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都说我们是奉养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妳不觉得我们这一代好悲哀吗?』

我深深拥抱朋友,对她说:『我们是最棒的一代,人世间的情义都付出了,也都承担了。』」

  ─ ─ 张曼娟《我辈中人》

影厅的灯光亮起之后,心中悠悠浮现了曼娟老师书中写下的这段文字,我们的人生总会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在争名逐利的过程上,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走到最后,望向生命的终点时,只盼还能保留一份内心的平静。

《范保德》的题命得很好,理想也很远大, 萧雅全导演尝试在一部电影中谈论多数父子普遍的疏离和相似、传统父亲的木讷寡言、无法表达却始终存在的爱与真情,同时找寻上一代的根与记忆、探讨命运无可违逆的轮回循环、反映台湾从二战结束到蒋经国逝世的历史痕迹,纵横交错的支线与跳跃切换的时序,到最后汇集于水声滴答的天井,欲说的是,彼此的有形与无形距离再如何遥远,儿子似乎最终都会活成父亲的模样。

 

「总有人要顾家,我也顾过。」

「我其实不是怕你死,我是怕你痛。」

「我知道,所有事都在我死亡之后仍然继续,只是不再有我。这难过吗?我思索出两个选项。第一,如果这是数学题目,那我就是一根被扔进铅笔盒又被捡走的铅笔,对那个铅笔盒而言,我被扔进去之前、我被捡走之后,没有差别。第二,如果这是化学题目,我就类似一个被丢进油里煮过又被捞起的辣椒,我变了,油也变了。」

一直犹豫是否应该去看《范保德》,因为过去对国片的几个特质无法真正接受,其一原因为并非文青而是太过文艺,这里的文青与文艺定义不大相同,前者可能只是角色掉掉书袋、吟诗哼歌或使用文学和电影的元素,后者则是让角色讲出只会出现在书本中的词句,充斥村上春树式内心独白和神来一笔的比喻诸如此类;再者是形式上的刻意,刻意的台词、镜头等人工塑造出艺术价值;最后一点当然就是非常隐晦地传递出一些剧情关键讯息,可能会让五成的观众带著黑人问号走出戏院。

本片虽然没有跳脱这种窠臼,却将台湾各个世代的男性角色与形象浓缩至这个家族的成员身上,以范保德为核心,上至父亲下至儿子的两代人生故事为经,与周遭亲友、昔日情人的缘分情感为纬,含蓄极美的镜头语言勾勒著若即若离的父子牵绊,迂回交织出属于冥冥中早已注定的相似生命循环,横跨了时间空间,超越了理性本能,让人不禁重新深思台湾社会与家庭价值这些变与不变。

 

《范保德》拥有相当草根的故事背景,所有人物讲著不生活化的台词;具备大时代的乡下设定,角色身上不见丁点当时的风貌;导演话不说满,但是情绪却满到喉咙,私密到唤不出心底的共鸣;干干净净的水果行,整齐明亮的五金行,当然早期的里长应为何种类型的人物相信也无须点明;细想有点不合常理,放在画面里却像是台湾再熟悉不过乡镇风情覆盖上一层朦胧的滤镜,犹如电影的调性,若即若离又似曾相识。

眼前这名惜字如金的男子,一只脚已经踏近棺材里,面对身体诸多警讯,范保德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过去人生轨迹,无处可逃的童年阴影,标新立异的寻求突破,曾经铸下无法弥补的错误,还有一念之间那转身的代价与留下的理由,在命运的牵引之下,无论是 Newman 或郭毓琴,是范大齐或庄素如,都存在著各自定义里的无情与深情。

剧中很多疑问悬而未解,到底为何离开、为何回来、为何要死、为何而死,全都和在光影交错的深夜里,一缕一缕的烟雾袅袅上升,像思绪一般模糊了视线,有人抽的是寂寞,有人抽的是遗憾,有人抽的是惆怅,有人抽的是难言之隐,有人抽的则是欲说还休,两个如出一辙的背影究竟是父是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最后都明白了这两位相似之人的迥异之处。

