,從小好騎射,16歲入武行,為弓箭手。後隨軍參與對西夏作戰,平定內亂,因功升武德郎。1126年,金人圍開封,趙構以兵馬大元帥號召各路兵馬救援,張俊隨軍前往,趙構見張俊英武偉岸,提拔他為元帥府後軍統制。

北宋滅亡後,張俊向趙構連續三次上表勸進。趙構登基後,初置御營司,重用張俊為御營前軍統制,又加帶御器械,視為心腹。1129年,金軍突襲南宋政府臨時駐地揚州,趙構倉皇出逃,揚州失守。面對敗局,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逼得趙構下了台。張俊正屯兵吳江縣,於是他與韓世忠、劉光世等率兵勤王,擊敗苗、劉,使趙構得以復辟。因此,他成為了趙構的恩人,官拜鎮西軍節度使、御前右軍都統制,不久升任浙東制置使。後來,張俊又領兵平定了南方李成的叛亂,為趙構消除了心腹之患。

趙構在所有問題的措置上,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固權位,要穩固權位,就得與金議和,而要與金議和,就得罷兵,收兵權。這些步驟缺一不可。紹興十一年,在秦檜的建議下,趙構以酬賞「拓皋之捷」為名,召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到臨安,論功行賞,趁機解除三大將的兵權,張俊主動交出了自己的軍隊。於是,趙構重用張俊為樞密使,領全國兵權,不久又加太傅,封益國公。

同時,為了對付三大將,秦檜還採用了利用矛盾,使之互相攻擊。他開始以岳倒韓,岳飛當然不會賣友求榮,不僅如此,他還向韓世忠通風報信,救了韓世忠一命。後來秦檜又命韓倒岳,韓世忠也於心不忍。這時,張俊有了用武之地,他主動把岳飛給韓世忠報信一事告知秦檜,又誣陷岳飛主張放棄楚州,有怯戰退縮之舉,陷百姓於敵軍之罪。

正是因為有了張俊的誣陷和推波助瀾,岳飛最後便成了鍘刀下的冤魂。又正因為岳飛的死,趙構才得以與金和談成功,紹興十一年底,他與金人達成《紹興和議》,從此拜倒在金人膝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