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每天教导我们憎恨自己的地方,难道没有构成心理暴力吗?」

How is programming people to hate themselves not emotional abuse?

  ─ ─《她的错误教育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三对迷惘的视线,三个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身影,颠簸的卡车延著未知的方向一路前行,转身离去是因为再也无法勉强背弃自我,等在后方的未必得以拨云见日,而这个核心问题依然悬在他们与观众的心里。最后一幕长镜头收的真实也余韵深远,没有不切实际的想像,取而代之的为越拉越远的犹豫与不安,但他们胸口唯一明朗的就是,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必须抛在过去,而从今以后彼此都不再有回头的余地。

《她的错误教育》能够夺下今年日舞影展的评审团大奖并非浪得虚名,像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剪贴簿,由曾经走过这段经历的人亲手黏贴而成,努力幽默以对,试图笑看伤痕。马克吐温曾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假使容不下自己世界之外的歧异与多样性,往往会因为那些自认立意良善的行为赔上无辜的人生。

 

改编自美国作家 Emily M. Danforth 2012 年出版的同名青少年小说,也是她一名惊人的处女作,被杂志媒体盛赞用字精准、层次丰富,能够带著读者体会书中人物内心抽象的希望与恐惧等细腻情感。

而电影则由在好莱坞凭著自己的力量孤身奋斗的《不当好女孩》女导演 Desiree Akhavan 自编自导,预告看似轻松的调性与电影本身风格其实有所出入,前三分之二趋于平淡的交织过去与当下片段,细腻堆叠出的剧情张力到后段一并释放,因此带来不少惊喜与震撼。国外有人将这部誉为诙谐动人版的《飞越杜鹃窝》,个人则觉得套路比较类似同性议题的《春风化雨》,只是少了一位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老师真正引导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

故事从主角 Cameron Post 的视角切入,讲述在 1993 年时一个双亲不幸死于车祸的 12 岁蒙大拿小女孩,被观念保守的姑妈和奶奶的抚养长大,迷迷糊糊的摸索著自己的性向与欲望,在与男友的异性恋情和与好友的同性恋情之间摆荡挣扎,再自然不过的男女共舞、与异性肢体接触、擦上鲜红色唇膏都让她感到难为情,更在一次的意外发展不幸被动曝光自己不可告人的性向,进而半推半被送入了同性恋治疗中心,戒断此类正常人眼里悖离常规的行为。

 

这个名为「上帝有约 God's Promise」治疗中心,透过一种不合时宜陈旧保守的治疗方式教导学生如何扮演所谓「正确适当的性别角色 appropriate gender roles」,以耶稣与上帝之名发展出自成一格的「冰山理论」,人们看到的举止只是露出海平面的一角,他们要矫正的则是下层庞大的根本偏差,人人都要写下影响自己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所有因子,并贴在寝室床头,例如有人是太喜欢运动才过于男性化,或者有人是太排斥运动才过于女性化,各种五花八门的荒谬原因令人看得瞠目结舌。

而 Cameron 非常苦恼,她绞尽脑汁也不明白这应该有什么病因导致这种状况,开始为过去的人生冠上诸多欲加之罪,勉为其难挤出父母双亡这种牵强的理由。毕竟在这些教职员的观念里,同性恋倾向就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治疗方式就是以神之旨、以爱之名展开情绪勒索,透过满口正向道德的礼教规范日夜洗脑孩子,设法消灭 SSA 同性之间的吸引力,要求不停忏悔过去的罪行、承认昔日的错误,问题是又该忏悔什么承认什么呢?

因此这里的同侪们在粗糙不堪的遮掩下,脱胎换骨的伪装成世俗定义中的正常样貌,讽刺的是,成天表现积极正常的人先被欲望击溃,声称自己几近痊愈的人最后失去理智,这些似是而非的一致性理论教条实则塑造出的只是自我厌恶、压抑、质疑与羞耻的痛苦根源。

 

「我没有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实际上我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

I don't think of myself as a homosexual. I really don't think of myself as anything.

在成长过程与摸索性向的挣扎中,人人都曾上穷碧落下黄泉努力寻觅自己所属的定位与标签,想知道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好孩子还是坏学生,但其实为的也只是希望能被接纳、被认同,在这样令人羞耻的青少年时期,需要一股暖流,点燃学生的希望;需要一盏明灯,引导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柔的力量,呵护生命的焰火;更需要一个罗宾威廉斯,坚定不移地告诉我们如何拒绝随波逐流、在他人面前勇敢坚持自己的信念,或许现在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如同《春风化雨》中 Neil 的举枪自尽,《她的错误教育》剧情急转直下的最大张力来自于其中一位男同学 Mark 精神崩溃的刹那,涕泪纵横大声朗诵著经文,失去理智的开合跳、伏地挺身,恨不得多增添一点父亲家书里的男子气概,仿佛是他被推入绝望深渊前残存的最后一丝力气,孤立无援的呐喊疾呼,却没有人对悬崖边缘的他伸出援手。当天夜里,随之而来骇人听闻的悲剧撼动了此处有形与无形的事物,教学授课的方式、学生信念的根本,也令所有人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楚。

 

而其实周遭没有一个是坏人,也没有一位带著不好的心眼,充其量就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在上帝的见证之下引导这些孩子导向正轨,但处于一个主事者都不明白该如何是好的荒唐教育体系里,对成人世界的质疑与反抗是成长过程必经的阵痛,他们最终发现,这些满嘴上帝旨意的大人并不会为自己人生负起任何责任,纵使这一趟公路之旅前途茫茫,但裹足不前又岂会真正迈向正常人眼里康庄大道?

导演以谦卑平凡的方式、尖锐深刻的姿态、无所适从的处境与触动人心的情节述说这个悲伤而迷惘的成长故事,剧中见不到高声争吵、抗议冲撞或意图说教,却在声泪俱下的一通电话中为瑟缩在桌底下的无助女孩彻底心碎,也于朗读软弱与坚强的嘶吼声中为身心崩溃的男孩无比心疼。

Cameron 不幸进入了「上帝有约」,却也何其幸运遇见两位相同频率的天涯沦落人,他们是教室里唯二的有色人种,旁人口中抽大麻、虚应老师的坏学生,但同时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幸存者。面对朦胧不清的生命状态,三个人背靠著背成为彼此的后盾,单打独斗时所缺乏的勇气在此时源源不绝的紧紧包覆著这几名孩子,含蓄内敛的让观众在心中自行勾勒他们蜕变的过程与样貌,因为我们心知肚明,在朋友的理解与陪伴之下,必定能寻找到 Lady Bird 口中那个最好版本的自己。

 

 

 

 

〖延伸阅读〗

【电影】淑女鸟 Lady Bird,时间的片刻抓住了我们。

【电影】喜欢你、爱上你、逃离你,人道情多情转薄

电影X小说】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人一辈子只爱一次

【电影】月光下的蓝色男孩 Moonlight,关于爱

【电影】BPM,明年我就不会参与同志大游行了。

【电影X小说】亲爱的初恋与西蒙和他的出柜日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