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泉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優越的先天條件,泉州農業要發展必須向科技要效益。在泉州農業發展的歷程中,有許多人爲之付出努力。爲了培育出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優質稻,南安碼頭農民張聯財大半輩子都花在了田地裏,年復一年從事水稻選育工作。今天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我們要看看這位從普通農民成長起來的水稻專家。

  點擊下方觀看視頻

  *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今年田裏種了什麼字”是許多人到張聯財家裏問的第一句話。開春,老張就在家門口的100多畝地裏種上不同品質的水稻,現在水稻開始抽穗,田裏深色水稻組成的“強國夢”隱約可見,張聯財告訴我們,這幾個字裏面就有他花十幾年時間選育的“東聯紅”,這個品種明年就可以參與省農業廳的評定了。

  南安市東聯優質稻推廣技術協會理事長 張聯財

  去年正式加入省裏的區試,米質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2019年繼續區試,2020年3月份就可以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就可以作爲一個新品種正式推廣。

  在張聯財看來,培育水稻新品種,比養育孩子還費心,需要十幾年時間,反覆試種,每天記錄,不斷改進。

  南安市東聯優質稻推廣技術協會理事長 張聯財

  一個雜交組合要種幾萬株,不是隻有一個雜交組合就可以成功的,要有不同的組合。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每天早上都要到田裏觀察,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有沒有病蟲害。

  水稻育種時間長,過程不僅枯燥,還常會遭受極端天氣、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影響。

  南安市東聯優質稻推廣技術協會理事長 張聯財

  我當時有引進幾個品種來試種,那年正好遇到12號颱風,水稻正在抽穗,全部得了稻瘟。

  從1965年參加矮稈水稻的推廣工作開始,張聯財跟田裏的水稻打了五十多年交道,靠着一股韌勁成長爲“農民專家”。五十多年來,他紮根田間搞實驗,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他說自己能堅持下來,早年是因爲兒時餓肚子的經歷印象太深,想讓大家能吃飽;後來改革開放了,生活水平提高,農業利好政策也越來越多,自己就更有幹勁了,想讓大家都“吃好”。

  南安市東聯優質稻推廣技術協會理事長 張聯財

  選育一些好的品種,好吃的品種,讓羣衆種植,讓農民增加收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兩年從這方面研究,目前已經有一個“東聯早一號”是福建省首個一級優質早稻米。

  除了培育更多好吃又有營養的優質特種稻之外,近年來,張聯財還發起組織了東聯優質稻推廣技術協會,推廣良種基地和示範基地建設,研究優質高產栽培配套技術模式供農民使用。這幾年,張聯財的水稻育種工作得到各級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補助,他也更有信心,一定能將這做了大半輩子的水稻育種工作繼續做下去,做得更好。

  本臺記者:呂雅稚、林小彬

  編輯:李曉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