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审美能力是最高级的人生境界。深以为然,为什么人有钱后,开始是追名牌,奢侈品,然后是追孤品绝品限量版,再然后收字画古董,最后是拍名画,跌跌撞撞挤进艺术的殿堂。这是当然是一种境界的升级。只是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审美,始终在心灵感受上打转,恰如马未都说审美的四个层次:艳俗;含蓄;侨情;病态。其实,这所谓的四个层面,也是局限在作品本身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却走不出「美」的大观。我曾经撰文简略地捋过一下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扒窗窥望----漫长而简略的中国美术史》),它缺少哲学思维、社会批判、以及表达逻辑。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图片上,一个小女孩拿著她临摹的毕加索的名画《梦》。这幅名画的原画被撞破修补以后,最后一次拍卖价是1.39亿美元。

我无意嘲笑小孩子的画作,但是,显然孩子只是把这幅旷世名作当成一幅填色儿童画了。十分遗憾,中国孩子(恐怕不仅仅是孩子)接受美术教育,尤其是当代艺术,是完全输在「起跑线」上的。当西方当代艺术已经日趋成熟地发展到更为深刻地表现事物、情绪、世界观、逻辑、科学、哲学思想时,我们依然还在基础、古典地审美。就像一个只接受过初高中经典物理学习的孩子,只会在牛顿三大定律中领会世界,完全不能与接受现代物理理论学习的硕士博士们谈论相对论,时空引力,量子理论这些话题的。所以,画面里的孩子当然无法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要表达什么?为什么毕加索的绘画只要一上拍卖市场,就会创出天价?是老外「钱多人傻」吗?当然不。因为,毕加索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他的「立体主义」画作是一把开启现代各种绘画(甚至雕塑、建筑)流派的必经之门的钥匙。读不懂他的画,后来的各种现代绘画流派,更是天书难懂。

这里我也强调一句,大多数孩童都有一个喜欢「描绘」的时期。看一个孩子是否具有绘画天分,还是要看孩子对事物形,色的理解能力。那种把孩子将太阳涂成蓝色,天空画成紫色,当成是「想像力丰富」(老师为了收揽学生,往往这样夸孩子),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而其实是真的不那么有天赋。至于主观表达主体,是在客观认识之后,有一定成熟思想的后话。

今天呢,斗胆啰嗦一篇,将西方美术如何从古典走向现代,以我自己的理解,用尽量通俗的文字,帮大家捋一捋。

首先,得从我情有独钟的印象派说起。

在印象派以前,绘画都是力图更为逼真地表现事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地方是让一层不变的宗教画风接上地气,让画中的圣人神像越来越跟我们周围的普通人类相类似。到了法国兴起影响整个世界发生巨变的浪漫主义(画派)的时候,与之抗衡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已经可以把画画得比今天的照片还逼真。

(安格尔)

(布罗格利公主肖像)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做莫奈的画家,在写生的时候,发现日出(以及日落)时光,天空以及事物的色彩是那么绚烂(呵呵,是不是像极了今天背著相机追逐夕阳朝霞的「色友」党)。可是那个时代没有照相机,更别说是彩照。而画家无法慢慢地描绘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美。于是,他快速地用颜料速写景色。就有了这幅改变整个西方美术世界绘画方式的《日出印象》。

(莫奈)

(日出印象) 我们知道,几乎西方每一次新进画派的产生,都是伴随著批判与嘲讽的,印象派也不例外。但是它独特地通过色彩去表达光的方式,而不是主体本身的形态,极富魅力,而且引申无穷,所以聚集了当时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画家,最终成为古典与现代画派的分水岭的画派。莫奈毕生研究色彩与光影的关系,晚年的睡莲系列更加成为至今人们追捧的画作,不是今天讨论的内容。 到了「后印象」时期,例如梵高,他已经跳脱出离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身,而给与他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情绪与色彩表达,进入一种主观表达客观。例如他的代表作《星空》。

(梵高自画像)

(星空) 当然,还有已经剑走偏锋的点彩画派----完全通过光点表现事物。例如点彩派大师西涅克、修拉的作品。呵呵,这样的画风,是我一个印象派拥趸从来不喜欢的细分风格。

(西涅克的风景)

(修拉的男子侧面肖像)

直到后印象派大师中有一位叫保罗塞尚的大师。

(塞尚) 这位塞尚牛掰在哪里呢?他的前面已经有诸位大师,印象派越来越抛弃主体的形与轮廓,而越来越注重光。认为每一笔色彩都能够表达了光,自然而然形也就出来了。可是塞尚开始觉得,这些个印象大师门也有点太主观了,他想要回到存粹的本真,但是却不愿意走到他所鄙视的安格尔式的古典主义风格里。于是,他更加注重事物的原色(而不是光感体现的事物颜色),而更加强调事物的形实际上是各种不同色调的几何体的堆积。再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事物主体是动态的,多面的,甚至画家的视角发生变化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因此,如何能够表达事物的多面性呢?牛吧,一个平面画师,想要「全息」。而且,他反对例如梵高之类的主观情绪介入绘画主体,而主张更为客观地表达。他的人物肖像就不注重对象的情绪、衣著质感、周围环境之类,而更注重多个光面的色彩。