 

整部电影最喜欢之处,莫属范保德与儿子之间的时而冷漠时而紧密的互动,些许畏惧些许距离的矛盾气氛充斥在父子互动与寻父之旅中,安静无时无刻不围绕著范保德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搭车、用餐、步行等过程里,每当儿子打破沉默时,都怯生生、措辞小心的带著几分敬畏提问,像是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两人中间,深怕一不小心便会冒犯甚至是触怒了范保德。传统的父亲无时无刻都带著名为威严的面具,不会轻易展现自己对家人的温柔与关爱,然而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在他们俩之间超越言语的互动中展露无遗,而范保德在打探自己父亲的故事与下落时,也抱著异常谨慎的态度询问端不上台面的真实经过,因为无情与深情有时是同时并存的。

「故做无情,正是保护深情的方法。」

我们在这两个人与他人口中的第三个人肩上,见识到台湾男性与家庭模式的世代变迁缩影,在早期年纪轻轻就成家生子才开始准备立业,然而很多时候家庭与事业确实无法同时并进,这也是现代年轻人所公认的晚婚原因之一,因此以前的社会不乏抛家弃子的新闻,例如张艾嘉的《相爱相亲》,有的人野心勃勃,有的人以家庭为重,每个年代有自己的时代背景,要强迫上一代与儿女和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无论在世与否,所能做的也仅是尽量理解、倾听和放下怨恨。

毕竟,如同李宗盛所说,若是你同意,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也许你就会舍不得再追根究底了。

 

《范保德》无疑是一部精雕细琢的质感电影,美术设计、配乐音效与运镜构图等皆属上乘之作,从一个知天命的年纪回望人生的来时路,在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上,现实与理想,无情与责任,个人与家庭,残酷与慈悲之间,充满哲学的摸索生命之变幻莫测,成熟沈稳而不失赤子之心的寻觅人走到暮年时的自我定位,何谓大人?孟子如此解读:「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时而顺流而上眺望未来,时而逆流而下回望过去,导演以一个浪漫却充满阳刚色彩的角度看待人生三阶段的轮回心境:年少轻狂时,曾经意气风发叛逆不羁,与世界格格不入,也对未来感到茫然迷惑;走到中年时,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人生与其衰颓和毁坏;步入晚年时,在经历过所有年华后,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涩,全都犹如那一团氤氲烟雾将一切纠结在一起,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

当你岁月渐长,会发现命运从来都是难以捉摸,在人生历程里我们之所以前往某处,我们之所以踏上某条小径,都是有其原因而不可违逆的,生命最终都会让你领悟这个无法言传的道理,父母与子女不只是血缘上的直接连结,所有的图腾与历史都在冥冥之中不停循环,但又随时可能因为一点外力介入因此产生变异。

 

「所有你想听的,过去的故事,都隐藏在未来之中。或者说,所有未来的故事,都隐藏在过去里。」

所谓「生命的重复与突变」,小到个人、家庭与悲欢离合,大到国家、民族与历史洪流,因为儿子的真情流露而成就了另一个完整的轮回,其实掌握生或是掌握死都不比找到自我生命价值来的重要,对整个社会或世界而言,无疑是一道数学题目,生命这条前仆后继的长河不会因此停歇,但对于自己和周遭的人而言,则是一种化学效应,生死无常缘起缘灭,都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与情感而开启不同的循环模式。

范保德坚持踏上日本,寻觅父亲无情带走的一块拼图,也间接让儿子理解面具之下的深情,人生是一条坎坷艰难的道路,为了自己做出的选择,后果好坏得一并承担,往往连伤口都需要深深掩埋起来,而在这下半场赛事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学著自我和解、清算与救赎,所求不过是来得及在生命的终点之前,亲手为自己卸下背负了几十年来的沈重枷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