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品茗、品酒、品咖啡,倒是第一次听过品米饭!

本身其实是一个不喜欢吃饭的人,然而,看到活动内容的介绍,加上刚好近期对红藜有点兴趣,以及活动中会分享的几道精致菜色,觉得身为一个饕客的我,应该要抽时间来试吃了解一下才对。

会对红藜有兴趣,主因是因为前一阵子在某餐厅吃到后就爱上了的藜麦生菜沙拉,那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口感,后来又听说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便好感度大增。后来,朋友的介绍让我得知了这个活动,才知道原来藜麦不是只有进口,台湾原住民作物中就有红藜,这其实是一个很本土的食材,而我在此之前却一无所知,身为一个台湾人,这岂不是太对不起它了吗?

于是,这一天就带著学习品尝的心情,来到位于大稻埕的叶晋发米粮行

叶晋发不是一个人名,他是一间商号,以前的大稻埕是一个很大的晒谷场,当时这栋大宅是叶氏家族的米行和住宅,叫做「叶晋发土垄间」,大宅前面是批发米的地方,后面则是加工米的地方,后来因为一些改革政策导致没有继续经营,直到如今第五代的叶家人,再次重新整合,决定延续祖业并加入更多创新思维,让现在的米粮桁成为一个集结「茶米油盐酱」等更完整呈现生活样貌的店家。

平常仅商品区(也就是以前批发贸易的前院)是对外开放的,而在活动当天,很特别地将平时不开放的后院(也就是以前的加工区)作为活动场地,让我们得以一窥这栋百年大宅的面貌。

活动使用的圆桌也是使用以前业家宴客时使用的桌椅,别具历史意义,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像是当年受邀的贵宾一样接受宴请,这不单单只是一场活动,也像是一场走进岁月的文化体验。

餐垫质感很好,是很特别挑选过的纸质,上面印有品米的流程,从米的准备、外观色泽的观察、香气的比较,到口感的品尝,都清楚说明,旁边则是贴心做了四个圈圈,让我们分别依序摆上接下来要品尝的米饭,还提供笔记,才不致品尝过程中搞混。

除了餐垫之外,也分别展示了进口藜麦、台湾脱壳红藜、台湾未脱壳红藜,让我们比较一下各别的外观与气味。

台湾红藜又称作red quinoa,之前是在植物性发品内认识到葵诺亚,那是一个蛋白质极高的修复产品,所以我一看到red quinoa这名字就知道,这是极具蛋白质的食材。

简单的开场后就听到后面有办桌似的杯盘声音,转头一看是工作人员像总舖师一样在准备上菜。

后方长桌上备好四种米饭,分门别类放好之后,让我们各取一种,准备开始品米大会。

首先,喝一口水去除口中杂味之后,就可以开始第一种米的试吃了。

从上面开始,顺时钟方向分别为15%小米+15%带壳红藜+70%白米15%小米+15%脱壳红藜+70%白米30%脱壳红藜+70%白米30%带壳红藜+70%白米

首先吃的是这个:小米+脱壳红藜+白米,外观亮又有一点小米的黄色点缀,竟是四款里最亮眼的,但我最不爱的是这一个,脱壳红藜少了原有的特殊香气,不过小米的口感让白米吃起来多了一些趣味。

这一款是小米+带壳红藜+白米,这一盘是我的最爱,因为小米的甜味带走了一些带壳红藜的草味,却仍保有红藜本身的香气,一扫白米在我心中的无聊印象,口感也极佳,整个比例的混搭可以吃到层次,给他满分。

接下来则是没有了小米的身影,拉高一点红藜的比例与白米进行烹煮。

脱壳红藜与白米,少了小米的口感与清甜,不过还是有红藜的淡香,不过对我而言,这个白米的味道太多了。


最后这个颜色最深的,是带壳红藜与白米,这个也是我的爱,带壳红藜的特殊香气,盖掉白米的味道,虽然少了小米的层次与甜味,但仍香气十足。

总结来说,我爱带壳红藜胜于脱壳红藜,我爱红藜+小米胜于只有红藜。一向不爱白饭的我,终于知道让我爱吃饭的方法了,原来饭也可以不无聊,饭也可以有香味有层次。

第二环节是红藜创意料理的分享,后方总铺师真的不得闲,但是看到这一盘盘的精致巧思,每一道料理都是他们不断尝试与研发的,不论是摆盘、配料、丰富度、美味度,都可以吃出他们的用心,真心与我们分享他们觉得最美好的味道。

首先让我开吃的是这个姜黄红藜寿司,但这个尺寸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称之饭团了。

与姜黄拌煮的红藜饭,搭配紫色高丽菜与红色牛番茄,光是这样的配色就知道总铺师有在注意视觉美感,眼睛想吃,嘴巴就会跟著想吃,凑近一闻就闻到的咖哩香,让嘴巴跟著更想吃。带著咖哩香的的米饭,与满满蔬菜的爽脆,加上似有腌过的肉片,真的是好吃得不得了,而且极富营养价值呢!

这个叫菠猪滚滚,红藜、芝麻、白米和菠菜捏成的饭团,外裹一圈培根,煎得干香的培根与具有弹性的饭团,看起来小,其实可扎实了!

我很爱布丁,但我很不喜欢米布丁,原因是过往我吃过的米布丁真的太米,而且口感很软,一吃就散开,还吃得到整粒整粒的米,吃过两三次之后我再也不想碰任何米布丁。听到这道甜点是米布丁时,内心有小小失望了一下,不过我还是拿起汤匙挖下第一口,然后就好吃到我吃完整杯。

这杯米布丁以红藜做视觉上的彩度,底层扑的是白米,但是口感颇Q,加上上层的米果增加了口感的丰富度,下方的米的比例很刚好,而且不会过度湿软或太粒粒分明,是带有一点黏稠有弹性的,调味的很刚好,我终于吃到我可以入口的米布丁了,跟我一样对米布丁有不好印象的人,推荐可以用这款米布丁来洗刷记忆。

名为「回家藜」的饼干,取「回家里」的谐音,让人们感到回到家中的温暖与踏实,外圈是满满的红藜与糖粒,吃得到奶油与糖恰到好处的融合,清脆无添加的口感,可以吃到一种很纯粹又很真心的感觉。

为时两小时的品米大会,从米饭的认识开始,直到手工创意料理的分享,除了让我大饱口福之外,也让我看见叶晋发团队对于「在地」的用心推广。红藜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土生土长的土地上,和小米一起栽种,个子高的它随风摇曳,吓跑会破坏作物的鸟虫们,保护了下方生长的小米,是原住民的智慧,是自然的防御机制,是营养价值高的宝石料理,整场活动对于文化、环境、食材都是精心安排与挑选。在进步时速飞快的现代,人们不断外求,却忽略很多好物其实就在你我生长的周遭,叶晋发团队利用柴米油盐酱让「在地」发声,宝岛其实拥有很多宝物啊!

也许这场活动不是最便宜的,但他却是我参加过的讲座与课程中,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让人感到用心的活动,接下来还有多场跟红藜相关的活动,我觉得,一场的价值绝对值得这个票价!

5/7(日)15:30-17:30 烘焙藜香饼干

5/27(六) 10:30-12:30 大稻埕绑粽

6/24(六) 15:30-17:30 有藜有花

叶晋发米粮行: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街一段296号(大桥头站一号出口)

每一餐,都要好好吃饭!我今晚竟然煮了米饭呢!(超难得,我都吃面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