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网路上看到一篇让我感触良多的文章。在中学时期,笔者因成绩优异被派到香港其中一间名校。一直以来,香港的名校是富家子弟的地方,只有少数成绩很好的学生能入读。无疑,那里的师资、设备都非常好,同时学费也贵得很。笔者忆起十多年前的泛黄旧事,骤眼看写的只是名校,但带出的是整个香港教育。

笔者在文章里提到「名校,就是如此现实。它贯输的价值观是七个字——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单校长,老师、同学,都很懂得做人——做一个成功的主流香港人,当然离不开一个钱字。」心,感到有点刺痛,这便是我生长的地方。现实的不只是名校,而是整个香港。记得,这就是我刚念初中的第一课。曾经,应该说到如今,我还搞不清楚为甚么要。说得好听是会说话,不好听就是虚伪,还不是一样。

再来的是,「名校精英制,简单来说是套用职场游戏规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职场的上位伎俩,名校生早在少年十五二十时就学懂——懂得识时务、懂看人眉头眼额、懂把握机会表现自己长处。但少女含苞待放的天真纯情,去了哪儿?年轻人对社会的热血,为什么丁点都不见?」有人说,学校便是一个小社会。这句话,念书时候的我确实深深体验过了。初中时,我念的是精英班,得到的都是同年级最好的配套。后来,因为选科的关系,我不再是精英班。记得,当时老师们纷纷来找我讨论选科的事情,「妳明明有实力到精英班,不要选修那些学科吧」,甚至说「如果妳进去那些班别,会让他们扯后腿、影响妳成绩」。可惜,我对精英班的学科没兴趣,最后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

没错,当你挂著「精英」的名牌,就有不一样的待遇。那时候的我进了普通班,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待遇。由于来自精英班的关系,老师们会给予多一点照顾、提点。即使我犯错了,也是有苦衷,或是受人教唆,甚至是被人陷害。因为,精英班全是乖孩子。这可笑、愚昧的想法充斥著我们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有关教育,笔者的文字让我很深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训练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批判思想。但名校在这方面做到几多?名校最成功的,是它大批倒模生产一个个典型香港人——实际、精叻、识上位、识表现自己。但更深层的价值——真、善、美,名校又教了几多?」现今的教育十分成功地培养了一个个典型香港人,只有我这少数的瑕疵品、劣品。看著认识的人从纯真到虚假的笑容,从发自内心到公式化的谈话内容,感觉很悲哀。一个、两个、三个……最后渐渐数不清了。

老实说,能身为瑕疵品,我很开心。要知道,不依从大众喜好而活出真我,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纵使我对这一切都不认同,还是要接受这事实的存在。为了保护自己、在社会里生存,游戏规则是必修课。不同的是,我不会习惯、迷失自己,成为人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