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之前說的「質量很高的文章」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寫完......寫了半天發現才寫到第一樂章......可能要無限期延後了。

巴赫的作品對樂器的要求不太嚴格,比如賦格的藝術甚至沒有指定樂器(也可能是他沒來得及寫),這也就給改編曲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接下來我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改編。

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揮哲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色彩,他甚至覺得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配器有些枯燥(「你得明白,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不懂樂器」),那麼「乾巴巴」的巴赫就更不可能令他滿意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斯托科夫斯基就開始了他的改編之路。在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的改編曲中,我們能聽到銅管的轟鳴和多愁善感的弦樂——一點也不巴赫。浪漫主義的配器風格倒是和「超前」的恰空挺搭。這些改編曲在當時遭到了惡評,許多音樂家視其為畸形的怪物。不過聽聽也無妨。

接下來的這張唱片說是紀念古爾德,實際上全是關於巴赫的(要我說,怎麼也得來兩首Gibbons),大部分經過了重新配器,剩下的曲子與巴赫有關(類似拉威爾的以海頓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Raskatov(這位作曲家補完了施尼特凱的第九交響曲,強烈推薦)改編的BWV851雖然多用弦樂,但絲毫沒有斯托科夫斯基的矯揉造作,反而充滿了20世紀的幹練——以及20世紀特殊的演奏方法(在賦格中體現的很明顯)。

Wustin 配器的f小調創意曲很有意思——它直接從第16小節開始,省略了最高的聲部,兩小節後跳回了第三小節,不知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中間有一些作曲家自己添加的裝飾性的聲部。結尾處慢了一倍。神祕的撥弦和悲涼的長笛使得創意曲平添了一份孤寂。

(這裡有一篇關於這張唱片的文章thestrad.com/5345.artic

對於古典音樂來說,馬林巴算是一件「外來」樂器。1947年,米約創作了《為馬林巴與顫音琴而作的協奏曲》,在這之後,馬林巴就被廣泛地運用在20世紀音樂中。它獨特的音色和在極廣的音域都受到了作曲家的青睞。在現代音樂中大放異彩的同時,各種為馬林巴所作的改編曲也層出不窮,the wave quartet演奏的巴赫協奏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個四重奏組合的誕生就與巴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創始人Bogdan Bacanu為了在馬林巴上演奏大鍵琴協奏曲而創立了這個四重奏組。

與上面不同,這個改編十分尊重原作,四重奏的成員花了相當大的力氣研究如何演奏巴洛克音樂。與他們合作的也是以演奏古樂見長的奧菲歐巴洛克古樂團。聽來古色古香,卻又有打擊樂器獨特的韻味。

最後放兩張唱片,由於我自己也找不到資源(qq音樂下架了),就寫到這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