(静物) 这幅静物从色彩上可谓平平之作。但是塞尚在设置静物的方式,已经开始将桌面倾斜,许多物体的透视不在一个透视角度,而且不像以前印象派不注重物体的轮廓,而更加强调尤其是圆形物体上的几何光体。

(大浴女) 诺,已经开始色块化与几何化。

(圣维克多山) 立体主义已经呼之欲出。 塞尚呢,催生了两大灰常灰常牛掰的现代画派----野兽派和立体派。所以,后印象派大师塞尚,挂冠为现代画派的先驱。呵呵,俺极力推崇印象派还是有点范儿吧?! 可见,西方美术发展,不仅是带给你「美感」。而是更加强调逻辑、理性以及科学(以后的超现实主义更是致力于时空的切换)。 简单说说野兽派。我一直认为它就是西方「农民画」。通过原始的色彩,大面积成块地堆积,产生强烈感官刺激。它不是主张描述自然,而是认为绘画是画家设置的,装饰的主体。因为用色猛烈,像是「被关在了笼子里的野兽」。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画派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抛弃构图,透视,阴影,乃至色彩关系这些个画家基础知识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后边的表现主义画派,波普派,以及达达派。也常常与初期的立体派混淆。

以我来看,由于油画在技术细节上的繁琐(这里我们中国人要傲娇一下,以墨和宣纸为主要材料的国画,尤其是写意,在描绘一幅画作的技术处理上,比西方的画作要简略得多),画家们也会烦啊。所以,希望能够用极简的方式更为全面地描述事物,以及表达思想。偷懒,是进步的原动力!(捂嘴笑笑) 立体派应运而生。创立立体派的第一个人不是毕加索,而是一个叫做乔治布拉克的法国人。他遵从塞尚的理念,将之极端化,通过立体的面来体现客观景物。

(乔治布拉克)

(埃斯塔克的房子)

(大提琴乐手) 好吧,一下子走到这里似乎有点快了。总之,几何体,尤其是塞尚强调的「各种圆柱体」表达客观形,是这个时期的特点。立体主义有几个时期,结构立体化,分析立体化(分拆,解析,与组装)和综合立体化。 这里通过另外几个立体派画师,例如库拉索夫,格里斯等的作品来让步调慢一点。这时候,描绘事物(尤其是人物)不再是你所看到的事物本身的一个角度,而是被几何化,切割了,多角度(甚至事物的内里)的描述,包括色彩。诺,这跟当时心理学的大力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去看待事物,不恰恰应该这样,才能完全了解进而理解事物吗?!

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甚至不是画出来,而是利用现实物品进行粘贴。 好了,回到这个牛掰的人物,帕博罗毕加索。

首先,他是个能够把握各种技法的基础相当雄厚的画家,尽管很多人认为他为人上比较渣。然后呢,他开始进入立体派的领域,不仅仅很擅于分拆,更加擅于解析,尤其专长于组装,把一个比较易于用来表现风景与静物的画派,融通地用于表现人物,而且可以将画家的主观认识,抑或主体的客观呈现交相辉映。色彩上却越来越利用野兽派的简略与浓烈。传达客观状态或主观认为,都非常独到,就像绘画界的爱因斯坦。后来风起云涌的各种现代画派,都能够追根溯源于此。 《亚威农的少女》,初现立体主义风格。对照一下塞尚的《大浴女》,是不是可以理解其想法:要逐次像「安格尔」那样描画这些少女是不是很费劲,塞尚说得对;不就是一群女人裸体吗,天天画也不新鲜,塞尚画的对;颜色调渐进以及阴影真的很慢,来个大写意。哈哈哈,成就了这一堆少女。到底毕加索觉得她们美不美,鬼知道了。

《哭泣的女人》是一幅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立体主义的画。这是一个底层女人,她不知为何事用手帕掩面痛哭。但是如果我们如实表现,很难达到这个画面的效果,只能见到一个女人用白手帕捂住口鼻埋头抽泣。但是,通过画家表现不同的脸不侧面,因此获得两个平行的泪眼,并且从手帕内部,看到眼泪、鼻涕以及喘息的气息,加上抽动的肩膀,一个哭花了的女人形象油然而生。而类似野兽派的色彩表达,增加了情绪激烈的程度。此时,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古典画派的方式画出来同样的场景,就很难有这样逼真的传达。

