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特別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明朝立國之初便是採用衛所製爲基礎的世兵制,主要軍制思想可總結爲“局重馭輕”“分權制約”“屯田養兵”。嘉靖年間明朝政府開始大規模實行募兵制。明中後期,衛所編制下的軍隊戰鬥力基本喪失;而且在戰時要另派將領,平時訓練的科目與作戰應用有很大差異,這使防禦性爲主的衛所軍在戰鬥中更加軟弱無力。雖然募兵制下的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國家的負擔明顯加重。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而且明朝還是秉承軍事上“強幹弱枝”的思想,以京師爲中心構建防禦體系,中原腹地並沒有投入太多資源。特別是自萬曆朝開始,明廷被拖入了遼東戰事的泥潭,數以千萬計的軍餉被白白耗費,政策朝令夕改,整個遼東就是個財政無底洞加軍事絞肉機,精銳部隊一個一個的送進去,什麼效果都沒有。這樣下去,哪個朝代都要被打垮。等到滿清入關後,中國北方几乎被順軍趟了個遍,明朝精銳早就損失殆盡,連明廷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能成什麼事?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其實明朝的滅亡說白了也就是一點,沒有錢。沒有錢發改士兵,士兵就會餓死,而快要餓死的士兵們又怎麼可能會爲朝廷賣命?滿清願意給他們錢糧讓他們活下去,對於底層的士兵來說是何樂而不爲。明朝又不是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身份階級在明朝都處於最底層的士兵,在快要餓死的時候,遇到了願意出錢出糧的明主,又怎麼可能不動搖呢?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再說,跟着滿清混,說不定還能個拼出個前途,當個漢軍八旗豈不是美哉美哉?民族滿漢華夷之變?這倒是有道理,但問題是一個連字都不認識的士兵,你覺得他懂這些嗎?再說了,即使是瞭解這些道理大明的朝廷高層,都不乏投降滿清的將領,就算要罵,也得是罵那些享受朝廷高官厚祿的大人物吧?連他們深受朱家恩德的大人物都可以投靠滿清了,底層士兵又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投降有問題。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羣底層快要餓死的士兵會在乎自己的同胞們受害嗎?死的只要不是自己又有何妨?反正軍人早就已經是社會底層,哪怕是朝廷高級將領在面對下級文官都唯唯諾諾,遇到同個品級的姿態更是宛如奴僕了,這羣早就已經被世界拋棄的人們,又怎麼會在乎這些道德上的問題呢?更別提,這些屠殺的執行者正是這羣投靠滿清的底層士兵呢。(當然策劃者肯定是滿清領導人)明朝士兵不是沒有戰鬥力,只是單純的朝廷不願(或者說沒有能力)發給他們錢糧。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爲了活命他們只能選擇背叛朝廷,或是投靠李自成的起義軍,或是投靠滿清。當國家高層醉生夢死,朝堂諸公漠視草根之時,便是國家滅亡之際。當官僚們故作姿態,當士紳魚肉鄉里,當底層平民名不聊生時,一個本來穩固的國家自然而然的會分崩離析。除了個別將領,其他大多數都是類似唐代藩鎮的軍閥,南明朝廷對於這些人連軍餉都難以足額發放,賞賜也沒多少,南明那些官員也不太看得起那些人,他們幹嘛要效忠朝廷?

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非常高,爲什麼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而滿清對這些軍閥許諾打下來的土地歸他們,世代封侯甚至封王,至於劫掠什麼的滿清不管,他們當然有動力去征戰了,事實上大半個中國都是這些明朝降將打下來的。實際上滿清用的方法是西漢初年的韓信和張良就講過的道理,還被寫進了史書。可南明那幫文人就是不懂。 總而言之,一個封建時代的國家,所有的平民都只是當權者的奴僕,他們自然沒有爲國家統治者捨生忘死的氣度。面對着願意給他們苟活下去的新主人,有錢便是娘便會成爲他們心中的唯一準則。所以,不論是再怎麼強大的封建國家都不過是如此,只有步入近代社會後,底層人民終於不再單純的只是統治者的奴僕時,民族主義纔有可能興盛。人民纔有可能面對異族的高官厚祿斷然拒絕,哪怕不惜一切代價的都願意誓死守衛祖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