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脂质,是对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生理物质,在供应能量,形成细胞膜,维持正常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血液中脂质代谢的平衡被打破,出现血脂异常的问题,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等情况出现,这种血脂异常的情况,如果长期不控制,确实是可以成为形成血栓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当我们的血脂出现异常,血液中的脂质,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造成血管壁的炎性反应,从而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再光滑,这时,血液中过高的脂质,就有可能会沉积进入血管壁下方,形成一个脂质的核心,在核心的周围,会形成一些蛋白质、纤维等的沉积,形成一个“纤维帽”,这就是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

  当斑块形成,逐渐的会导致血管的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心呈黄色粥样,因此,我们又将其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斑块和硬化的问题,带来的是血管的狭窄,心脏供血供氧的不足,同时如果斑块从血管壁上脱落,我们身体的应激系统就会跟疗愈外伤一样,刺激大量的血小板到脱落部位聚集,斑块本身,再加上血小板以及其他物质的聚集,最终形成堵塞血管的栓子,引起心梗、脑梗等问题,我们称之为血栓。

  因此,血栓的形成,与高血脂密切相关,但也谈不上什么主要原因,斑块的形成、脱落、血小板的聚集,血栓的形成,都是在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才发生的心血管问题,因此,如果想要减少血栓发生的风险,仅仅控制高血脂还不够,还应该从多个方面来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因此,如果有高血脂的问题,而且经过多方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或极高危的风险,那么应该一方面从生活上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血管健康,另一方面,也要服用药物来控制好血脂问题,他汀类药物目前还是首选,控制好了血脂,就等于稳定了斑块,就会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在服用药物降血脂,保证血脂达标的同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预防方面,还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来减少血小板凝集造成的血栓风险。

  减少血栓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事情,也不是单单控制好血脂就足够,如果有高血压的问题,也应该控制好高血压,高血压长期不控制,也会加速动脉的硬化过程,同样的,高血糖、慢性肾病等疾病,也要进行适度的干预和控制,控制好这些相关疾病,再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血栓形成的风险才会全面减少,安全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