《椅上读书的女人》。毕加索擅于画什么呢?女人,情欲。所以,这个主题伴随著他的生活。试想,一个衣著不整,双乳微露,慵懒地坐在沙发上,手里拿著一本书,时而沉思,背景一幅画作明显是个男人欲吻的侧脸。尽管类似「简笔画」,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女性的美与性的情色意味。

《镜前少女》,首先是少女在镜前左右侧脸自赏,各个角度的美,包括镜子里的角度。而且不同的光面面部的妆容色泽不同。双乳滚圆,还转身翘著臀观看自己的背影。一个平面的画面,不再是凝固美的瞬间,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地「动画」表达一个时段少女照镜子的状态。色彩也比较野兽,构图对称具装饰性(又是塞尚的理念)。

好吧,回到开篇的那幅《梦》。这幅画在我看来,冒著强烈的情色情绪。一个画家如何去表达梦境的人物呢?古典的就像雷顿爵士的《燃烧的六月》,作品人物性感安闲,绝没有情色意味(其实是看不出来主体在梦什么,对不对?)。

但是毕加索的《梦》却充满著情色的情绪,荷尔蒙非常地高。手指(为什么六根?是有意义的),袒露的乳房。表情,乃至另一侧脸的状态,都极具「明示」的意味。这不是真睡著的状态,对不对?它表达了梦境。那么,同样的状态,通过传统的绘画,能够表达出来吗?

这是一幅毕加索极为喜爱的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人》。我也极为喜爱。

毕加索去卢浮宫临摹了据说上百次。其中最著名的Q版。他完全转换了一个主观角度去看这幅画,是画的背面,镜子里面,以及衣服的里面。正宗的色鬼是不是?见了美女总会想像脱了会是什么样,摆个撩人的姿势会是怎么样。所以,情色是毕加索的画面表现主题,始终没有跑远哈。 这幅画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毕加索决定将此画捐赠给巴黎现代画馆。暂时存放在卢浮宫。而当时的卢浮宫馆长非常喜爱此画,就将他的画与原作挂一起展出。毕加索心怀忐忑亲自跑去看了一遍,回来跟朋友说:我真的好担心,幸好画得一模一样。

好了,看了这几幅画后,我们来小小总结一下。立体主义的发展,分了结构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三个阶段。是毕加索这位绘画界的爱因斯坦,将立体主义推向综合表达的高度。在一幅画里,画家不再是通过画笔表现凝固的瞬间,而是包含著对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与认识,像把一个多机位拍摄的胶片,创造性地堆砌在一起,传达给看官们一个时空的场景,以及或者主观或者客观的表达。。。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这种时空错位拼接的理念,直接对今后各色各样的现代画派产生恰如E=mc2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把毕加索框在情色的世界观里。他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名作《格尔尼卡》,就实时地反映纳粹1937年对西班牙格尔尼卡的屠戮场面。这幅透过思维想像,让你从多角度观看纳粹的暴行,就像现在的一段小视频。这幅画在网上有各种解读,这里就不赘述了。

想像一下,一个画家看(想)到一个场景,首先要自己从多个角度(甚至无法设置视角的客体内部)解析和理解,分别进行描绘,再将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时充满著感性的创造与理性的分析,并且加以客观或主观的理解,传达给看客,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填色游戏」哦。

其后,各种带有时空理念和关联世界发展的理解、批判、创新的现代画派此起彼伏。这里面当然有佳作,也有糟粕。如何去欣赏一幅现代画派的作品,不仅仅需要你的传统审美观,你必须要有相对全面的世界观,甚至与时代进步息息相关科学知识和哲学大观。

这里就不展开说,只提提另一个在立体主义培养下,很自然而然催生的分离主义画派,所以常常也会合称为「立体分离主义」画派。里面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因为他的这幅分离主义《鲍尔夫人》画作,拍卖出1.35亿美元的价格,成为最贵夫人。但其实,他的画作早已超过这个价格,成为世界富豪们追捧的对象。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他的画作,尽管被许多「正儿八经」的人士批评充满色情。可是,这正是这位一生不缺美女,专事描绘情色状态的画家,传达出大量的多巴胺给看客。是正儿八经的色而不淫的高手。他总能抓住他笔下的女性美的部分,哪怕只是肌肤。朋友们,佛洛依德说过,性是人类「竞步」的原动力啊。赏之。。。

(《吻》的局部)

(《金鱼》)

下边两幅不再具名。

此文的目的只是想要通过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聊聊怎么样去看懂一幅(一尊、一座)现代流派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印象派这一伟大的「分水岭」画派,理解毕加索这位万睿牛掰的画家的「儿童画」作品开始。就像获得一把开启现代之门的钥匙,进入一个多维的时空扭曲的甚至在虫洞之间穿梭的辽阔无边的现代世界,且各取所爱。

(写于2019年5月8日凌晨,图片均拷贝自网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