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别闹了,除非你要的成果也只是轻于鸿毛。

每个人都会因为某些际遇、某些人、或某本书而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现在我育有二子,最常接触的就是关于亲子教育的范畴,每次听到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耳朵。这个帮助指的是「提供资源」、「培养品格」,因为成功对我来说,是运用自己的能力,产出自己看得上眼的成果,爸妈把孩子去芜存菁后,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曾经我以为我的孩子有幸在美国受教育,摆脱台湾填鸭的无用,将来一定可以好过爸妈这一代,但看过了「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里?」,所有的观念必须重新建立。东方教育并不是那么得一无是处,它可是扭转美国贫穷世代的救命药。

FullSizeRender  

虽然书中提到的成功人士都是离正常人非常远的异数,但去除命运之神的操弄,依旧可以归结:努力是不二法门,只是努力之前,可能有一些盲点,让努力白费一场,这是我们要避免的。好比一开头作者提到的生日密码,还真应验在我的生活周遭里。

月龄差异的巨大效应

今年九月,Devin升上四岁班,是班上月龄最小的一个,个头也在倒数几位中,行为显得特别不稳定。

每次星期五放学,我都会让小犬们在学校的游戏区多玩一会,这个时间很常遇到其他年龄的小朋友,上个礼拜一开始只有他们两个小兄弟,后来来了一群三岁班的「小娃儿」,这一批属于慢条斯理型的,除了比两岁的Owain会讲话外,其实没什么差别,突然我意识到,以正常学制来算,这群小娃儿才是真正Devin未来学习路上的同学。

他是年尾生的孩子,理应是班上月龄较大的一群,当初因为已经完成如厕训练,所以晋升到下一年级去。

以前看Devin学校的作品,我们总是自我安慰地笑说,Devin走自己的路,特立独行啦!因为同样是画画,人家都有雏型了,他还在鬼画符;人家剪刀都剪直线了,他的剪刀特别不利,老是呈现撕破的状态。原来可能只是因为他隐身在学长姊的群体里。

IMG_2040

人一旦变成了统计数据里的成分,结论就会像天神指点迷津一样,豁然开朗。

我开始回想小学那些跑得快、跳得高的同学,真不巧我认识的刚好都是九月到十二月之间出生的人(同届中相对较大的孩子),就连我的姊姊在小学百米竞赛只拿过两种名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她也是年尾的一份子,当然我必须承认,我到了她的年纪依旧跑不出一百公尺13秒的纪录。

虽然让孩子跟著比他大的人学习,会得到比较多也比较快,但所承担的风险就是挫折感也比较大。

月龄的差异最先表现在动作技能上,人在出生后都有自己发展的步调,每个成熟的动作都是重大的里程碑,翻身、爬行、走路...等,可是在送进学校后,这些发展的目光就会从独特的个体拉大到相差近一年的群体。

这并不是要爸妈用晚读来让孩子们取得优势,因为学业成绩的表现没那么明显。我们要避免的是,在小小年纪就落入能力分级训练,好的训练,不管是体育或课业都会拉大彼此的差距;我们能做的是,回归孩子个体的发展,持续提供相对应的教材,慢慢等他「成熟」。

没有不用训练的天才

学习一项技能,书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只有点到概念,并不是花完一万小时就可以完成目标,经过科学方法的改进,有效的一万小时必须「刻意练习」(注一),包含

只在学习区练习:相对于熟练的舒适区及暂时无法达成的恐慌区,学习区是一个可以持续进步的区域。

大量重复训练:所有笨拙的行为及判断都是出自于对事件的陌生,因此为了产生熟悉感,必须不断练习。

持续获得有效的回馈:关键在于能够随时指出错误的地方,并立即修正,这个角色可以是互动式的机器、老师、最高超的是自己。

精神高度集中:最佳状态是清楚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每一步是什么。

除了学习区比较抽象外,其他每一个都非常显而易见,但却造就了「天才是一种迷思,名校不是成就的保证,只要够好就可以」的结论。

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数学无往不利是在考研究所时,当初我报考的类组是专门给理工科学生转考商学院的,所以一定有「微积分」这个科目,但我大学念的是社会工作学系,除了大二的社会统计有用到一些数学外,阿拉伯数字不是我会看到的东西,更糟的是,我大学联考的社会组数学只拿了11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还要跟理工学生一较高下。

我以为我凭借的是一股热情,觉得兴趣可以战胜一切,殊不知我完全符合刻意练习的四个要点,我有一个恩师,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还在半年内用掉20几枝原子笔,每天早睡早起让自己保持最佳清醒状态,对于一看就会的题目,想过一遍就跳过往较难的练习。

这样的「努力」让我报考的六家研究所,有四间全拿满分,另外两间也在90分以上。

所以我不会再相信什么快乐学习,异数里的人,没有一个是轻松的,要快乐就尽情的玩,不要牵扯到学习;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上述的事迹也不足以拿来说嘴,但它对我应证了,要熟练一项技能,除了努力还要有方法,人不可能每样都精通,但孩子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有方法的带著他们越过每一个关卡。

