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無法完全代替農曆嗎?


其實,我們可以問「為什麼我們不採用單一曆法」。

本質上,曆法就是個時間坐標,採用何種曆法都一樣。不過,曆法有個文化的問題,也有個便利性的問題。

基本上,漢族地區採用單一的農曆是可行的(兩千多年用下來,證明可行)。但少數民族地區,還是會使用伊斯蘭教曆、藏曆等。

另一方面,中國人生存,需要把東西賣給歐美,因此歐美採用的天主教歷(即公曆)也是把握產銷周期重要尺度。


因為奉曆法以定正朔(狗頭)

嗯,好吧,認真說一下。

現行的陰曆與陽曆的確是不能互相取代,也沒必要互相取代。

所謂「曆法」,是指通過觀測天象運行的規律,來預訂年月日的間隔。

而按照所觀測主體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太陰曆」與「太陽曆」兩種。

「太陰曆」是以月球受光面的圓缺晦明變動為基礎,利用月球運行周期為標準制訂的曆法。月相的觀測是確定「日」(一晝夜)的重要手段,而月亮運行的平均周期是29.53日。太陰曆就以大月(30日),小月(29日)相間來調整,以保證月初必朔,月中必望,通過把月相與日期聯繫在一起,能夠保證「積日以成月」,這就方便了人們日常的農事生產與生活,基本上做得到見月相而知日期,見日期而知月相。

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因為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周期(354日或355日)的話,與太陽運行周期(回歸年長度365.2422日)明顯不符,平均每年要少11天左右,這就勢必會擾亂月份與春夏秋冬四季的對應關係。

而太陽曆則不同。太陽曆是根據太陽的回歸年周期為基礎制訂的曆法。現行的公曆是以1582年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的「格里高利曆」為基礎改進的。「格里高利曆」測定的太陽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又確定「四年一閏」的原則糾正誤差,提高精度,預計要每3320多年才會有一日的誤差。與太陰曆相比,太陽曆可以使得四季與月份形成比較固定的對應關係,但與之相應的,太陽曆的日期與月相完全脫節,日,月運行的規律就完全被割裂了。

為了調整太陰曆的缺陷,中國很早就採用了「陰陽合曆」的折中辦法,通過設置「閏月」的方式來調整四季,又通過「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來「積月以成年」。

總而言之,「公曆」(又叫陽曆)是中國採取的國際大多數國家採用的通行曆法,它依據太陽周期制訂,四季月份的對應關係較為固定,不受地域間隔的影響,其記日的作用更明顯(比如通常的「國慶節」都是公曆的節日);而「農曆」(又叫陰曆,實際是陰陽合曆)則是中國在長期生產生活中自行發展出的曆法,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具有實際意義(比如二十四節氣,清明,端午,中秋,臘八等傳統節日多是農曆)。


不是是否可以替代的問題(純理性角度),而是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文化屬性),現在很多老外還興起來過 中國的春節呢 ~


明日大寒。

日月盈昃,時移世異。


不知道國曆是什麼。你說的是陽曆嗎?也叫公曆,是西曆,相對應的農曆是中國古歷。

在中國古代歷的地位甚至在法之前。在西方也差不多,例證哥白尼。中國古代宣傳君權神授,曆法象徵神的旨意,關乎曆法都是大事。中國也有陽曆,有些曆法比現行公曆即格里高歷還要優秀。中華民國之前一直是陽曆與農曆並行。立春是陽曆的第一天,也是春節,生肖更替的這一天,民國時改用格力高歷,古陽曆廢止,農曆保留了下來,春節改為農曆正月初一。

農曆是陰陽合曆,以夏曆(陰曆)為基礎,改造而成。直至今日,農曆已沒有實用價值,在實用方面可以被公曆完全替代,但是農曆中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公曆中是沒有的,元宵節,中秋節也只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才是月圓,這是公曆無法替代的。民國時,之所以保留農曆,是因為民眾希望中國人有自己的年。農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而且當今政府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所以農曆不能廢止,也不會廢止!


歲是恆定的,年是變化的。


現在所謂的公元紀年,個人覺得就是為了方便和外國人交流而已。而在中國,真正實用的是黃曆,以前叫皇曆,裡面包含了很多的東西,有天文,氣候,節氣,生活禁忌等,指導人們生活,耕種。在道教還有道歷,是以黃帝元年為紀元,演算法是在公元紀年上加2697年。


知道二十四節氣嗎?還記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嗎?

這些都是文化。它們不僅僅是日曆,更是一種天氣預報(*?????*) ??


因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而且主要是漢族習慣性的過春節,是按照農曆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