美国人一点也不轻松

以前我一直有个错误的幻想,以为美国的学生压力小、快乐成长、轻松学习,难怪有比较大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全力冲刺,现在我在美国快五年了,那个幻想只剩兴趣还没有完全崩坏,在竞争激烈的学区,美国学生的情况其实跟台湾差不多,如果硬要说哪里不同的话,运动类的活动是他们同样重视的;更令人难过的是,像我这种不甚关心当地新闻的新移民,从去年到现在就已经听到三起顶级学区的学生,疑似压力过大而轻生。

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洋人也是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是六年前在美国借用先生系上图书馆念书的时候,平日的三月天,没有期中考没有资格考,图书馆里找书的人来来往往,有些座位的书还堆得像城堡,一副要长期抗战的样子,哪里美国学生压力小、轻松学习了?

P1050363

近年美国有一种创新教育相当成功,全名知识就是力量教育计划(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简称KIPP,专门在最烂的地区办学,入学的方式只有一招:抽签,不看成绩,也不看家庭背景,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九成可以拿到奖学金进到好高中,最后有八成学生读到大学毕业。

这么威的创新教育其实一点也不新,根本就是台湾教育的常态,课程从早上到晚,外加晚自习,每天功课写到十一点,还有暑期班,而且只有周休一日,目标只有一个──上大学!在美国,穷人念大学是扭转贫穷的关键要素。

知识力学校发现,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的上课时间太少,中上阶层的家庭放学后会安排一系列的课后活动,穷人家的孩子就放牛吃草,落后程度最大的时间,出现在暑假结束,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已经游荡了两个月,中上阶层的孩子不是去旅游就是上才艺,已经开拓了不同层面的视野。既然如此,那就把孩子们叫回学校上课。

那么我不该再以为暑假在家做白日梦,叫做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过得有意义,哪怕是跟著我做家事,都好过让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过去我们经常利用暑假这段较长的时间,做一些不同平常的体验,竟然是一种无形价值的累积。

如果还要从KIPP学校中分出高下的话,良好的品德是最终的因素,他们强力灌输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七大品德,能成为社会中坚分子的,都离不开这些核心价值观(注二)。

能妥协的是成绩,不能妥协的是好好做人,而现在我更加清楚知道该把握的是什么。

 

但我长年的疑问是,既然台湾的莘莘学子与美国竞争激烈的学生一样勤奋努力,怎么感觉美国人在地球上就是比较突出?卖个东西也可以卖成亚马逊(Amazon),改改车子也能改到特斯拉(Tesla),更不用说近代革命性的电脑网路,有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古歌(Google),怎么全都同一个国家产出的?

当所有的控制变项都一样,结果却不同时,逼得我不得不承认有命运的吉他声,这不是说台湾未来没有机会成功,人人都可以成功,只是美国的「异数」多了一点。

书中提到许多知名的成功者都有出生的黄道吉日,电脑界的巨人,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 )、比尔·盖兹(Bill Gates)等都是在1955年前后出生,企业界名人,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摩根(J. P. Morgan)也都集中在十九世纪中叶,感觉上这些异数都是搭同一条船来的,事实上也是他们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科技准备好了、人类需求到达了、他们努力了,于是成功推向极致。

对照现在的眼光,美国的确占尽资源相对丰富的便宜,不管是语言(最新知识都用英文写)、市场(做大美国市场差不多就是进军全世界)、甚至是刚好符合时代的文化。

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推广到极致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已开发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施行全民健保的,我常笑这种个人主义是没大没小,老子都不老子了,但他们厉害的地方正是这种以上对下的尊重,菜鸟纠正老鸟不会心生恐惧而噤声,大大降低系统性的错误;后进晚辈的想法也都能获得充分的聆听与肯定,刚好适合产出当今最需要的创新点子;创新并非专于经验的累积,有时只是一个突发奇想,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敢于自由发挥。

文化没有好坏,它是顺应时代下的产物。过去为了帝国王朝的安定,需要强大的权威、绝对的服从;现在时代变化的太快,要的是随时在街头巷尾蹦出来的灵活思考。

台湾的教育仍待改进,但美国也没有快乐似天堂,就只是台湾整体上演著美国中上阶层的竞争状态,而他们多戴了幸运之神的光环,扣掉所有客观的优势,其实大家都正努力著

 

注一:刻意练习的观念可进一步参考学而时嘻之的统整概要──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注二:想知道KIPP的内涵可快速阅览两篇短文: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出自学而时嘻之)、KIPP学校弱势也能出头(出自天下杂志)。

 

延伸阅读

【社会议题】2014美国宝宝优劣三部曲─教育篇 

【我的剧本】教养无国界,没有谁比较高明 

【陶冶性情】父亲重不重要?让科学告诉你 

 

上脸书,轻松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